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5 那道15年前的数学题

2021年的高考成绩都可以查询了,我的高考已经15年前的事情,高考成绩也是高中三年模拟成绩里最好的一次,特别是数学成绩。
从小被我爸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加上他对我的严格要求,囫囵吞枣也好,填鸭也罢,反正成绩还行。可是到了高中,特别是高一半个学期之后,数学一下就陷入了瓶颈,陷入瓶颈的那个问题依旧记得很清楚,问题现在理解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当时脑子就是没有转过来——能够被8整除的数的合集是能够被4整除的数的合集的子集。
简单翻译一下,有两组数据:A组数能够被8整除,包括8、16、24、32……B组数能够被4整除,包括4、8、12、16、20、24、28、32……,A是B的子集。其实写下来的时候已经很明显了,A组数据在B组里都能找到,A是B的一部分,所以根据概念,A是B的子集。
就这样一个问题,我数学成绩开启了下滑趋势。当时就在跟这个问题较劲,钻牛角尖,问了同学,同学也没有解释得很清楚,自己也没有想清楚,然后就开始烦躁,进而再往后的数学课,脑子里总想着那道题,觉得高中数学怎么这么难,觉得难了,老师课堂上说的内容也听不懂了,今天1%听不懂,明天2%听不懂,后天可能就是10%听不懂了,在这种恶性循环下,数学成绩我已经彻底放弃了,高考成绩最高分也才72分(满分150)
学习一直强调要走出舒适区,太舒服了,什么都明白,没有什么挑战难度,太难了,什么都搞不懂,挫败感太强,只有在离舒适区不太远的地带学习,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学习难度。可是舒适区这种东西,个体差异实在太大,而且对于知识的“熟悉”和“陌生”到底要多大比例才更好,这个知识价值巨大,对应地,“陌生”的占比也很大,那我们要怎么做呢?
李笑来说自己接触了10年左右计算机,但是一直不会盲打,掌握它也仅仅因为一个下午跟一个姑娘聊天,就自然而然学会了盲打,之后很多人羡慕他打字速度快,为了让自己的打字速度更快,他自己找到了另外一种方法,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打字速度。也是在有了这样非比寻常的打字速度以后,才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
他不再讨厌读书做笔记,他开始大段记录感想,甚至照抄原文。
面对一个陌生的,有难度的知识,甚至不知道学了会有什么用,我们会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而决定好好学”和“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而决定不学习”,姑且前者叫A后者叫B吧。
在长期、很多次经历过这种选择之后,这两种选择会有什么结果呢?A的认知范围会越来越大,因为能学会“一开始难度很大的”知识,并且长期积累了这样的经验,他在遇到陌生的困难时,是不慌乱的,同时也是有耐心和信心的。B的认知范围会越来越小,因为拒绝了学习“难度很大”的知识,并且长期积累了这样的条件反射,他今后再遇到陌生的困难时,心里很慌,但是这种慌乱也是暂时的,他可以在短时间内就选择回避掉它,当然,也看不到如果学会了这个知识,将会开启怎样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在学驾照这件事情上,我又开始陷入了当年数学题的困境,因为之前骑自行车出现过两次小事故,导致了对开车上路这个事情怀有巨大的恐惧,哪怕知道车能无限延伸自己的活动范围,就是没有勇气迈出那一步。
是时候好好回顾一下当年那道数学题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