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华州大饥荒,官府买地埋尸,七项措施赈灾! 2024-06-24 02:35:37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光绪三年大饥馑时的赈灾救济作者 闫广勤 袁埔良华州地处关中沃野,农业耕作较为发达,但自古以来,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抗灾能力较弱,水旱蝗灾乃至地震,往往给华州人民带来饥饿、死亡和流离失所,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灾难。每当大饥荒、大灾难来临时,只要官府及社会力量能正常运作,赈灾救济活动也就随之开始。但这些赈灾救济活动的相关资料,留传下来的很少。而清光绪三年(1877)大饥馑时的赈灾救济,在《三续华州志》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三续华州志》 从同治二年(1863)至光绪二年(1876)的14年中,华州满目疮痍,社会凋敝,而自然灾害又接踵而至,有8年都发生自然灾害。人民从战乱中还没有复苏过来,又受到自然灾害的打击,生活贫穷困窘到极点。而光绪三年(1877)发生的严重旱灾,使脆弱的生存系统被最终击碎,一场大饥馑开始了。这一年春,直至六月,一直无雨,天气大旱,连半截山(在今柳枝镇)下“大与郡城同”、“其深无际”的白崖湖都干凅了。夏粮严重歉收。到八月,仍无雨,秋庄稼也没法下种,粮价开始暴涨,大多数百姓已经开始断粮。九月,灾情更加严重,饥饿的人们杀掉牛羊鸡犬等家畜充饥,果蒂、草根、树皮、树叶都被取食。华州知州汪炳煦经请示,决定开仓赈济饥饿的灾民。设仓积谷,以赈灾民,是古时的一种赈灾方法。光绪元年(1875)至二年(1876)的华州知州俞志敬曾设义仓,积谷劝捐共储麦子6400余石,不想光绪三年(1877)就遇此大灾,正好为继任的知州汪炳煦赈灾创造了条件。十月,华州特设赈局,开始赈济灾民,州衙与华州士坤共同商定了赈灾办法:一、灾民按月按人发给口粮,大人为7升,小孩为4升,由官绅监放。发放情况,每旬由当地士绅检查,每月由官府检查,每季由官、绅会查。发放救济粮时,派士兵维持秩序。二、由于饥荒,抛弃婴儿现象严重,因此规定,凡拾到弃婴,要报验注册,取保给票,各令抱回家抚养。每养一个弃婴,发衣钱600,每月给口粮一斗一升。三、读书的贫苦学生,每月给银6钱,麦二斗一升,设义学20多区,不使其失学。四、愿意经商的灾民,发放贷款,行息3分,到半年再偿还。五、以工代赈。凡境内能动工的修庙宇、挖城河等公共工程,都开工兴建,以灾民为工,借养丁壮。六、设立牛场,收买耕牛,量给牛价,避免耕牛被宰食或卖。灾荒过后,仍还给原主。七、凿井灌田,以抗早灾。每凿一井,给钱20千缗(后来实际凿井者很少)。十月十五日,正式开仓放粮,共救济灾民15300余人。十一月,灾民大量增加,赈灾放粮只给极贫次贫者,共救济了22700余人。但赈灾放粮是杯水车薪,而饿死的人越来越多,当时在城西买了两块坟区,掩埋饿死者,结果很快就被埋满。这时,有许多人开始外出逃荒,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地难民涌入,华州特设男女栖流所各一处,收容外地流亡逃荒的灾民,发棉衣,给粥喝。被逼无奈的饥民开始铤而走险,抢劫事件开始发生,华州招募了一些丁勇巡逻警戒,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十二月,收养的耕牛大半冻死,剩余的只好归还原主,撤掉牛场。当月共救济极贫次贫灾民24100余人。次年正月,赈局又在高塘地区设了分局。当月共救济极贫次贫灾民28000余人,并向各里发放麦豆种子10石、15石不等。二月,救济极贫次贫灾民31400余人,并从潼关运回上方拨给的救济粮1200石。三月,华州又派大小车7000余辆,赴河南汝州运回救济粮,结果人畜多死途中,运回的粮食价值不敷支出的费用。当月,救济极贫次贫灾民33700余人。这个月久旱逢甘露,十一日下雨,十四日大雨,人们乘机种下早谷、南瓜、豇豆等。四月,救济人口开始下降,共救济极贫次贫25000余人,并发放种子及防疫的药品。五月,赈极贫次贫人口24000余人。这时,虹豆开始结角,饥饿的人们争着抢食。随后,灾情逐步缓解,赈灾活动也于六月结束。这次赈灾,除使用前任知州俞志敬时储存的6400余石外,还动用了旧储营租积谷2700余石。共劝捐银1000两,劝捐小麦2170余石,仅少华镇刘如宠就捐仓麦1000石;先后共赈济灾民226800多人次。赈灾灾结束后,维持治安的丁勇、收容外来灾民的栖流所均撤,外来灾民给资遣返。弃婴找不到父母的由养家收养,每个婴儿发钱600文。 这次大饥馑中饿死者众多,但没有具体数字,相关历史资料,只有“道殣相望、逃之者半”,或“灾民流离,饿莩遍野”的笼统描述。这次大饥馑,加上前不久的同治年间的战乱,华州人口锐减。