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变了”

图:Paul Gauguin

前两天有个读者留言:

果断把你那个爱国朋友甩了吧

吴主任 2013-05-05

就这样一条留言。我懂,言下之意就是,吴主任你还记得7年前的自己吗?

这篇文章是七年前在我开通这个公众号第三天时推送的。当时也没活过24小时,放今天恐怕也得封号一段时间。不过可能痕迹保留了,竟然还能被有新人翻出来,真是令人感慨。

今天的我跟7年前有什么变化吗?任何一件事,无论一门技术还是时下流行的健身,底子再薄弱,坚持7年都会有肉眼可见的进步。写文章不神奇,只是一种技能,所以相比7年前我写得更好了是一定的,而且不是一丁半点。也更温和了。虽然还都有待提高。至于我的思想和观念,差不多十年前就定型了,至今也没什么变化。

但很显然,有那么些老读者咬定“你变了”。尤其是几天前骂川普的那篇文章,更是引发了激烈的反弹。而上面的那条“冷酷无情”的历史文章标题遗迹出现在留言里,显然跟骂川普的文章有关。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是一句很流行的话。我认为这句话还应该有下半句:尽可能避免更多误解和误读则是表达者的责任。

被误解的一个原因是作者自己在表达上的草率。比如“爱国者”,打砸日本车和杀人的U型锁,是爱国者吧,他们的确打着爱国的旗号。而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的一些历史、语言、文化、美食,希望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爱国者吗?你可以说或许需要更清晰的定义区分,但你很难说不是。

爱国者也好恨国者也好,都是简单粗暴的标签。这样表达是非常有快感的,横扫一片,气势如虹。这种决绝的情绪也颇能得到一些共鸣。但不准确,造成的误解作者是有责任的。文本的意义是沟通,沟通的前提是彼此能对正在讨论的对象有一致的认知。所以准确至关重要,至少对有追求的作者而言是这样的。

那些肆意侵害他人生命,破坏他人财物的人,无论打着多么高尚的旗号(比如他们会称自己的行为是爱国),无论这些人被冠以什么样的标签,都是违法行为,都应该被唾弃。

观念本就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抽象则容易晦涩难懂,甚至造成误解。于是如何更准确的表达变得尤为重要。在一些读者眼里,“你变了”,实际上只是我的表达更加慎重和准确了,骨子里的东西一点没变,输出的样式在变。当然这其中的很多含蓄和点到为止,是不得已而为之。这部分,理解不理解的都不重要了,毕竟文章能否活下来可不是你我说了算的。

随着自身表达能力的进步,反过来也在一点点地让脑子里的观念更加清晰。这种意外的结果是坚持写文章的最大嘉奖。如果人类只需要一些结论性的口号,这个地球上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多余的,列出口号就行了嘛,一个学科浓缩到三页纸差不多了。但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嘛。

文字上无穷无尽的表达,都可以看做是在不停地摸索和尝试,让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准确和更有效。

今天说这些没别的意思,我本就没有义务跟任何人解释过去。我仅仅是感慨,很感慨。虽然这位读者的留言意图恐怕是问我“脸疼不疼”,我理解这种误解,但我还是很感谢他的这个留言,搅动思绪里的过去,让我很欣慰,自己这7年来真是没白写。

上篇:李诞和马东的嘻嘻哈哈

推荐:写在第800篇,耐心盘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