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562
30种病对应30款中成药
1.风寒感冒:感冒清热颗粒
2.表寒里热:防风通圣丸
3.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
4.暑湿感冒:藿香正气丸
5.时行感冒:连花清瘟胶囊
6.体虚感冒:参苏丸
7.寒热往来:小柴胡颗粒
8.风寒咳嗽:通宣理肺丸
9.风热咳嗽:急支糖浆
10.风燥咳嗽:秋梨润肺膏
11.痰湿咳嗽:二陈丸
12.阴虚咳嗽:百合固金丸
13.咽痒咳嗽:苏黄止咳胶囊
14.气虚咳喘:人参保肺丸
15.虚劳咳喘:蛤蚧定喘丸
16.气逆咳喘:苏子降气丸
17.风寒咳喘:小青龙颗粒
18.痰热痰多:橘红丸
19.肺热痰多:清气化痰丸
20.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21.风热头痛:清眩丸
22.风湿头痛:九味羌活丸
23.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颗粒
24.痰热上扰:牛黄清心丸
25.血瘀头痛:通天口服液
26.消化不良:保济口服液
27.肝气犯胃:左金丸
28.脾胃虚寒:附子理中丸
29.脾虚气滞:香砂六君子丸
30.湿浊中阻:木香顺气丸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外敷药
【主治】:哮喘、咳嗽、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胸膜炎、支气管肺炎、肺瘟疫(传染性肺炎)!另外治淋巴癌、肺癌有效
【配方】:生木鳖子仁50克,制桃仁3克,制杏仁3克,白胡椒0.5克。
【用法】:共打粉。1个多蛋清调膏,摊于纱布上,按男左女右敷脚心涌泉穴,绷带包扎。平躺16小时。一瓣大蒜咬破含口里24小时(6小时一换)。
【疗效】:一次见效几次愈。
【禁忌】:禁房事,忌烟酒,忌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
【注意】:外敷药不能口服,木鳖子有毒!
虚热目赤生肤翳,眦痒风泪;白翳
丹砂散
【处方】 丹砂(研如粉)2两,贝齿(烧灰)2两,干姜(炮)半两,衣内白鱼40枚(煿令干)。
【制法】 上药干净乳钵中,为极细末,以熟帛3度罗过。
【功能主治】 虚热目赤生肤翳,眦痒风泪;白翳。
【用法用量】 点时仰卧,令人以小指甲点少许。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一
面粉钵如麻子
丹砂散
【处方】 丹砂(研)5两,桃花(阴干)5两。
【制法】 先将桃花研令如粉,次入丹砂,同研极细。
【功能主治】 面粉钵如麻子。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空心井花水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
三消病,小便频数,皮燥毛焦,饮食虽多,肌肉消瘦,渴燥引饮
丹砂散
【处方】 丹砂(研,水飞)1两1分,黄连(去须)1两1分,铁粉(研)1两1分,栝楼1两1分,赤石脂3分,芦荟(研)3分,龙齿3分,泽泻3分,胡粉(研)半两,铅丹(研)半两,牡蛎(熬)1分,桑螵蛸10个(炙),鸡肶胵5枚(蜜炙黄),甘草(炙)1两半。
【制法】 上药除别研外,捣罗为散,再和匀。
【功能主治】 三消病,小便频数,皮燥毛焦,饮食虽多,肌肉消瘦,渴燥引饮。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煎小麦汤调下,1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治疗甲状腺癌(瘿瘤),27个古神方
1. 昆布丸
处方:
昆布(去咸味)60克,通草30克,海蛤壳30克,海藻(去咸味)30克,炙羊靥2具。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细细含咽。
功能:软坚化结。
主治:瘿瘤。症见胸膈塞满,项颈渐粗。
注意:服药期间禁食生菜热面酒肉蒜笋。
原载:唐·李隆基《广济方》。
2. 天仙散
处方:
天仙藤(炒)30克,乳香6克,没药6克,延胡索6克,吴茱萸6克,干姜6克,小茴香6克。
用法:
共研细末。每服6~9克,用酒调服,每日2次。
功能:
活血散结,温阳理中。
主治:甲状腺癌骨转移。
原载: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3. 涤痰汤
处方:
