读余华《活着》‖文/无问
读余华《活着》
对意义的追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因此人需要走不同的道路。但最后的归宿只有一条——死亡。那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活着”,才能令自己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余华写下了《活着》。真诚是生活的基础。
余华提到了笔下世界中的福贵,他是曾经的少爷,赌钱导致家中败落;他是败落后辛勤工作的农民,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是在炮火里投降的士兵,仓皇地往家中逃串……对于家庭,他是男人;对于孩子,他称得上是好爸爸。就是这样复杂的一生构成了福贵——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令人憎恨却惹人可怜的人。
人,是怎样活着?不能从一段人生路上看出来。
我曾参加过一次读书交流会,在场的有学生、老师、教授,还有一些社会上工作的中年人。
记得第一场,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我不清楚我活着的目的在哪里。一位中年男子随即说道:我每天上下班,没有自己的时间,家里有孩子、有老人需要照顾,很累。
活着,确实很累。
在现实,你需要照顾生活,还需要活出点乐趣,确实不容易。许多人谈到余华笔下的福贵未免太过凄惨了些,似乎把一切的灾难都放在一个人的身上了。可就在前二十年,真的有人因为吃不饱而到野外挖树根吃,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真的会因为需要救人而把另一个人的血生生的抽干。
你会感叹道这叫什么生活?这就是生活。
当你闭上双眼,如果你想到的并不是风餐露宿、流落街头,那你仍称不上贫苦;如果你不能想象出饿得走不动或冷得动不了,你的人生还有未来的曙光。大家的疑惑只不过是一点:在我物质充足甚至富裕的情况下,我要追求什么?
思考并不是饭饱酒足之人的专利,幻想也不止贫苦百姓所独有。
福贵的妻子家珍,在女儿出嫁以后“和丢了魂似的”,整天坐在床上比干活还累。家珍说:“你帮有庆(儿子)、阿爹、阿娘都办了后事,我心里也就舒坦了哩。”家珍想起了自己的后事,跟丈夫活了一辈子,心满意足了。她是这样说的,这样走了一辈子的路。
在那次读书会上的人都抱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和福贵一样或和家珍一样日复一日地为生活而活着,不算活着。那怎样才算活着?
有人说到:我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那么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福贵和家珍难道就不是为了他们想存活下来的理想而活的吗?
《活着》的书评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太多的过错想要弥补,心灵的痛疮难以愈合,孑然一身,才开始漫无目地寻找。
我曾接触过坚定的信神者,相信世界上有神的存在,对我来说可能是不可理解的。我不止一次的劝他不要再去参加那些个教会,可他没有答应,也不会答应。
然而到现在,我渐渐发现迷失好像是所有人的常态,我们贫乏的想象力根本提不起对生活的一点点热情。我们想象的边界不过是富裕的底线,我们以平常生活为耻,却离不开它哪怕一刻。
怎么活着?平平常常的活着、快快乐乐的活着。
一个敬畏生命一切的人,才会对生命本身更为珍惜。
结尾中,余华写了几句信天游: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转瞬即用黄昏结尾,留下了白茫茫的结局。
少时的情感爆发,中年深陷生活的迷途,老年的超然。这可能是不同人却同命运的真实镜子。
《活着》就是把一个人的一生写出来,它就像一张宣纸,任由后人的玩赏,而它却一直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