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枯竭”的根本原因:你认为你是你的心智

点击音频,倾听全文 主播 / 迷鹿

在开悟的状态中,

必要时你还是会用心智思考,

但会比以前更专注、更有效率。

当你真的需要使用心智,特别是必须找到一个具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时,你会在思想与定静之间、心智与无念之间来回摆荡,各停留几分钟。

无念,是有意识但无思想,这样才会有创意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思想才会有真正的力量。

如果只有思想,而不与更广大的意识范畴连结在一块儿,那么这样的思想很快会变得贫瘠、病态、具破坏性。

01
心灵枯竭的根本原因
当下时刻蕴含着解脱的关键,
但只要你认为你是你的心智,
就无法找到当下时刻。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会基于个人和文化上的制约,而塑造一个自己是谁的心理形象。我们可以称这个虚假的自我为小我(ego),它由心智活动组成,而且只能经由不断地思考而存活。

小我这个名词,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意义,但是当我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指的是经由无意识地与心智认同而产生的虚假自我。

对小我来说,当下时刻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才是重要的——完全颠倒是非。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当心智处于小我模式时,功能完全失调。小我关心的始终是如何让过去存活下来,因为如果没有过去,那么你是谁呢?

它也不断把自己投射到未来,以确保能继续存活,并且在未来寻求某种形式的慰藉或满足。它会说:'有一天,当这个、那个或其他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就会OK了、快乐了、平静了。'

即使当小我看起来是关切当下的,它所关切的也不是眼前的当下,因为小我看待当下的方式完全错误——它是以过去的眼光来看的。或者,小我会将当下贬低为一个达到目标的手段,而它所谓的目标,却永远存在心智投射出的未来之中。观察你的心智,然后你会看见这就是小我运作的方式。

当下时刻蕴含着解脱的关键,但只要你认为你是你的心智,就无法找到当下时刻。开悟意味著超越思想。在开悟的状态中,必要时你还是会用心智思考,但会比以前更专注、更有效率。你大部分是为了实际用途而使用心智,而且你摆脱了不由自主的内在对话,因而感受到内在的定静。

当你真的需要使用心智,特别是必须找到一个具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时,你会在思想与定静之间、心智与无念之间来回摆荡,各停留几分钟。

无念是有意识但无思想,这样才会有创意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思想才会有真正的力量。如果只有思想,而不与更广大的意识范畴连结在一块儿,那么这样的思想很快会变得贫瘠、病态、具破坏性。

02
将无意识的心智活动带入觉知之中

习惯性地自问:

此刻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问题会指引你正确的方向。

我在这里使用'心智'这个词的时候,指的不单是思想,还包含了你的情绪,以及所有无意识的心理-情绪反应模式。情绪在心智与身体交会之处升起,它是身体对心智的反应——或者可以说,它是心智在身体上的一个反映。

你愈是与思考、喜恶、批判和阐释认同——也就是说,当你愈没有以观察者的意识临在时——情绪能量的负荷就愈重,无论你有没有觉察到。如果你无法感受自己的情绪,或是切断了与情绪的连结,那么你最终会在纯粹肉体的层面上经历到这些情绪,它们可能会变成生理问题或征兆。

如果你很难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可以先试著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内在能量场上,从内在感受你的身体。这也会将你和你的情绪连结在一起。

如果你真想了解你的心智,你的身体始终会提供真实的反映。所以,试著在身体内看著情绪,或是去感受它。如果情绪和思想之间有很明显的分歧,那么思想永远是说谎的那一方,情绪则始终真实。这里所谓的真实,指的并非你是谁的终极真相,而是你当时心智状态的相对真实。

也许你尚未能将无意识的心智活动带入觉知之中,而使它们变成思想,但它们始终都会在身体上反映成情绪,而你是可以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的。

用这种方式观察情绪,基本上和我早先说的'倾听或观察一个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的差别就是,思想在你的脑袋里,情绪却有一个很强的生理成分,所以主要是在身体上被感受到。

只要能观察到你的情绪,你就可以允许它存在,而不被它控制。你就不再是你的情绪了,你成了观察者,观察的临在。

如果你这样持续练习,内在所有的无意识都会被带到意识之光中。

习惯性地自问:

此刻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问题会指引你正确的方向。但是不要分析,只要观察。要向内聚精会神,感受情绪的能量。如果当时没有情绪存在,就把注意力更深地带入身体的内在能量场,那是进入本体的大门。