姜半夏8克,胆南星8克,橘红6克,茯苓6克,枳实6克,人参3克,石菖蒲3克,竹茹2克,甘草2克,生姜3片,大枣2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豁痰开窍,理气调中。
主治:瘿瘤,有痰证表现。
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
4. 通气丸
处方:
木通30克,射干30克,炒杏仁(去皮尖)30克,枳实30克,昆布(洗去盐)30克,诃子30克,海藻(洗去盐)30克,黄芪30克,茯苓20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含化,早晚服。
功能:化痰散结。
主治:瘿瘤。症见咽喉肿塞,毒气壅闷不通。
原载:宋·太医院《圣济总录》。
5. 逍遥散
处方:
炙甘草15克,当归30克,茯苓30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柴胡30克。
用法:共细末。每服6克,加生姜1片,薄荷少许,同煮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功能:疏肝解郁,理气散结。
主治:甲状腺瘤,乳房纤维腺瘤。症见肝脾气滞,肝脾不和,气血不调。
原载: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半夏散
处方:
半夏30克,射干30克,炒牛蒡子30克,杏仁(去皮、尖)22克,羚羊角屑22克,桔梗22克,漂昆布(洗去盐)22克,槟榔22克,枳壳22克,茯苓22克,炙甘草15克。
用法:研细为散。每服12克,以水250毫升,加生姜4片,煎至150毫升,取汁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宣肺理气,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气瘿,证属气郁痰凝。症见咽喉肿塞,心胸烦闷。
7. 二海丸
处方:
海藻,昆布各等份。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杏仁大,另用海藻洗净切碎,油醋煮熟,做菜常食。
功能:软坚化结。
主治:甲状腺肿瘤。
8. 小金丹
处方:
白胶香45克,草乌45克,五灵脂45克,地龙肉45克,木鳖子5克,乳香22克,没药22克,当归22克,京墨4克,麝香9克,糯米粉40克。
用法:共研细粉,制为丸,如芡实大,每料约250粒。每次1~2粒,用黄酒或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功能:化痰散结,祛瘀通络。
主治:痰核流注,乳癌。
9. 六军丸
处方:
蜈蚣、蝉蜕、全蝎、僵蚕、夜明砂、穿山甲各等份。
用法:共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粟米大、朱砂为衣。每服0.9克,空腹时以酒送服。
功能:解毒散结。
主治:甲状腺肿瘤。
注意:服药期间,忌大荤煎炒。
10. 活血化坚汤
处方:
防风3克,赤芍3克,当归3克,天花粉3克,金银花3克,贝母3克,川芎3克,皂角刺3克,桔梗3克,僵蚕2克,厚朴2克,五灵脂2克,陈皮2克,甘草2克,乳香2克,白芷2克。
用法:加清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临服加酒适量,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能:消肿软坚,活血散结。
主治:瘿瘤。症见痰核初起未溃脓。
11. 活血散瘿汤
处方:
白芍3克,当归3克,陈皮3克,川芎3克,半夏3克,熟地黄3克,人参3克,茯苓3克,牡丹皮3克,红花2克,昆布2克,木香2克,甘草2克,青皮1克,肉桂1克。
用法:加清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服后饮酒适量。
功能:补气益血,化痰消瘿。
主治:瘿瘤已成,日久渐大,无痛无痒,气虚血热。
12. 消瘿散
处方:
海藻(洗去盐)30克,海带(洗去盐)30克,昆布(洗去盐)30克,海马30克,海虹蛤(煅)30克,石燕(煅)30克,海螵蛸30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2克,清茶调下。
功能:化痰软坚,散结消瘿。
主治:瘿瘤。
13. 海藻玉壶汤
处方:
海藻(洗去盐)3克,贝母3克,陈皮3克,昆布(洗去盐)3克,青皮3克,川芎3克,当归3克,连翘3克,半夏3克,甘草3克,独活3克,海带(洗去盐)3克。
用法:加水400毫升,煮至320毫升,结合病情决定饭前还是饭后服用。
功能:软坚化痰,理气散结。