据《三续华州志》记,道光三十年(1850),华州人口153816人,而32年后的光绪八年(1882),华州人口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到96159人。这不能不是同治元年(1862)的战乱和光绪三年(1877)大饥馑的结果。原文来源:作者供稿原文作者:《华州史话》闫广勤 袁埔良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赞 (0) 相关推荐 赈灾粮不够和珅支招,往赈灾粥里撒沙子,结果真的控制了灾情 乾隆时期虽然是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但是贪官一事还是无法斩草除根,比如乾隆身边的和珅,这么大的贪官却深得乾隆看重,不是乾隆昏庸,而是和珅懂事而且的确是有才能的,要不然清朝的记载中,和珅的头衔也不会让人看得 ... 平江人物—李陔华 李陔华(1830-1876),字紫笙,派名述濂,湖南岳州府平江县东阳乡虹桥人.由军功保举出身.生而魁伟,昆仲四,序居长.少读书能文,试屡拔前茅. 咸丰初,粤寇陷崇阳.通城及义宁州,县东北 ... 宋代救灾地方执行机构之察访司与地方州(府、军、监)县 察访司 察访司,为察访使的治所.察访使设置之始,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九月命"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李承之察访淮南.两浙常平及农田.水利.差役事,令与转运判官以上序官,仍使体量近降盐法.& ... 修渭河堤记 ——乾隆年间华州侯坊、吴家桥等村数千人上坝修堤 邮箱:3125136050@qq.com 修渭河堤记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潼商道 屠用申 渭流绕华州北境,自西徂东,其南岸地势独卑,故上游汹涌,每虞汗漶.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席牧因 ... 武延绪:光绪年间遵化州燕山书院讲席 武延绪:光绪年间遵化州燕山书院讲席 武延绪(1857-1917),男,字次彭,号亦蝯.铿道人,室名所好斋,直隶永年县人,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之孙.父亲武用怿,字悦民,同治举人.延绪喜储书,精书法,擅 ... 崇祯年间大饥荒,华州粮价飞涨,灾民吃光草木! 邮箱:3125136050@qq.com 崇祯年间的大饥荒 作者 闫广勤 袁埔良 明朝末期的崇祯年间(1628-1644),对大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个多灾多难,风雨飘摇的岁月.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大 ... 华州赤水卧龙小学(立新中学)创办人——清光绪秀才刘澍瀜 邮箱:3125136050@qq.com 教育界贤能刘澍瀜 刘澍瀜(1878--1957),字淑波,赤水近圣居(解放后改新胜村)人,光绪秀才,出身于卯金之望族,古时称刘姓族为"金卵刘&quo ... 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驻跸华州略记 邮箱:3125136050@qq.com 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驻跸华州略记 作者 李子华 这是一篇亲闻记,先严李登高,清末秀才,曾执教私塾多年.两宫幸陕,恰充华州西关街长,曾亲自参与筹备迎銮工作.前就先严 ... 清朝光绪年间的"文凭" 花费银子43两买来的 2010年04月14日 12:57:09来源:中国经济网(北京) 光绪年间户部执照纸很旧了 但依然还清晰 南安罗东镇潭溪村民黄先生意外发现,自己家里珍藏着两件清光绪年间的"捐监"执 ... 华州瑞凝庄始建于咸丰年间的四座民宅 邮箱:3125136050@qq.com 瑞凝庄四座清代民宅 (注:此文选自: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107--045 渭南卷<华县文物>一书 陕西省文物局编)据华县辛村村委会提供的材料 ... 李旺岐硬笔草书唐诗三百首257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李旺岐硬笔草书唐诗三百首257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老照片,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北京景象,一座霸气十足的皇城 老照片,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北京景象,一座霸气十足的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