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儒家之小人形象

在各种思潮激荡与融合的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 朵奇葩,其彰力显现无疑,其价值难以估量。在这一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 家从人性的角度诠释人及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小人”思想的探讨也正是在这样 争鸣的背景中应运而生。先秦儒家主要依据道德标准对“小人”展开论述。虽然都 是侧重从道德层面论述,但是又有所不同。

孔子心目中之小人形象

“小人”从道德上界定应该也是在孔子时期成型的。 即便并非如此,亦是从更广道德层面呈现的。“君子”系统和“小人”系统是孔子探 讨的两个相互对立的系统。其思想论争主要集中体现在《论语》及相关文献中。依 据《论语》中“小人”与“君子”的论述,“小人”与“君子”就是无德者与有德者, 或下位者与上位者。解释尽管明晰,却依然抽象。

以“道德”界定孔子之“小人”,界定整个先秦 儒家之“小人”,其实并不确切,“因为“道德”只是孔子、儒家手中之工具,其真 正的目标是“政治”。

在他们看来,孔子心目中的“小人”首先是一个政治范畴,其次才是 道德范畴,后者服从和服务于前者,最终目的“始于德终于政”。如依照此类判断分 析“小人”,其结果必然会陷入“先秦儒家教化思想都与政治相关”的歧途和误区, 那么“小人”本身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此一言论绝非有否认道德与政治的相关性之嫌。恰恰相反,笔者认为:“为政”必须 “以德”、“以才”、“以智”,否则“为政”就是幻想。基于此,我们给予赵明与张耀 南观点持有异议的同时,认为“小人”更重要的是道德内涵,政治属辅助意蕴。“学 而优则仕”固然更好,可未如愿之后,侧重的应是自身的修养。此一点,从孔子及 其门人从政的经历中可以察知。

作为先秦儒家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对人的教育和培养,注重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并把“有教无类”作为其根本宗旨。很明显,教育的目 的主要是培养有德行的“君子”。 既然“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立的 形象,当然是否具有此种品质也可以成为衡量孔子心目中“小人”的准绳。“小人”在孔子那里得到无情 的鞭挞和斥责,也展开了与“君子”的论战。“小人”形象的描绘不是给“君子”抹 黑,而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君子”的后花园。

从道德修养看,孔子认为“小人”是“德之贼”,“小人”是“巧言乱德”者。“巧言、令色、足恭”及“匿怨而友其人”,都是“小人”的本色。“小人”不是“崇 德”者,而是虚伪的毁德者。此类人群拥有虚伪的外表,关心自己的利益,掩盖了毁坏“礼乐”的本性。从胸襟和气度看,“小人”是“怨之根”。即使“君子”依然贫 穷时依然固守节操,守“义”若定,而“小人”在贫穷是就毫无节制,胡作非为, 追名逐利。

此种情况缘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矛盾使然。“君子” “谋道 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仁”之胸襟定格在字里行间,“小人”狭隘的心胸和龌 龊的嘴脸昭然若揭。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孔子唯一能做的是“辞达而己”。从行为举止看,“小人”是“穿窬之盗”。

“小人”行为举止的猖獗致使“名不正,言不顺,事 不成,礼乐不兴,刑法不中,民无所错手足”的局面出现,破坏“执中”思维,给 和谐蒙上阴影。从待人处事看,“小人”是“恶之源”。孔子提倡“成人之美”,反对“成人之恶”。“成人之美”就是 “与人为善”,而“成人之恶”却违背了 “忠恕之道”,偏离“善”的轨迹。鲜明的对比中显现出“君 子”与“小人”待人的厚薄差异。

故在孔子心目中,“君子”与“小 人”的区别归根结底是是否依“仁”而行的,他强调的是“有德”与“无德”之别。从孔子追求的目标来看, “出路只有一条——“近君子,远小人”。”