主治:瘿瘤。症见瘿瘤初起,或肿、或硬、或赤、或不赤,但未破。
14. 通气散坚丸
处方: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石菖蒲、枳实、人参、胆南星、天花粉、桔梗、川芎、海藻(去盐)、当归、贝母、禹白附、黄芩各等份。
用法:上为细末,荷叶煎汤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克,用灯心草20根,生姜3片泡汤,空腹送下。
功能:理气活血,软坚化痰。
主治:瘿瘤。
15. 清上消郁汤
处方:
昆布(洗去盐)、川芎、禹白附、青黛、白芥子、薄荷各等份。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清火解郁,化痰软坚。
主治:瘿瘤,证属痰火气血郁结。寸脉强而滑。
16. 清肝芦荟丸
处方:
川芎60克,当归60克,白芍60克,生地黄60克,青皮15克,芦荟15克,海藻15克,甘草15克,牙皂15克,黄连15克。
用法:上为末,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80丸,每日2次。
功能:化痰软坚。
主治:瘿瘤,证属血虚肝郁,气滞痰凝。症见坚硬色紫,青筋显露,遇喜则安,遇怒则痛。
17. 藻药散
处方:
海藻(酒洗)30克,黄药子6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用3克,置于掌中,以舌时时舐,以津咽下,或水调慢咽。待肿消去2/3即可停药。
功能:消肿散结。
主治:气瘿。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厚味,戒酒色。
18.蝉蜕蜈蚣散
处方:
蝉蜕、蜈蚣、僵蚕、全蝎、夜明砂、穿山甲各等份。
用法:共研细末,神曲糊为丸,粟米大,朱砂为衣。每服4~5克,每日2次,酒送下。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结,化痰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甲状腺癌。
上13方原载: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19. 海藻散坚丸
处方:
海藻(洗去盐)60克,昆布(洗去盐)60克,小麦(醋煮晒干),柴胡60克,龙胆草(酒炒)60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临卧白汤送下,噙化咽之尤好。
功能: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主治:瘿瘤,证属肝经郁滞。
原载:明·薛己《校注妇人良方》。
20. 瘿瘤神方
处方:
海带、海藻、昆布(漂洗)各30克,海螵蛸30克,海浮石30克,紫背天葵60克,夏枯草60克,带子连翘60克,贝母30克,桔梗30克,天花粉30克,皂角刺15克。
用法:共为细末,熔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0丸,饭后白汤送下。
功能:软坚散结,化痰解毒。
主治:结核、瘿瘤。
原载:明·龚居中《红炉点雪》。
21. 十全流气饮
处方:
陈皮3克,茯苓3克,乌药3克,川芎3克,当归3克,白芍3克,香附2.4克,青皮1.8克,甘草1.5克,木香1克。
用法:上药成粗末,加生姜3片,大枣2枚,用水400毫升,煮至320毫升,空腹服。
功能:理气活血,消肿散结。
主治:忧思抑郁,致生气瘿、肉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
原载: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22. 穿瘿丸
处方:
通草60克,杏仁(去皮、尖)30克,牛蒡子30克,射干120克,昆布(去咸味)120克,诃子120克,海藻(去咸味)120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噙化咽津下,每日3次。
功能:软坚散结。
主治:瘿瘤结硬。
原载:明·《普济方》。
23. 消瘿汤
处方:
海藻(洗去盐)60克,龙胆草60克,通草30克,昆布(烧,存性)30克,枯白矾30克,松罗30克,半夏75克,麦曲45克,白芷30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15克,用酒煮服,兼吞加味蜡矾丸。
功能:化痰消瘿。
主治:瘿瘤,恶疮。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甘草、鱼虾、猪肉、五辛等物。
