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 ‖ 高唐观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关注我哟
☀ 在这里,你会更懂巫山!
欣闻我县正在修复扩建高唐观。笔者据《寰宇记》《入蜀记》《元统志》以及清光绪十九年编纂的《巫山县志》和高唐观最后一届主持黄必鹏的回忆记录,整理此稿,以飨读者。
高唐观,又是楚王宴游之地,故又名“楚王宫”。是长江三峡中最古老的名刹,传说建于尧皇时代,但无据可考。按宋玉所著《高唐赋》时代推算,应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应有两千多年历史。它位于长江北岸巫山县城西侧的高丘之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与对岸南陵观遥遥相对。眺望巫峡,群峰起伏,千山万壑,烟云缭绕,美不胜收。
高唐观还有个俗名,叫“细腰宫”,因行宫中全系腰肢纤细的宫女而得名。据《后汉书·马廖传》所记,楚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即位后荒淫无道,沉迷女色,以细腰为美,苛刻要求女性必须要有纤细的腰杆,于是宫女们为了腰细不得不节制饮食,用布缠腰。时间长了,宫内便出现了营养不良、病魔四起的局面。由于楚襄王长期沉醉于“细腰争舞君沉醉”的淫乐之中,不问国事,毫无戒备,于襄王二十一年(即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兵直入,攻克荆州、宜昌,造成楚国灭亡的憾事。正如清代诗人许浑到巫山高唐观楚阳台时,即景生情,挥笔写出了揭露楚襄王花天酒地而失天下的《楚宫怨》,诗曰:
十二峰晴花尽开,楚宫双阙对阳台。
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上来。
高唐观初期没有固定庙产,常年的香火开支和僧侣食用均靠化缘十方度日。在千百年的沧桑巨变中,后来发展到置田租课,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明清为极盛时期,先后经历了8任主持。当时观内香火不断,善男信女捐献日增,朝拜者络绎不绝。明朝洪武二年,住观道士因年老体弱不能支持事务,遂由心瑞接管。后来,由心瑞的徒弟源行主持事务,开始买田置业,收入颇丰,可接待外来僧侣食宿。清道光年间,观内由本慈主持,他继续购田租课,增加收入。清同治十年,主持觉安重修和扩建了正殿、韦驮殿、钟鼓楼、客堂、饭堂、库房等。光绪十年,主持仁法又兴建了玉皇楼,共两层十二根石柱。石柱是从云阳县开发运来,同时立神像、刻碑文。光绪十五年,由圣才主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圣才涅槃后,由演姓主持。民国三十年,演姓离开高唐观,去法王学院读中学,毕业后又转入四川大学法律系攻读。每年的学费均在高唐观的庙产中报销,后更名为“莫清源”。观内事务由演春主持。
高唐观四周树木葱茏,古柏参天,绿竹苍松,红墙辉映,十分壮观。古刹前面是山门,门前有三十级石梯,门楣上有“阳台景秀”四个大字。进山门是前殿、正殿、后殿,两侧有钟楼楼、客堂、饭堂、库房、宿舍等二十余间,殿侧有放生池一处。山门两侧是清代任显甲所书楹联:
古刹迎巫峰十二,可访唐碑
仙寰枕峡水三千,休谈宋赋
正殿在一丈多高的石柱上也刻有楹联一幅:
金阙响南陵,九天闾阖开宫殿
琼楼依北斗,万国衣冠拜冕旒
传说观内雾气久郁不散,出现了朝有腾腾雾气、暮有晶晶露珠的奇观,都凝聚在观内天井下的一块龙蟠石上,这就是“巫山八景”之一的“朝云暮雨”。
楚国辞赋家宋玉,系屈原弟子,为屈原含冤,借此讽谏楚王,故在这里写出了著名的《高唐赋》《神女赋》,赋词中宋玉借楚王之梦,塑造了一个“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神女形象。从此,“巫山云雨”“夜梦阳台”的传说久传不衰。历代墨客骚人慕名而来,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温庭筠、陆游、苏轼、黄庭坚等都曾登高唐,颂神女,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诗篇。
后来高唐观因屡遭兵灾,古刹年久失修,濒于毁尽,目前仅剩后殿和少数碑刻,曾有诗赞日:
来鹤峰高最上头,满城暮雨满城秋。
梵声隐约凝幽渺,钟韵铿锵听软柔。
路径弯环寻古刹,香松苍翠认前游。
楚王宫前阳台梦,惹得骚人咏不休。
(作者系原县文化局局长)
如何关注
①复制本微信号“wsrwdl”,在“添加朋友”中粘贴并搜索号码、关注;
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公众号名称“巫山人文地理”,即可找到、关注;
③用手机扫一扫下图或长按下图,选择“识别二维码”,然后关注。
主 编:刘庆芳
微信号:461269457
投 稿:cqwslq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