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四十一岁就退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一派淡远的田园山色中

一个寂寥的背影

或醉卧饮酒

或赏月对诗

或访友怀古

……

远山、农舍、竹篱、小桥

勾勒成趣

孤松、岸柳、霜菊、傲竹

竞艳争相

然此人皆不为所动

此人,

是谁?

清 萧晨《桃源图》局部 扬州市博物馆藏

前传

>>>> 仕途·投耒去学仕 <<<<

四十一岁那年冬天,他决定辞职。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想要“躺平”了。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州祭酒”。家境贫寒的他,靠着微薄的俸禄过活。然而,儿时饱读的诗书,让他忘不了“兼济天下”的大梦。(《宋书·隐逸传》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曰,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于是,他辞去官职,投靠了当时声名大噪的“荆江八州总督”桓玄,成为了一名幕僚。

他日夜奔走效命,废寝忘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但上司的野心琢磨不定,职业天花板出现了——他,再怎么努力,终究是一个无名小卒。

清 石涛《陶渊明诗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颓废了一段时间,他决心不再沉沦下去。他英勇参军,先后成为了徐州刺史刘裕和江州刺史刘敬宣的手下。

东晋末世,社会纷乱动荡,职场中人蝇营狗苟,他的赤诚显得可笑。夜深人静时,他便质问自己:“你呀,你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得干着苦差役!”(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抱负无处施展……终于,他带着一颗疲惫与厌倦的心,离开了曾心驰神往的职场,在彭泽县当了一名籍籍无名的县令。

明 李在 《临清流而赋诗》辽宁省博物馆藏

然而,世道艰险并未因此放过他。即使在偏远的乡镇,他也屡屡受挫。绝望中,他激昂地吟道:“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在人人同流合污的年代,公道已荡然无存。即使怀抱琼玉,手握香兰,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也只是徒然芳洁,无人知晓。

罢了,罢了,这江湖,已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了。

八十一天后,他挥袖长去。这一次,他真的,再也不会回来了。

陶渊明·归去来兮

他,就是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北方“五胡十六国”分裂割据,南方东晋统治阶级庸碌无为,人民饱受着颠沛流离之苦。陶渊明在官场浮沉多年,见证了世道的阴暗,人心的涣散。

明 文徽明 《桃园问津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他心性向往自然,时常感怀田园的生活。“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或许,正是这清风明月,鸟语花香,化解了他一次次的职场失意,也最终令他选择了向往的生活。

辞官后的陶渊明在乡间过上了“躬耕自资”的生活。

因为门前种着五棵大柳树,别人称他“五柳先生”。从前,他混迹在职场,没人记得住他。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再也不需要为了生计趋炎附势,他只需要在自然中尽情地做自己,逍遥快活。

“衡门植五柳,东篱采丛菊。

长啸有余清,无奈酒不足。

当世宜沈酣,作色召侮辱。

乘兴赋归欤,千载一辞独。”

从此,他的名字,“陶渊明”这三个字,永远与归隐雅逸的田园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归隐后陶渊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传说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是怎样一幅光景?

>>>> 归隐·采菊东篱下 <<<<

这日,他辞了官,登上了一条小船。

船在水中左右摇晃,

江面雾霭缭绕,涟漪不断,

风吹起他的衣裳。

他望着,愁绪万千,不禁红了眼眶。

南宋 佚名《归去来辞图》局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想当初,离家做官,

只为饱饭一口。

纵曾有过壮志凌云,

历经岁月的涤荡,也都消失殆尽了。

回家去吧,回家去吧!

田园都快要荒废了!

直到一个声音萦回在耳边,

归家的意愿一天比一天强烈。

明 仇英《柳塘渔艇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过去的日子已不可追回,

难道还要眼睁睁地看着未来,

就此流逝吗?

于是,心一横,递交了辞呈,

二话不说踏上了归途。

只是,这心“扑通扑通”地

跳个不停。

不知道曾经熟悉的家园

如今换了怎样的模样?

那心心念念的人还依旧在守候?

南宋 佚名《归去来辞图》局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穿过浓雾,船渐渐逼近岸边,

荒芜的小路上,

松树和菊花依旧傲然地挺立着。

树丛后面,

好像模模糊糊站着几个人!

是谁?

