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职教育的吹哨人
守住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问题之一:课程建设与现实生产脱节,不能满足岗位知识、能力需求。
现实情况:流于形式,随便找个企业进行座谈式、交流式、参观式的调研,然后多方借鉴完成课程标准编写、课程教材开发。最后团队成员加上企业员工,立马升级为校企合作共建。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标准能否代表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标准?能否应用于生产实践?非常质疑!
解决措施:真实的组建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其中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知识结构、能力要素。这才是教务管理职能部门要落地的抓,接地的想,用力的推,用心的办的基因工程。指导方向不能错,一个背道而驰,与生产脱节的课程标准只能让学生渐行渐远,基因错位!
问题之二:课程授课教师是否具备执行课程标准的能力?教学设施是否具备执行课程标准的条件?
现实情况: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标准的编写人,又是课程标准的执行人。如果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课程标准,那么课程负责人就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没有什么好考核的!如果是一个真实意义上的课程标准,那么授课教师是否具备执行这门课程标准的能力?以及教学设施是否具备执行这门课程标准的条件?这才是教务管理职能部门要摸清楚的,弄明白的,打补丁的,急解决的希望工程。毕竟孩子耽误不起,他们才是祖国的未来,误人子弟我们玩不起,也输不起!
解决措施:教务管理及人事管理职能部门要摸清排查每位老师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擅长领域,有无相关企业工作经历,有方向性,有针对性的培养。达到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拿手活、杀手锏。不吃大锅饭,没有万精油!
最后呼吁:教务管理职能部门的领导们,前面提出的才是你们工作的要点,核心所在。你们大都是本科生、研究生,我不希望把你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在简单机械的工作上,如果你们的工作是去发现、查找一门课程标准与课程进度、课程教案的一致性,吻合性等一些机械性,无聊性,无时效性,无创建性,毫无价值与意义的工作。做一些“在专业的事情上很扯淡,在扯淡的事情上很专业”!而不是去做好前面我所说的基因工程,希望工程。那么你们才是教育道路上的的逆行者,误导者,溃败者。什么叫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有些人举起解决问题的牌子,干着解决人的事情!管理职能部门与被管理对象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在变化着的,有时是上下级关系,因为需要监督。有时是平级关系,因为需要交流。有时是下上级关系,因为你的本质工作最终还是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