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一线教师公开课的五大误区

近一段时间,某县区部分学校教师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XX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据了解,该“XX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每年进行一次,由于疫情原因该活动今年没有集中开展,而是让各学校的参赛教师自己录课并提交录课光盘进行评比活动。

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参加了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当我们走进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时,发现有教师的课已经上两三遍了,仍然还在一遍一遍地认真“打磨”;有教师的课已经准备好了,正在进行录课活动;也有教师为了突出教学效果或其它原因,出现了“借班”上课的情形……总之,部分学校一线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前期做出了大量而充分的准备活动,甚至还出现了个别教师经常性加班或熬夜现象。
从我们近期听过的几节课情况来看,这些课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这些课亮点多多,精彩纷呈,这显然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长期的“演练”结果;忧的是这些课已经被“打磨”得过于完美,衔接过于巧妙,而失去了课的本真、特色和原汁原味,尤其是部分课堂“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十分突出。
显然,为了参赛,为了获得一个好名次,为了展示自己良好的学科素养,一线教师们从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等方面都做足了功课、铆足了劲儿,可谓是全力以赴、尽心尽责。然而,很多事情如果认知出现了差池,即使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也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部分教师由于对公开课的认识和理解偏差,导致了部分教师公开课出现了“背道而驰”的“窘况”。
我们认为,一线教师公开课主要存在有这样五大误区:
01  苛求完美
作为一节公开课来说,就是教师个人的一节展示课,应该也是一线教师个人学科素养表现最好的一节课,这是毋庸置疑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样的一节课不仅要展示给评委看,还要与全区同学科教师进行“PK”,当然也是展示教师个人良好教学水平的一次机会。
我们发现,一线教师为了让自己的公开课尽善尽美、完美无缺,于是就不断进行一遍一遍“试课”,不断修改和调整教学设计,不断听取不同教师或学校领导或教研员的建议……应该说,一线教师这样做本身来说没问题的。但我们也很快发现,部分教师由于过于追求公开课的完美和无暇,以至于最后自己竟然是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因为每一次“试课”都会发现一些细节问题。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因此没有完美无缺的课堂,也没有最好的课堂。正如于漪老师这样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那么,部分教师苛求公开课的“完美无缺,美玉无瑕”,显然这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也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02  失去自我
一次一次听取不同教师或学校领导或教研员的建议,一次一次地不停修改教学设计,一遍一遍地不断“试课”,这是部分一线教师进行公开课正式录制前的真实写照。显然,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上出一节精彩的课,并期望获得一个理想的结果。
那么,一次一次听取不同的声音,一次一次修改教学设计,公开课看起来是那么的“完美无瑕”和那么的“称心如意”。但我们最后却忽然发现,一线教师自己的公开课恰恰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成了“四不像”的课。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从公开课本身来说是空前的“令人满意”,而失去的却是属于我们一线教师自己的课堂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的个性在如何塑造着学生的个性。……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显然,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应成为一名有个性的老师,那么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的课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是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独特之处。显然,没有特色的课堂,不能算是一节好课。因此,我们教师可以“打磨”公开课,但我们认为不能失去自己的课堂特色,因为这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本色”。
03  强求完整
我们在听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这节课的时候,发现课堂教学活动时间安排比较紧张,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课堂节奏的紧迫感都特别强。据了解,《司马光》这节课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友这个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虽然仅仅30个字,但却是小学生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
不言而喻,该课紧迫感特别强的重要因素,一是《司马光》这节课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二是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题材的学习,因此安排两个课时相对比较好一点。那么,本节课为什么只是安排一个课时呢?该教师这样解释说:“为了课的完整性。”也就是说,作为公开课如果设计两个课时,显然课堂不能体现本节课的完整性。正是基于本节公开课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考虑,本来两个课时的教学活动被压缩成了一个课时。
我们认为,公开课体现出一节课的完整性,这更多可能是从课的观赏性和竞争性考虑的,但这样做恰恰违背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和失去了学情基础。因此,如果两个课时压缩为一个课时,我们建议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学情的分析了解和学生课文的熟悉程度。如果不能做到前期的充分准备,那么这节公开课无疑就会做一锅“夹生饭”,自然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04  活动过剩
听了某教师的一节《我能专心》心理健康课,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多达十几个,其中包括玩游戏谈感受、看动画谈感受、心理直播间、七嘴八舌、烦恼信箱、专心大闯关、找数字、抓乌龟、心理拓展等等。课堂上,孩子们一直都参与在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中,不亦乐乎,好不热闹,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活动太多,不够聚焦,尤其是没有很好地结合本节课的主题《我能专心》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自我的心理健康指导活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喧哗、手舞足蹈),这时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而这么一来,则使学生更加兴奋……在一节课上得到的这种‘弹药补给’,会影响好几节课的正常的工作气氛。”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动开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由一个一个的具体活动组成的。但是,课堂教学活动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为了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是围绕本节课的主题而设计活动。因此,在有限的40分钟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活动都需要我们进行精心设计和准备,而不是活动随意的、无序的“堆砌”或者活动的“大杂烩”。
05  抓小放大
在课后的自我评议环节,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于这样自评:如某某活动效果不太好、评价不太及时、小组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自学效果没有达到、某某环节没有衔接好、没有让学生小结、时间把控应该再紧凑点、某某内容处理有点仓促了、某某字忘记写了、有一个内容忘记讲了……
不难看出,大部分教师的自评环节往往都是自我批评一番,而且自评过于纠结课堂的细节问题,而不是从整体上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应该说,课堂上出现一些小的瑕疵或者不足之处,这是一种正常的课堂现象,也是课堂上在所难免的存在。如果我们教师过于纠结或者关注于课堂细节问题,而不是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过程,那么就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正如美国哲学家梭罗所说:“当你过于注意细节的时候,却是在一点一滴地浪费你的人生。”
事实上,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下,我们教师更应该多关注学习目标、评价任务的设定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情况。也就是说,我们教师更应该关注课堂的整体情况,然后再关注课堂细节问题。我们应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过程“纲举目张”,层次分明。这就像我们建筑工人盖高楼大厦一样,首先要把整个的高楼大厦框架搭建起来,然后再认真考虑装修等细节问题,而不是相反。
结束语
上述一线教师公开课存在的五大误区,可能并不一定恰当或者合适,甚至有人可能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观点。但我们认为,这五个误区还是相对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目前部分一线教师公开课的现状或误区。因此,我们希望一线教师能够从中有所悟和有所获。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这样说:“语文课,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要体现三个“实”——真实、朴实和扎实。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朴实是执教者必须具备的教风;扎实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不言而喻,真实、朴实和扎实这三个关键词,是每一名一线教师公开课的课堂追求。我们认为,一节课也只有真正达到了真实、朴实和扎实,那么就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就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同时,我们也希望真实、朴实和扎实能够成为公开课评审的重要标准和依据,真正发挥公开课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最后,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
“教师的智慧就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引发他对知识的惊奇感,并照亮他寻求知识的道路。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