原载: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24. 守瘿丸
处方:
通草60克,杏仁60克,牛蒡子45克,昆布(去咸味)120克,射干120克,诃子120克,海藻(去咸味)12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含化,咽津下,每日3次。
功能:解毒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瘿瘤结硬。
原载:金·刘完素《宣明论方》。
25. 内消瘰疬丸
处方:
夏枯草240克,海藻30克,天花粉30克,连翘39克,酒大黄30克,桔梗30克,玄明粉30克,大青盐150克,薄荷30克,白蔹30克,甘草30克,枳壳30克,生牡蛎30克。
用法: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每日2次。
功能:消坚散结,化痰通下。
主治:甲状腺肿瘤、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症见瘰疬鼠疮,项下结核坚硬肿痛,未溃或已溃,大便燥结。
26. 四海舒郁丸
处方:
青木香15克,陈皮9克,海蛤粉9克,海带、昆布、海藻各60克(用开水泡去盐)。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克,酒或白开水送下,每日3次。愈后用黄药子120克,生酒1升,煮60分钟,窖7日去火毒,早晚任饮数杯。
功能:行气化瘀,散结软坚。
主治:气瘿,证属肝脾气郁。症见结喉之间气结入胞,随喜怒消长,甚则妨碍饮食。
上2方原载:清·顾世澄《疡医大全》。
27. 活血散瘿汤
处方:
川芎5克,白芍5克,当归5克,熟地黄5克,陈皮5克,半夏5克,茯苓5克,人参5克,牡丹皮5克,红花3克,甘草3克,木香3克,昆布3克,青皮2克,肉桂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益气活血,化痰消瘿。
主治:甲状腺癌。
原载:清·祁坤《外科大成》。
中医辨证公式
治疗步骤:收集情报→辨病→辨证→寻方→化裁→反馈→重复
望神=目光+气色+神情+体态
得神=精神好+双眼有神
少神=疲倦+迟钝+萎靡+不爱说话
失神=呆滞+郑声+意识模糊
假神=久病+突现好转+面色红妆+索食
中风=中老年+高血压+突然昏倒
痫=半身不遂既往病史+突然倒地+抽搐+双目上视
中经络=中老年+麻木+手脚失灵+神志尚可
中脏腑=突然昏倒+中老年+醒后手脚失灵
表证=恶寒+发热+类感冒象
风寒=苔薄白+脉浮+清涕+白痰+病程短+恶寒
风热=苔薄黄+脉数+黄痰+稠涕+咽痛
伤风=畏风+多汗+头痛
亡阳=肢冷+冷汗+神色淡漠+气微+脉微
亡阴=身热+油汗+脉疾+烦躁+皮肤瘪
阳虚=畏寒+肢冷+舌淡+神疲+长病程+脉沉弱无力
阴虚=潮热+盗汗+舌红+苔少+长病程+脉细数无力
气虚=神疲+面色少华+乏力+劳后加重+脉虚无力
气脱=呼吸节律不规+口张+大汗+瘫软+脉微
气滞=胀痛+憋闷+嗳气+受情绪影响大+按之无形+时轻时重
气闭=突然昏倒+剧痛+口闭+窒息感
血虚=面唇色淡+头晕眼花+月经少+舌淡+脉细
血瘀=疼痛或发热固定+针刺样痛+青紫+异常包块
血热=出血+舌绛+脉数+紫疹
血寒=冷痛+麻木+暖后减轻+面唇淡紫
津亏=干+渴+瘦+脉细
水停=凹陷性水肿+腹水征+小便不利+苔滑腻
饮证=痰清+痰多+振水音+胸水征+肠鸣音强+桶状胸
内湿=闷+胀+食欲不振+苔白腻+倦+稀便
气血两虚=气虚+血虚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气虚+出血
气随血脱=急性大出血+气虚+休克征
气不固津=气滞+血瘀+气滞血瘀 气虚+失水
气随津脱=急性大失水+气虚
气滞津停=内湿+气虚
津血两亏=干燥+血虚+长病程
痰瘀互结=痰证+瘀证+长病程
心气虚=心悸+气虚
心阳虚=心悸+阳虚+气虚
心阳暴脱=亡阳+心阳虚病史+急性发作
心血虚=血虚+心悸
心阴虚=阴虚+心悸
心脉痹阻=心悸+胸闷+血瘀+急性心痛病史
痰蒙心窍=呆+闷+郁+痰+昏
心火亢盛=神志亢盛+口舌生疮+火热征
痰火扰心=狂躁+心火亢盛前兆+气郁病史
小肠实热=心火亢盛征病史+尿路刺激征
尿路刺激征=淋+漓+涩+痛
肺气虚=低声咳嗽+气虚+易感冒
肺阴虚=干咳+咯血+阴虚+长病程
风燥犯肺=干咳+痰少+痰不易排出+短病程+感冒征
寒饮阻肺=久咳+寒水征+喘息
痰热壅肺=高烧+喘咳+黄色痰涕
大肠湿热=腹痛+脓血+稀便+暴泻+便后肛灼
肠热腑实=高烧+口渴+便秘+急性加重+腹胀痛+烦躁
肠燥津亏=长病程+便秘+失水病史
