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广东省揭西县客家地区父系祖源综述与浅析

                                              作者:Honkit 
       揭西县,隶属于广东省揭阳市,位于潮汕平原西北部。县辖1个街道、15个镇、1个乡,县政府驻地于河婆街道,全县总人口99.32万人。揭西县的人口结构是福客混居,基本分为潮、客两个民系,其中客家民系占人口多数的区域分别是:河婆街道、灰寨镇、京溪园镇、龙潭镇、良田乡、南山镇、坪上镇、上砂镇、五云镇、五经富镇。本文旨在总结分析目前23魔方公开的位于揭西县的Y染色体父系单倍群、以及笔者长期以来所收集到的来自揭西县的样本。
       根据23魔方公开的家族研究,揭西存在一个庄氏家族,父系单倍群为O2a2b1a2a1a1a2a1a1a-Z26108下游的MF64782,共祖至少380年。MF64782存在另外两个兄弟支系,成员主体为李氏家族,单倍群分别是MF84302和BY65647,与庄氏家族集中的MF64782于约1670年共祖,都属于BY61500的下游。其中MF84302中的两例分布于汕头市和广州市,BY65647及其下游则分布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惠州市惠东县、梅州市五华区、河源市、深圳市。另有一例BY61500*位于惠州市惠阳区,且在BY61500的上游、MF1457单倍群及其下游中,李姓用户占比高达38.3%、庄姓用户占比11.7%,这暗示早在1670年前,即公元320年东晋年间,这位单倍群为BY61500的男性是李氏家族的一员,有可能就已迁居至今广东省境内。据考证,揭西县庄氏人口主要集中于揭西县上砂镇,都是南宋护国将军庄罗的后裔,系庄将军三子庄诏为避南宋末年战乱,迁居至今上砂镇。经过720余年发展,目前后裔人口共11万人之众,其中居住上砂镇的有五万人。根据23魔方统计,在揭阳市,MF1457及其下游的人口比例为1%-1.3%,且主要集中于揭西县。在此计算中,我们取中位值1.15%。目前揭阳市人口有610.5万人,假设男女比例为1:1,则在揭阳,MF1457及其下游的男性人数约为4.57万人,此一数字与上砂庄氏族裔人口量级一致,MF1457下游的单倍群很有可能是上砂镇庄氏的主流单倍群类型。MF1457下游的李氏家族与MF64782或上游未被发现的庄氏家族一起,共同在广东客家地区经营了数百年时间。这一情况可能十分类似于疑似林禄的Y19688单倍群下,占比20.5%的林氏家族与占比13%的陈氏家族在闽语区协同发展了千年。

       根据23魔方公开的家族研究,揭西存在一个富集于O2a2b1a1a1a1a1b1a1b-MF15397下游的-MF14257单倍群的刘氏家族。该家族与分布于广东各地以及赣南、闽西的刘氏家族于1792年前共祖,对应于公元228年,即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有意思的是,MF15397与O2a2b1a1a1a1a1a1-F155疑似汉太上皇刘煓单倍群同属于O2a2b1a1a1a1a1a-F316单倍群下游,不过F316与MF15397的上游F1754分化于距今约5200年前,远早于姓氏的形成时间,同姓刘应该只是巧合,或在姓氏形成时期因某些原因而同时定为刘姓。据现有资料显示,揭西县的刘氏群落主要分布于良田乡,人口大约10万人,大部分为刘氏广传公(1208-?)后裔,后世刘氏族人尊称为客属刘氏由闽入粤的开基始祖。根据23魔方统计,MF14257在揭阳县的男性人口比例达到3%,且主要分布在揭西县。参考前文的计算,揭阳市的MF14257单倍群男性人数约为18.3万人,这与揭西良田乡的刘氏人口量级相符,MF14257及其下游单倍群很可能为揭西良田乡刘氏主流父系单倍群类型。而分布于粤闽赣交界的MF14257共祖时间远早于刘氏广传公入粤的南宋时期,因此可以排除MF14257为刘氏广传公单倍群。、目前已发现的一个形成于770年前,即大约1250年间的MF35791单倍群,这一时间符合刘氏广传公所处年代,其下的两例样本分别来自梅州市兴宁市以及深圳市。但与其互为兄弟支系、但形成时间更久的MF62596、MF58072全部4例样本均位于广东。考虑到MF14257星簇样本中60%的样本都采集自广东省,因此很有可能在东汉至三国时期,就已有刘氏先祖迁居至广东。

