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格勃的前身“契卡”:以革命的名义枪决!
说到历史上最成功的情报机构,估计大家都会想到前苏联的克格勃,其实早在克格勃之前,前苏联还存在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情报机构,它的名字叫“契卡”。
契卡是俄文的缩写音译,其全称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
该组织成立于1917年12月20日,创始人为捷尔任斯基。他将契卡的任务概括为:“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和制止反革命和怠工行为,将其积极分子交由法庭处理,同时还进行前期侦查和预审。”
一言以蔽之,契卡作为前苏联的内务机关,其主要职责是逮捕苏联国内的反革命分子,并负责管理监狱,搜查、逮捕、拘禁有嫌疑的犯人。
契卡在前苏联的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只不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罢了。比如在1922年契卡被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卫局,也被称为格别乌;1934年格别乌又改称为国家安全总局,在二战中也被称为内务人民委员会;到了二战胜利后,1954年又更名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克格勃。
历史上的契卡毁誉参半,一方面它在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保卫新政权的任务,彼时的苏联刚刚诞生,堪称内忧外患。在国内,因革命而失势的反动势力蠢蠢欲动,在国外帝国主义列强又准备绞杀新兴的革命政权······
就是在这般危急的形势下,契卡应运而生。它的诞生强而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势力,保卫了尚在襁褓中的革命政权……但是另一方面,契卡也有些“矫枉过正”,最终使该机构留下了滥杀无辜的骂名。
1992年,俄罗斯上映了一部讲述“契卡”历史的同名电影。这部电影不长,大约只有八十多分钟,场景也很单调,大部分就位于一个看守所的地下室里。
但八十余分钟的影片中,其中差不多一小时的时间是在枪决人;每次都在这个地下室里,男女老少一群人被从囚牢里带到这里,然后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地走到门板前,脸朝着门板站立;每次都是同样的五个行刑人,手脚利索地朝着他们开枪射击;赤裸的尸体被头朝下吊上地面,然后被扔上板车拉出城外。整个过程异常的规范,就如同屠宰场。
人在这里早已无尊严,生无尊严,死亦然。他们以各种理由被捕,被抄入名单之中。只有简单的审讯:“名字?父亲?姓?”无论你如何回答,你的罪名早已定好。契卡人员舒适地坐在办公室里,念着花名册上的名单,逮捕的理由都很简单,仇视苏维埃,或者怠工,有的甚至只是由于职业,或者只是这些人员的妻儿。判决也很简单:“处刑提议?”“枪决。”他们最后的生命如同小老鼠,毫无尊严地活着;他们直到临死,还得丢掉最后的羞耻感,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生命在这里如同一堆破烂,甚至连屠宰场里的牲畜都不如。
而这所有的一切,均是在革命的名义下进行的。“革命并不是子虚乌有,它是活生生的有机体。我们要让革命风暴催生出新社会的秩序建设。”这是电影中的一句话,亦是当时革命政权所信守的规则。
为了政权,必须革命。为了革命,必须镇压。而如契卡这样的机构,只是革命暴力的必然工具。在革命的名义之下,一切皆可实行。包括恐怖,也是革命的一部分。他们所消灭的并非一小撮人,而是一个阶级,整个资产阶级都是革命的敌人,都必须彻底地粉碎。因此,革命的机器隆隆地开动,只要你与革命相背离,那就是革命的敌人,你就得被从精神到肉体上消灭。
在地下室里,白军军官当然是敌人,枪决;牧师也是敌人,枪决;律师、记者都是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敌人,枪决。在成堆的死尸之中,在声声的枪响之后,在恐怖的气氛之中,政权得到稳固,革命得以进行。
影片中对话并不多,甚至多不过折磨着人神经的枪声,大多数单调重复且乏味,但其中还是有不少的话语,说得很有力量。“嗯,革命是一只饿鬼,它渴求鲜血,它想把最好的人的血都吸光。但是,它对鲜血的渴求是必须的。”“革命在震惊世界,在重塑世界...革命需要承受痛苦,龌龊,悲痛。”“新世界的诞生是少不了折磨与鲜血。要压制混乱局面,就需要一个强大而残酷的政权,那政权就是我们的地下室。”
言简意赅,深刻地反映出了革命的本质。革命是嗜血的,它真如一个怪兽,会吞噬着一切,包括革命自身。
近百年的世界历史,其实就在证明着这一点。一个崇尚着暴力与恐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暴虐的社会,必定会是一个蔑视生命的社会,也是一个会无视人类尊严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不会有和平,也不会有爱,有的只是仇恨,有的只是暴力。它以暴力取得一切,必定也会死于暴力之中。
在影片中,作为契卡的人员,他们已经成为杀人的机器。杀人就是他们的职业,杀个反革命分子,比杀头猪还简单,不用去讲究如何用刀,不用考虑褪毛,不用怕被杀对象的反抗,不用去处理后续一切事情,连瞄准都不用,只要一扣扳机,射出子弹就行。每天无数赤裸着人在面前死去,生命对于他们已经麻木。他们开着玩笑,笑骂之中将生命中止。杀完人之后,他们在鲜血中洗澡,挑选着被枪杀者脱下的衣物。他们本身已变成了嗜血的怪兽,只有四溅的鲜血,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不过,他们面对生命的无端消逝,面对着活生生的人死于自己的枪下,真的会一无感觉吗?其实,他们只是被革命异化而已,再恐怖再残忍的政权,亦无法消灭人性。人性总是会在某个时刻复苏,残存的人性也会让他们心神难宁。
最后,一个行刑人企图上吊自杀,剧中主角——“契卡”成员斯鲁波夫试图探究革命的目的和契卡存在的意义时,他走向了崩溃,成为这台嗜血机器中的一个牺牲者,成为革命这头怪兽嘴中的鲜血。
据契卡的官方档案统计,1918年—1920年间,有12733人被处死。这个统计只是总数的一部分,不包括契卡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的行动。
不同学者的研究表明,1917年—1922年间,被“契卡”绞死和枪决的人数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人之多。
据最新的档案揭秘,死在契卡枪口下的著名人物非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莫属了。1918年7月17日凌晨,沙皇和皇后、四位年轻的公主(奥莉加、塔季扬娜、阿纳塔西娅和玛丽娅)、患血友病的皇子阿列克谢、御医博特金、厨师和两个仆人,共11人,在伊格纳季耶夫住宅的地下室内被枪杀。行刑者正是契卡成员。
据说最初的行刑任务交给了拉脱维亚士兵执行,结果十二名拉托维亚士兵请求取消他们向四位公主开枪的命令,原因是他们对年轻的姑娘下不了手……后来这些士兵被换掉,行刑任务交给了契卡成员来执行。
1926年7月20日,契卡(全俄肃反委员会)主席捷尔任斯基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发表反对党内反对派的讲话时,心脏病突发而猝然逝世,葬于莫斯科红场。
捷尔任斯基在克格勃中的地位几近圣人,克格勃新成员都会在克格勃总部大楼对面的捷尔任斯基广场上向他的塑像宣誓,后来改为向大楼里的半身像宣誓。
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捷尔任斯基的塑像被作为“苏联恐怖统治的象征”被推倒,13年后的2004年9月11日,俄罗斯政府重塑了塑像并重新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