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课:《课程纲要》分享课--送给孩子新学期最好的见面礼

开学初,听了几节中小学教师的《课程纲要》分享课,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学习的快乐和对新学期的期待,非常令人震撼和激动。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课程纲要》分享课没有体现应有的价值。从部分教师《课程纲要》分享课的课堂过程和效果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对《课程纲要》分享课的课堂设计或教学环节比较随意,目的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如,教师1:八年级语文下册的课堂设计流程是这样的:课程目标—教材解读—学习建议—小组规划分享。教师2: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的课堂设计流程是这样的:情景创设—教材内容—学科评价。教师3: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的课堂设计流程是这样的:情景创设—26个英文字母默写—评价策略—课程内容—5个元音字母—KTV放松一下—课内大纲—课程目标—作业—献给大家一句话。教师4:八年级数学下册的课堂设计流程是这样的:情景创设—新课标提到—学科思想—教材分析—教与学—评价指标与评价方式—猴年大吉(对联)—作业。

二、部分教师的教材分享过于具体,甚至涉及到词汇、句型等具体内容,而整体把握不够。

三、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严重。

作为一门新教材来说,学生还不了解和未知,但部分教师为了增加“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个环节,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形同虚设,为合作而合作,浪费较多的课堂时间与学习精力。

四、部分教师提问过多,尤其是提问上一学期已经学习过的教材部分内容,感觉《课程纲要》分享课成了一节复习课。

五、部分教师的《课程纲要》分享课趣味性不够,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分享缺乏趣味性,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具体、要么比较凌乱。事实上,作为《课程纲要》分享课的核心部分——教材内容分享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应该图文并茂、身临其境地展示教材内容,甚至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等方式把教材内容的精华部分进行提炼、加工、整理和升华,激发学生对新教材学习的渴望与冲动。

怎样上好《课程纲要》分享课?《课程纲要》分享课的标准是什么?似乎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这也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地方。

我认为,作为一节《课程纲要》分享课,其基本课堂设计流程应该是清晰的、明确的、简洁的、有趣的,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应该包括这样几个主要环节:情景创设(导入环节)—明确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分享—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和方式—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寄语。其中,核心环节是“课程内容分享”部分。

上好一节《课程纲要》分享课,其教学目的必须首先要明确。我们认为,一节《课程纲要》分享课的教学目的有这样几点:一是了解课程的学习目标;二是激发学生学习新教材的兴趣和冲动;三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新教材的主要内容;四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一节40分钟的课,如果达到了这样几个主要目的,那么我认为就是一节好的《课程纲要》分享课。

所以,一节好的《课程纲要》分享课,就是对学生的一次学习激发、一次对新教材学习的渴望、一次师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这样的《课程纲要》分享课,才是学生喜欢的一节课,也是一节理想的课,更是一节思想碰撞的课。

《课程纲要》分享课,是送给孩子们新学期最好的“见面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