原来是那得知父亲回家的孩子,

早已在焦急地等待,

看到有船来了,

他们欢快地跑了起来。

童仆也跟在后面,风急火燎地朝岸边来。

那盈在眼眶的泪水,

终于在这一刻,滴落了下来。

南宋 佚名《归去来辞图》局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家中,妻子已备好了一桌美味的佳肴。

他拉着孩子们的手,

一路欢欣地往里走,

却在了门口突然顿住了脚步。

两两相望,

恐怕只有“此时无声胜有声”

才最能形容这一刻的久别重逢。

南宋 佚名《归去来辞图》局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洗去了风尘,

他端坐在椅子上,

将美酒盛满酒樽。

抿一口下肚,顷刻间暖意回升,

江湖恩仇,都在这一口酒中,

烟消云散。

不再有勾心斗角、步步为营

唯有家人团聚,享受天伦。

醉意朦胧间,他自斟自饮,

一会倚靠着南窗抒发傲世之情,

一会面朝葳蕤的庭院引吭高歌……

这块窄小的,称之为“家”的地方,

才是世上唯一使他心安之处。

清 石涛《陶渊明诗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每每清晨,他叩开竹篱的小门,

周围的山石树木,

在他眼中一下子活了起来。

殷红的花朵如初升的朝阳,

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耸入云天的树木,摇曳的枝,

送来晨间第一缕清风。

南宋 佚名《归去来辞图》局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万花之中,他尤爱菊花。

一位仆人手捧瓶菊随侍,

他见到开放的花朵便喜笑颜开,

信手拈来几句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咏南山”、

“秋菊有佳色”

……

菊的秀芳,

寄托着他清高的人格情操

是君子的象征。

明 唐寅《采菊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他陶醉在满园的融融氤氲中,

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

走过矮矮的山头、潺潺的溪流,

抚过每一寸生机的绿,

又逗留在苍翠的宅边凝视不已。

停停歇歇,不知时光流逝,

直待到白云悄悄漂浮回山坳,

倦飞的鸟儿也偷偷回了巣,

他才晃过神来——

日暮将至。

清 石涛《陶渊明诗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长夜黯然地降临,

白日的喧哗声遁去了踪迹,

摇曳的烛光、抖落的星辰,

细数着这漫长的时光。

他寂寥万分,

感叹这世间的衰败繁荣皆是浮云,

一朝朝堂,一朝芦屋。

他顺手拿起一壶酒,啜饮起来。

边饮,边念叨: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 其一)

明 佚名《陶潜轶事图卷(下卷)》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喝的酒渐渐多了,

诗稿不知不觉垒成一叠。

邀请朋友们来到寒舍誊写,

编写成“饮酒”诗册,

又将荆柴往地上这么一铺,

欢天喜地地畅饮起来。

不一会儿,就喝得不省人事。

朦胧间,似乎忘记了一切外物的存在,

只有自由的意识畅游于天地。

于是,他摆摆手,

独自离开,只留下悠长的一句:

“你们慢慢喝——”

元 钱选《扶醉图卷》局部 大都博物馆藏

春去秋来,

一阵风,吹绿了田野,

农夫奔走相告着喜讯,

他闻声而出,驾着敞布篷的小车,

颠颠簸簸地往那一望无垠的稻田里去。

他的双脚深陷泥土,

左手持杖,右手拔草,

腰背佝偻成一条弧线。

日复一日,在那

幽深纵横的沟壑里、

高低不平的山丘上、

欣欣向荣的树木间、

缓缓流淌的溪流边、

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自然,

他扶杖、锄草、耕种,慢慢地老去……

南宋 梁楷《东篱高士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有一日,

他独自登上东边山坡极目远眺,

回望一生时,

缓缓道出四个字“乐夫天命”

夕阳斜下,

照在他发白的双鬓,

但他的背影是那么安然,

仿佛已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了一体……

清 石涛《陶渊明诗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结尾

当我们谈论起陶渊明,我们不自觉地就会将他与“从容”“洒脱”“超凡脱俗”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但他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泥灭了七情六欲的人”。对于世事,他也曾有相当执着的追求。只是,在经历了人生重大的失意之后,他慢慢走向了田园。

无疑,乡村生活给予了他人生新的启迪和机会。他畅游于山水之间,耕地劳作,寄情琴酒。“质性自然”的他,没有了政治迫害,没有了官场复杂的斗争,反而从纠结与痛苦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率性、天真、淳朴,这些珍贵的品质在自然中被重新发现。

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也就觅得了心灵的那一份宁静。

也许,陶渊明带给后世的意义,是他所实践这样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区别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是精神世界富足的开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