大肠虚寒=久泻+阳虚+水样便
脾胃气虚=食欲减退+腹胀+大便干稀不调+气虚+长病程
脾胃阳虚 坠=脾胃气虚+长病程+阳虚征
脾虚气陷=胀感+内脏下垂+气虚征
脾不统血=出血+气虚+慢性加重
寒湿困脾=内湿+食欲不振+轻微阳虚征
湿热蕴脾=胀闷+口苦+湿热征
胃阴虚=胃隐痛+干呕+胃不爽+时轻时重+饥不多食+食后缓解
寒凝胃脘=胃剧痛+蜷缩+暖后缓解+受寒史+拒按
胃火炽盛=胃灼痛+辛辣食物史+口臭+龈痛史
食滞胃脘=赴宴史+嗳气酸腐+胀痛+恶心+多屁+排后缓解
胃脘气滞=胃腹胀痛+走窜痛+排气缓解+受情绪影响
肝血虚=筋手目失养+血虚+月经少
肝阴虚=筋目失养+阴虚+热病后期
肝郁气滞=郁+喜怒无常+气滞征+经期不按时
久郁化火=肝郁病史+火热征
肝火炽盛=头晕+胀痛+急躁+胁痛+火热征
肝阳上亢=肝阴虚+眩晕+胀痛+中老年+轻微肝火炽盛象
肝阳化风=肝阳上亢病史+肌肉神经症状
热极生风=高烧+小儿+抽风样症状
阴虚生风=肝阴虚病史+手足震颤
血虚生风=肝血虚病史+肌肉震颤+麻木
寒凝肝脉=小腹痛+睾丸痛+得暖缓解+脉紧
寒凝肝脉=外阴湿热征+口苦厌油+发黄
胆郁痰扰=易惊+失眠+眩晕+口苦
肾阳虚=腰膝冷痛+性功能下降+阳虚
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性功能亢进+阴虚+月经少
肾精不足=先天发育障碍+性功能下降
肾气不固=肾虚征+肾系滑遗(遗精遗尿滑精滑胎)
肾虚水泛=肾阳虚+水停+下身
肾不纳气=喘咳+肾虚+长期慢性病史
膀胱湿热=淋+漓+涩+痛+湿热
心肾不交=肾阴虚+心阴虚+心悸
心脾两虚=脾气虚+心血虚
心肾阳虚=心阳虚+肾阳虚
心肺气虚=心气虚+肺气虚
心肝血虚=心血虚+肝血虚
肺脾气虚=脾气虚+喘咳无力+长病程
肺肾阴虚=肺阴虚+肾阴虚
肝肾阴虚=肝阴虚+肾阴虚
肝火犯肺=肝火炽盛病史+肺热咳喘
肝郁乘脾=肝郁病史+脾虚征
肝胃不和=气滞+胀痛+胃不适+情绪影响
脾肾阳虚=脾阳虚+肾阳虚
【酸、麻、胀、痛、木,信号不同,病因各异!】
1、酸——经络还通,但气血虚。
2、胀——气充足,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3、麻——气通,血不通,过不来。
4、木——血和气都不通,偏虚。
5、痒——气和血正在打通,恢复过程当中。
6、痛——痛则不通,多数血淤,脉络淤
一味中药:大黄粉,加入蜂蜜调制药膏外敷,消肿散结,对4a类及以内评级的良性甲状腺结节,7天可见效
取适量大黄研磨成粉,与定量的蜂蜜搅拌均匀,制成药膏后,直接敷于结节患处,外边盖上纱布,用胶布固定好。
每天换药1次,敷药的厚度约1cm厚。直径约1cm的肿块,约一周内即可有明显的软化,缩小,消散等效果。
直径2cm的肿块,一般2周左右可见明显的效果;一些较大较硬的肿块、肿瘤需要持续用药。
甲状腺结节,属祖国医学“瘿病”的范畴。症状为颈前正中肿块,随吞咽而活动,部分病人还有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呼吸困难。
其发生,多由于情志内伤,肝脾气逆,痰浊内生,气郁痰浊,结聚不散。气血为之壅滞,血随气滞而成瘀,积久瘀凝成毒,气滞、痰浊、瘀毒三者痼结而成本病。
中药大黄,味苦,气大寒,阴中之阴,降也,无毒,其性甚速,走而不守,善荡涤积滞,推陈致新,导瘀血,滚痰涎,破症结,散坚聚,止疼痛,败痈疽热毒,消肿胀。
拌蜂蜜可形成高渗透压,软坚散结、祛腐生肌,因此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上述方法仅适用于评级4a类及以内的良性甲状腺结节,大家应遵循专业的医师指导。
脾中风,四肢不举,志意昏浊,言语謇涩
丹砂散
【处方】 丹砂(研)2两,天麻1两,威灵仙(去土)1两,人参1两,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白术(炮)1两,当归(切,炮)1两,干姜(炮)1两,羊踯躅(去心,酒蒸)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脾中风,四肢不举,志意昏浊,言语謇涩。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食后酒调下。渐加至2钱,1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
病人用承气汤下之后,至4-5日两手脉沉数有力,或潮热,或谵语者
丹砂散
【处方】 丹砂1粒,腻粉1钱(气弱年老人减半)。
【功能主治】 病人用承气汤下之后,至4-5日两手脉沉数有力,或潮热,或谵语者。
【用法用量】 上为末,用桃、柳心共1把许,细切研烂,绞取自然汁,加砂糖1块如枣大,更入新汲水通前成半盏,化前药下之,如经1昼夜不利动,再作服之。如冬月无桃枝、柳条,用生地黄1两锉碎,水1升,煎取半升,化药服。