       O2a2a1a1a1-Z25518是中国常见的父系单倍群之一,此前23魔方对这一单倍群的黄、彭、温、曾家族簇进行过深入研究。此4个姓氏都是中国南方常见姓氏,其中黄姓、彭姓为揭西县的大姓,主要分布于坪上镇及五云镇。Z25518于2825年前分化为两个分支,其一分支Z35182在2800年前快速分化为三个支系粤闽赣黄氏支MF23350、粤闽赣温彭曾氏支MF23871以及粤闽湘黄曾氏支MF2541。显示在2800年前,Z25518在两代人的时间内,单倍群快速分化。两例Z32182星簇样本分别位于安徽和宁夏,都位于长江以北地区。而在黄(王)氏支MF2541及其下游分支,在早期分化的、超过2000年共祖的单倍群中共有5例样本,也有4例位于长江以北,暗示MF2541及其早期分支形成于北方地区。而形成于1865年前的MF29858与形成于1535年MF2545作为MF2543的下游,与形成于2050年前的MF29383三者互为兄弟支系,前者两支现今家族成员绝大部分位于粤闽湘地区,而更“年长”的后者支系两例样本分别来自江苏和河南。这暗示在2050年前至1865年前,即公元前30年至公元155年的西汉末年至东汉中后期,MF2543的黄氏先祖已从中国北方进入华南地区。在如今自MF2543分化而来的闽客黄氏支MF2545中,其中揭西一例黄姓样本即属于该单倍群类型。另外,笔者收集到另外2例揭西黄姓样本,两位男性成员都来自揭西县坪上镇,中通芯片结果皆指向父系单倍群Z25518。这说明揭西县坪上镇乃至整个揭西县的黄姓男性成员Y染色体单倍群以Z25518为大宗,困于数据有限,仍难以鉴别揭西县的黄氏家族具体聚集于Z25518下游的哪几个晚近家族簇之中。