孟子心目中之小人形象

而孟子所说的仁植于人的“不忍人之心”这一本性中。他比较 具体的对比区分“小人”与“君子”、“大人”。孔子之“小人”主要是“德”与“位” 的统一,更侧重于“德”的论及。而孟子对“小人”之认识,则演化为了与“君子” 和“大人”相对的“大丈夫”形象。

两者虽然有承继关系,但又各有千秋。朱义禄 说“孔子以后的儒家经典中的“君子”仍然不免有“位”与“德”兼用的,其中有 分指义的,也有兼指两义的,但就整个发展方向而言,孔子以后的儒家是尽量的把 “君子”从“位”的专指旧义中解放出来,而自觉地强调“德”的新义以及“德” 对“位”的主宰意义”。 那么,到了孟子那里,“小人”应该更加脱离“位”的禁 锢,走向“德”的解放。换言之,“小人”逐渐成为了与“大丈夫”相悖的道德形象。

孟子认为:良心善性是每个人成 就一切的根据。根据人对本心的领悟程度,或者是说人自身的内在修为和德化内涵, 也就形成了孟子心目中的诸类人群:圣人人格、大人人格、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

而我们可以把前三种人格归结为大丈夫人格,于是便形成了“大丈夫”人格与“小 人”人格的鲜明对立。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是“小人”得以生存 的现实土壤。依此,孟子有许多关于“小人”的生命体验与感悟也就不难理解。

孟子笔下的“小人”心性显露无疑。究其原因,周围的环境和必然的历史事 实理性思维过程中留下痕迹,扭曲了某些人对事、对人的判断。与其像许多学者所 说,孟子“性善论”是一种先验论,倒不如说是人对本心的领悟更为贴切。本心领 悟力的高低也就成为了能否达到更高境界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人自身的道德行为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还是 别有所求,完全是出于内心对心性的理性思考和对时局审时度势地把握。按照孟子 本身的观点,心善之人都有追求和提升自身境界的渴望和向往,然而在这一过程中, 或多或少的人偏离甚或扭曲了善心良性的轨迹。遵循这一原则,两种追求的人跃然 呈现。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必须有排除万难之雄心和“至大 至刚”之勇气。

孟子心目中的“小人”形象仅仅是为了谋生和发财。“小人”之“小”,正在于 他谈“利”、谈“财”、谈“欲”的。孟子强调人本身固有的内在理性 即内在体验,进而幻化为道德的理想主义。总而言之,现实人生的主体一人因其内在 性才完成超越,在超越中塑造内在。在孟子看来,道德的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道德的相对主义是极不相容的。孟子认为,所有功利性的设想都必然破坏仁义的价值。

荀子心目中之小人形象

荀子 强调人格形成的基础是人性,在荀子那里,“小人”不但与“君子”、“士”、“大人” 等对立,还与“圣人”相距甚远。与孟子主张性善相比,荀子则是主张性恶。荀子指出人性虽然恶,而人人可以为善。

孟子从性善的 角度认识和把握“小人”,而荀子则从性恶的立场诠释,孟子所说的“性善”是人的 道德之性,而荀子主张的则是自然之性,两者不在同一范畴之内,不存在根本的矛 盾冲突。尽管在孔孟那里“小人”的德化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仍然以“智”为主,而荀 子则更重视“德”。因此孔孟和荀子所诠释的“小人”形象各有韵味

损善、不忠、无信、重欲、无德、下勇都是小人摆脱不掉的。如此卑劣的 条件下,小人必须重视自身的转换,重德操,积善性,尚上勇。荀子对小人认识, 从一方面讲是为了认识人的本性、德行及操守,另一个方面上讲是为了实现追求的 终极目标——圣人。

结语

从中国古代出发,着眼于 中国现实状况,否则则是对“君子”和“大人”的偏袒,也是对“小人”最大的不 公平。中国古代的先哲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给予了我们不同的诠释,带给我们别样 的人生思考,为我们开启了了解人类本性的钥匙,使我们认识“小人”问题的思维 更加广阔,能够从更多角度更深层次来认识现实世界。

(0)

相关推荐

  • 君子小人之闲谈

    转:红硝 君子.小人是中国人对两种不同人格属性的标称,是个中国人大概都知道,君子是褒义之称,它代表着人性的高贵.仁德和良知:小人是贬义之称,它代表着人性的卑微,鄙陋和邪恶.君子小人之称谓的形成主要来源 ...

