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妍×陈怡: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发现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睛
导语 第1整理术YiOrganizer创办六年,一妍身边累积了一群优秀的人。我邀请他们参与第1整理术情绪整理问卷,聊聊lifestyle,发掘每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今天的答主是艺术哲学博士、拥有超过15年从业经验的科技记者陈怡。
文丨周一妍
图片|陈怡
编辑丨第1整理术编辑部
C:我不会因为断舍离而烦躁。不要的东西,自然就扔掉了。
我发现,大部分人为断舍离苦恼,因为他们判别不了哪些东西真的可以丢弃。另一些人虽然内心很想扔掉一些东西,却无法马上扔掉,因为他们已经预见到扔掉东西(或人)后随之而来的麻烦,但还没有做好应对麻烦的准备。
。
正在读什么书?
前阵子写论文,我发现自己是一个特别容易分心的人。其实,以前的我不是这样。自从各种新媒体出来后,我特别容易刷手机、刷微博,被各种信息分心。到最后,我发现许多信息并不是我需要的,也没有给我带来营养。这是我真正想要断舍离的东西,但是我一直做不到。
可能和我的职业有关,我不可能完全信息断舍离。我是靠信息为生的人。所以,我想通过阅读《心流》,了解怎么聚集注意力,把精力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这本书是献给不愿意根据名声和舆论去评判一位重要思想家的人们的。我几年前在学校图书馆读到的版本是一个很薄的小册子,好像就卖一两块钱,但是收获非常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出了很多像这样价廉物美的好书,出版业和现在不是一个状况。
这是一部激情之作,我猜想其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许多人生感悟,可以看作是一部古今哲人的心灵对话。里面有许多金句,讲到很多尼采精神层面的东西,和我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有不少契合点。我一直觉得,人看书的一个重要享受就是从中得到共鸣。这本书带给我的共鸣特别多,让我觉得仿佛跟随着尼采翱翔精神的高天,畅饮心灵的清泉。
严歌苓一直是我很喜欢的小说家。这部小说描写的场景非常广阔,从西北夹边沟那样非常贫瘠荒凉的土地,写到上海这样一个繁华热闹的都市。无论空间还是时间上,作者的写作跨度都非常大,人物塑造也很棒,既塑造了都市里的小市民,也塑造了特殊年代人迹罕至之地有独特人格的老一辈知识分子。
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归来》,很多人觉得不错,但其实原著要比电影丰富得多。原著对人性的理解,让我非常佩服。我很惊讶一位长年生活在海外的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么了解漫长、广阔时空里的中国的?我知道严歌苓在美国学习过创意写作,但我还是很好奇,她究竟是如何使自己如贴着大地般,进入到书中所描写的生活中去的?
詹宏志是我印象中读书最多而且特别深情的人。第一次读到他的《绿光往事》,真是惊艳!好像很多年里都没有见到过这么典雅、审慎而又充满人间温暖的文字了。
詹宏志对人的情感的描述,有一种不属于这个时代,但可以打动任何时代的动人。这本书现在即使是二手的,价钱都已经翻了很多倍。就像他文中提到的“宣一牛肉”:这道菜真正耗费的,实际上是做菜人的精力和时间。世界上最贵的东西,就是这些看不见,也无法用金钱购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