       Z25518男性成员除位于揭西县黄氏家族中以外,彭氏家族中也有大量的Z25518男性成员。根据23魔方家族统计,揭阳市中85.71%、汕尾市中46.15%的彭姓男性成员父系单倍群为Z25518,这显示一个集中于粤东地区、以Z25518单倍群下游为主体单倍群的晚近彭氏家族。根据彭氏迁徙史研究,北宋时期彭延年(1009~1095)曾任广东潮州知州,退休后隐居潮州浦口村(今广东省揭阳市厚洋村),育有六子,为当地开基祖。而在23魔方家族研究当中,一个广东揭阳彭氏家族父系单倍群形成于距今约950年前的单倍群MF23735,即公元1070年,大致符合彭延年家族迁居揭阳的时间。史料记载彭延年原籍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现已公开的家族基因研究结果未能在MF23735上游单倍群中发现位于江西的样本,而属于Z25518下游的彭氏家族簇除此前提到的粤东地区以外,在川渝地区也存在,限于笔者能力及本文篇幅,未能深入讨论这两个彭氏家族之间的关联。根据23魔方现有统计,湘赣地区的彭氏家族,更大概率属于O2a1b1a1a1a1f1a2a1a-MF8605/MF8532/SK1687。因此MF23735究竟是否属于彭延年家族,有待进一步考证。笔者在揭西五云镇采集到一个彭姓样本,23魔方中通芯片判断即为Z25518,暗示五云镇彭姓主流单倍群为Z25518,至于是否可以细化到MF23735仍有待Y染色体高通数据。根据Z35182以及下游MF23471温氏支各成员分布,我们难以确定一个比较精确的MF23471温氏支南下时间,只可根据分化于1720年前的MF23472支系得知,最晚在1720年前、即公元300年的东晋时期(同年发生“八王之乱”),MF23472就已进入华南地区,并最终在公元740年唐朝时期分化出MF25995彭氏支,从MF25995及其下游的成员分布来看,MF25995很可能出现在粤北或粤湘赣交界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假若揭西县坪上镇黄氏主流单倍群为MF2545,而五云镇彭氏主流单倍群为MF23735或上游MF24932、MF25995,此两支同属于Z25518下游的Z35182,但最近共祖已是2800年前。2800年前的“亲兄弟”,如今又迁居到了同一个市县,这个现象恐怕难以单纯用巧合来解释。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Z25518下游的曾氏与温氏之间。笔者猜测Z35182下游已知的3个单倍群可能在中国北方共同生活了接近1000年,并在西汉至东晋的300余年间,沿着一条相同的迁徙路线进入华南地区,成为现今客家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MF23871及其下游的温姓家族目前也大多分布在粤闽赣地区。如今在揭西县境内仍有部分温姓村落,如果这些村落中的父系单倍群中也出现超过人群平均水平的Z25518或下游单倍群比例,就可从侧面印证笔者这一猜测。但无论是从公元前30年至公元155年进入华南的黄氏支MF2543,还是最晚在公元300年进入华南的温氏支MF23472,都早于传统认为的造成第一次衣冠南渡的八王之乱(291年,注:291年开始的八王之乱第一阶段只持续3个月,八王之乱第二阶段从299年开始并持续7年)和五胡乱华(316年)。在揭西县,笔者收集到两例蔡姓样本(其中一例属于潮汕民系),单倍群类型均为O2a2b1a1a3b-CTS5488。当中属于客家民系的蔡姓样本来自揭西县蔡氏比较聚集的龙潭镇,除此之外,笔者还收集到两例来自河婆镇的张姓样本,单倍群类型C2b1a2a1a1-F3748,在揭西县的河婆镇和石内镇,分布有大量张姓成员。这暗示,CTS5488单倍群为揭西蔡氏男性之主流;河婆镇张氏家族的主流单倍群类型为F3748。同时这两个单倍群所对应值蔡氏家族、张氏家族,亦在23魔方公布的待深度研究家族之列。
       笔者还收集到一例位于南山镇的陈氏样本,单倍群类型O1a1a2a1a1-CTS716;一例位于坪上镇的黄氏样本,单倍群类型D1a1a1a1a1b-F729,以及一例龙潭镇的蔡氏样本,单倍群类型N1b2-M1819。笔者在统计过程中并不存在刻意的统计偏差与筛选,10个男性样本中,同姓样本均无近代表亲关系。样本中非O单倍群类型达到了4例,占比40%,不能排除揭西县客家民系地区存在有特殊的人口迁徙历史。其中单倍群类型为F729的样本,在广东乃至华南地区都较为少见,可能来自广东省梅州市的李氏家族。 
       结论:
       1. MF1457及其下游的单倍群,如MF647782,很有可能是上砂镇庄氏的主流单倍群类型。MF1457上游的BY61500李氏支在公元320年可能就已迁居至今广东省境内。
       
       2. MF14257及其下游单倍群很可能为揭西良田乡刘氏主流父系单倍群类型,早在东汉至三国时期,单倍群类型为MF14257的刘氏先祖可能就已迁居至广东。
       3. 在公元前30年至公元155年期间,单倍群类型为MF2543的黄氏先祖从中国北方进入华南地区。揭西县坪上镇的黄姓男性成员Y染色体单倍群以Z25518为大宗。
       4. 粤东地区存在一个以Z25518单倍群下游为主体单倍群的晚近彭氏家族,揭西县五云镇彭姓主流单倍群可能也为Z25518。彭氏支的上游MF23472温氏支进入华南地区的时间不晚于公元300年。根据现今成员分布情况,MF25995彭氏支很可能形成于粤北或粤湘赣交界地区。
       5. Z35182下游已知的3个单倍群的成员可能在中国北方共同生活了接近1000年,并在公元前30年至公元300年的300余年时间里,沿着一条相同的迁徙路线进入华南地区,后成为客家人。此一迁徙事件早于此前所认为的第一次衣冠南渡时间。
       6. CTS5488单倍群可能为揭西蔡氏男性之主流单倍群,河婆镇张氏家族的主流单倍群类型可能为F3748。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官方数字,截止2018年,我国男性人口为71351万人。据悉23魔方收集有约万分之二的中国男性基因样本。假设揭西县人口中也有相同的比例,则可知揭西县已有约200名男性在23魔方做了基因检测。笔者目前仅收集到10个男性样本,受限于样本数量与探测精度,笔者仅能就目前已收集得到和已公开的数据进行简要总结与分析,还请各位评论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