03
真爱不会让你受苦
它是你自然状态的一部份,
它可以被心智遮蔽于一时,
却永远无法被摧毁。
爱或喜悦等正面的情感是你与存在有了内在联系后,自然状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当你的思想流产生间隙的时候,爱(love)和喜悦(joy)的惊鸿一瞥,或者短暂的深度和平(peace),便可能来临。
对大多数人来讲,只有当殊胜大美当前、体能发挥至极限、甚或生死交关的当头,才会引发出心智的'失语状态'。这样的间隙,才会出奇不意地发生。这时内在的寂静突然来临。在这份寂静中沁沁而出的,是一股微妙又强烈的喜悦、爱和和平。
通常这种时刻只是浮光掠影,一闪即逝。因为心智又忙不迭地履行它制造噪音的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在你没有把自己由心智的铁牢中解脱出来之前,爱、喜悦和和平便不可能滋长。
不过它们并不是我所谓的情绪。爱、喜悦和和平,在一个比情绪更深的层面。因此你势必先要全然地意识到你的情绪,并且能够感觉它们之后,才能进一步感觉到那超越情绪的爱、喜悦和和平。情绪这个字的原意是'干扰',它源自拉丁文的emovere——'打扰'的意思。
爱、喜悦和和平,是存在的深层状态,或者更贴切的说法是:与存在的内在联系状态的三个面向。在这种状况下,它们没有对立。这是因为它们源自于心智之外的缘故。情绪则另当别论,它是二元性心智的一部份。它受制于对立法则。简言之,就是有好必有坏的意思。
因此在一个无明的、心智认同的情况下,往往被误称为喜悦的,其实只是痛苦/享乐的交递循环里,短暂的享乐罢了。享乐不同于喜悦的内发,它总是向外攀援而来的。同一个事物,今天带给你享乐,明天却让你痛苦,或者是离你而去,让你在匮乏中痛苦。
而那被称之为爱的,也许能带给你一时的欢乐和刺激,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上了瘾的攀缘,在极度需求的情况下,可以瞬间由爱生恨。许多'爱'的关系在蜜月期结束之后,便在爱、恨、吸引、攻击之间摆荡。
真爱不会让你受苦。它怎么会呢?它不会在瞬间转爱为恨。真正的喜悦,也不会变成痛苦。我曾经说过,即使在你开悟之前——在你解脱心牢之前——你也许浅尝过真爱、真喜悦,或者深度的内在和平,它虽静止却生机昂然。
这些都是你真如本性的面向,却遭到心智的蒙蔽。即使在一个'正常'的爱瘾关系里,也会觉受到一种更纯真、更不可毁灭的片刻。不过它们也只是春光乍现,随即又被心智的干扰遮蔽了。你也许有如失去瑰宝之痛,或者你的心智会说服你说,毕竟这只是一场空幻。
事实上,它既不是空幻,你也不可能失去它。它是你自然状态的一部份,它可以被心智遮蔽于一时,却永远无法被摧毁。纵或乌云铺天盖地,太阳却不曾消失。而太阳就在乌云的另一端。
04
走出苦与乐的往复循环

只要你与心智认同,

也就是说,只要你在灵性上是无意识的,

你便难逃痛苦的藩篱。

佛陀说痛苦或受苦,源自于欲望和渴求,所以断欲是离苦的究竟之道。所有的渴求,全都是心智为了取代存在的喜悦,而向外境和未来寻求救赎或成就。
只要我还是我的心智,那么我就是那些渴求、那些需要、那些匮乏,脆弱、和厌离。离开它们,便没有'我'。我只是一个可能性、一个有待实现的潜力、一颗尚未萌芽的种籽。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我,即使对解脱或开悟的欲求,都只是另一个要在未来付诸实现或完成的渴求。因此,切勿寻求欲望的解脱,或'达成'开悟。要变成临在。以心智观察者的身份临在。而不要套佛陀的话、要当佛陀、要当'觉悟者'——佛陀这个字的本意。
自从人类进入时间和心智的领域,丧失了对存在的觉和,便被痛苦折磨。人类在痛苦中,视自己为了无意义的断瓦残片,在一个疏离的宇宙中,断绝了自己和源头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只要你与心智认同,也就是说,只要你在灵性上是无意识的,你便难逃痛苦的藩篱。我所谈的主要是指情绪的痛苦。它是生理痛苦和生理疾病的元凶。怨憎、恨、自怜、愧疚、愤怒、沮丧、嫉妒等,甚至最轻微的恼怒,都是痛苦的形式。而每一个享乐或情绪的'high'里都潜伏了痛苦的种籽: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必将应时而显。
任何一个曾经藉毒取'骇'(high)的人,
都知道骇的尽头就是'漏'(low)
——乐极生痛的道理。

也有许多人,由亲身的经验得知:一份亲密关系居然会在反掌之间,由享乐的源头变成了痛苦的渊薮。

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正、负两极都是底层痛苦的一体两面。而这个底层的痛苦,与心智认同的我执意识状态是如影随形、不可分割的。

○ 图片文字采集自网络或书籍,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