  • 我们每天扛着道德的旗帜,你知道《周易》所说的德有哪些含义呢?

    <周易>重视'德'和以'德'管理.<益>九五提出'有孚惠我德'.'有孚惠我德',是说,有君子之诚信惠施于我德性.换个角度说,作为管理者的君子以道德感化被管理者的下人,即以德化育 ...

  • 唐文治先生:廢孔爲亡國之兆論

    ​(本文敬錄於<唐文治文集>第二冊,頁七六四至頁七七四.本文作於辛未年,即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原載<茹經堂文集>三編卷一. 鄧先生釋讀:(唐)先生<年譜>辛未六 ...

  • 浅谈为什么西方油画中塑造的丰腴女人形象看上去却是那么美?

    丰腴,直白地讲,就是有些胖或者微胖的意思. 喜欢油画艺术的朋友不难发现,西方油画中表现女性题材的作品非常多,其中有不少表现的是丰腴的女性形象,以至很多人认为西方人是以胖为美的. 现实中,通常人们多不以 ...

  • 从儒家,到佛家,到道家,再到王阳明心学,浅谈人活着的境界

    钻研了一番佛学,发现佛学不可学太深,学得太深就老想着丢下整个凡尘,学着学着就看透了人世沧桑,发现了人生无意义的真相后,人也就看开了,不想什么努力不努力的事情了,因为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学深了人反而学废 ...

  • 浅谈个人形象礼仪

    学号: 20115103054 学院信阳师范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年级 2011级 姓名刘萌 论文题目浅谈个人形象礼仪 浅谈个人形象礼仪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世界日益联系成一 ...

  • 浅谈儒家文化

    曾几何时,作为中国人立身之本的儒家精神逐渐被人淡忘乃至抛弃.在很多人的头脑里,"儒家"不是峨冠博带文质彬彬,就是一脸严肃道貌岸然,要不然就是不通世务的书呆子模样.总之,在这些人眼里 ...

  • 浅谈红楼:刘姥姥形象详解——大智若愚的为人处事智慧

    引言: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典型的底层人形象,从第六回刘姥姥来贾府打秋风借钱,到第百十三回凤姐托孤,刘姥姥可谓见证了贾府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全过程,她身为一个农村妇人,本与贵族阶层无任何关联 ...

  • 斗数资料 | 浅谈贵人与小人

    第一.贵人多:在外必逢贵人提拔(迁移宫):天魁或天钺或左辅或右弼. 其实你走到哪里都可以逢凶化吉,处处有吉人,所谓贵人的提携,就是有任何机会他们都很愿意给你. 第二.贵人多:可结交有身份的贵人(迁移宫 ...

  • 浅谈儒家文化精髓对赏石文化的影响

    我国人喜欢玩石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跟石头具有的抽象之美.空灵之美.内敛之美相吻合.这么说还是有点道理的,西方人喜欢矿物结晶类的石头,这一类石头的共同特点是鲜艳.晶莹剔透.外形张 ...

  • 儒家视角浅谈:风水山管人丁水管财

    算乎/张念 风水学里有句术语为"山管人丁,水管财",很多的朋友都听过,就算是不了解风水的人,在影视作品或身边人那里都听说过,单从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在风水的体系里,山好不好关系着家里 ...

  • 浅谈《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两后形象

    浅谈<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两后形象 <夜宴>被很多人称为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冯小刚自己也这样承认过.该片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定在五代十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