【摘录】 《伤寒微旨论》卷下
妇人客热,心神烦躁,口干舌涩,食少无味
丹砂散
【处方】 丹砂1两(细研,水飞过),犀角屑半两,天竹黄半两,胡黄连2两,寒水石1两(细研),麦门冬1两(去心,焙),马牙消1分(细研),铅霜半两(细研)。
【制法】 上为细散,入研了药令匀。
【功能主治】 妇人客热,心神烦躁,口干舌涩,食少无味。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
五气所病
按照五脏之气法象四时的理论,再结合五行之法则,即可归纳出“五气所病”为:“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首先解释这段中的关键词。其中的“五气所病”,张隐庵认为是“五脏气逆而为病”。而“心为噫”中的噫,即嗳气之意。张隐庵认为:“阴气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上走心为噫。盖此因胃气上逆于心,故为噫。”张景岳又有:“是心脾胃三脏皆有是证,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舒伸,故为此证。”“肝为语”,姚止庵云“语者,所以畅中之郁也。肝喜畅而恶郁,故为语以宜畅其气之郁。”对于“脾为吞”,张隐庵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能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故为吞咽之证。”丹波元简曰:“吞,即吞酸酢吞之谓。”酢同醋。“肾为欠、为嚏”,姚止庵曰:“欠,呵欠也,神气昏惰之所致。盖肾藏精,精虚则神气昏惰而欠焉。嚏,喷嚏也,肺气外达之所致。肾乃寒水,气易冰凝,肾为肺子,上达于母,则发而为嚏,不独外寒风寒为嚏也。”“胃……为恐”,对此张景岳曰:“恐,肾之志也,胃属土,肾属水,土邪伤肾则为恐,故皆涉于胃也。”姚止庵又说:“肾虚则恐,恐非胃病也。然胃本多气多血,其火最盛,火盛则烁水,水虚肾弱,肾不敌胃故为恐。胃病亦恐,不可不知也。”对于“胆为怒”,张景岳:“怒为肝志而胆亦然者,肝胆相为表里,其气皆刚,而肝取决于胆也。”
所以这段经文翻译过来,即所谓的“五气所病”就是:五脏之气失调各自产生不同的病变:心气失调则嗳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多言,脾气失调则吞酸,肾气失调则呵欠、喷嚏,胃气失调则气逆、呃逆、恐惧,大肠和小肠之气失调则泄泻,下焦之气失调,水溢肌肤则为水肿,膀恍气化失职则小便不利,其不能约束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这就叫五病。
肺气肿能吃姜吗?
肺气肿应少吃生姜。生姜味辛、性微温,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功效。但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肺气肿患者食用可能会助长体内湿热,引发咳嗽,加重病症,因此该类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或少食。
食用方法
生姜最好要留皮,可避免上火,但不要吃变质的生姜,且不宜夜间食用。阴虚体质者、肝炎患者和便秘人群最好不要食用生姜。
饮食建议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一般认为与支气管阻塞以及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有关。常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应注意与肺结核、肺部肿瘤和职业性肺病的鉴别诊断。日常饮食中需注意:
1、适量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及抵抗力,并保证热量供应;
2、长期饮食量较少且使用利尿剂者,应注意补充钾离子;
3、继发感染时,进半流质食物,多饮水,以利痰液变薄,容易咳出;
4、饮食不宜太咸,忌烟、酒,慎用辛辣性食品,避免刺激气道,引起咳嗽和气促加剧。
肺气肿平日应注意锻炼呼吸循环功能、保持心情舒畅、进行适当耐寒锻炼,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感染机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