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2020年上市新股的近500万条网下询价及获配明细数据进行分析,对网下打新投资者在参与数量、报价情况、定价能力、入围比例等方面的行为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 参与询价账户数量明显增加
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配售对象数量整体上明显增加,市场参与热情提高。特别是参与科创板新股的配售对象数量,从年初至年末出现翻倍增长。
► 机构对部分科创板、创业板新股报价差异较大
对于一部分新股,各投资者报价较为一致,有较高的定价能力。但仍有大量新股,投资者的报价范围差异较大,这反映了对这些股票,投资者在定价能力上仍有明显差异。
► 基金公司与社保基金报价准确度及入围率较高
我们对每只股票全部配售对象的申报价格按申购量加权平均,得到加权报价,计算与实际发行价格的偏离,衡量报价准确度。基金公司与社保基金的报价准确度高于其他机构,两类机构的入围率也高于其他机构。
► 基金公司之间入围率存在较大差异
对于全部新股,不同基金公司之间的入围率存在较大差异,多数基金公司的入围率分布在90%上下。对于科创板新股,基金公司之间入围率的差异则更大,多数基金公司的入围率分布在80%上下。
► 对打新基金的评估筛选
我们根据资产规模、基金公司科创板入围率、获配规模比这3个指标来评估基金打新效果。当筛选条件为:资产规模在1-3亿元之间、基金公司科创板入围率在80%以上(不含参与打新公募产品数量少于20只的公司)、获配规模比高于8%时,满足条件的基金共有56只。
对于2020年上市的新股,我们对每只股票,统计了参与网下询价的配售对象数量。从时间维度看,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配售对象数量整体上明显增加,市场参与热情提高。特别是科创板的配售对象数量,从年初至年末出现翻倍增长。从上市板块横向对比来看,参与主板与中小板询价的配售对象数量较多,这与两个板块的询价门槛较低有关。由于门槛提高,参与创业板询价的配售对象数量在8月份出现大幅下降。由于市值门槛以及对网下投资者的要求一直较高,科创板询价的配售对象数量明显低于主板与中小板。
科创板与注册制下的创业板均为市场化定价,参与这两个板块网下询价的均为专业机构投资者,理论上定价能力更强,我们重点考察机构投资者在这两个板块上的定价能力。我们对这两个板块内2020年上市的每只新股,统计投资者的申报价格范围,并与有效报价区间进行对比。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剔除报价<=1元,并剔除明显过高的报价,剩余报价基本反映了投资者对新股价格的真实预期。这里将对比结果以K线图的形式展示,在图中按股票上市时间排序,展示每只股票的报价情况,其中上影线与下影线表示投资者的实际最高、最低报价,K线实体部分表示有效报价区间。同时我们定义:报价离散程度= (最高报价-最低报价)/实际发行价格,对每个板块内全部股票的报价离散程度取中位数,定量衡量报价与发行价格的偏离。图2为科创板股票报价情况,可以发现对于一部分新股,K线的上、下影线较短,即投资者报价较为一致,有较高的定价能力。但仍有大量新股,投资者的报价范围差异较大,反映在图上就是有极长的上影线和下影线,这反映了对于这类股票,不同投资者在定价能力上有明显差异。
图3为创业板股票报价情况,以红色虚线为界,虚线右侧为注册制下发行的新股,注册制后均为机构投资者报价。创业板注册制前报价离散程度为107.32%,注册制后报价离散程度为128.14%,偏差有所扩大,并且高于科创板。
资料来源: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我们分不同市场板块,统计了参与网下询价的各类配售对象的累计数量。参与网下询价数量最多的配售对象是公募基金账户,特别是在创业板与科创板股票中,累计参与账户数量分别达到21.4万、34.3万个,占比分别达到39%、41%。个人网下投资者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注册制前)询价中也参与较多,账户数量占比分别为22%、32%、16%。其次为私募基金、年金产品、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管等类型账户。表 1 参与网下询价的配售对象累计数量统计(数量单位:万个)
我们对每只股票全部配售对象的申报价格按申购量加权平均,得到加权报价。定义:报价偏离度=加权报价/实际发行价-1,并按机构类型汇总,分析不同类型投资机构的报价准确度。这里只统计2020年上市的科创板新股。图4是按上市时间排序、按机构类型分类的每只股票报价偏离度计算结果。信托公司、QFII、财务公司的报价时常出现较大偏离,基金公司、社保基金、证券公司等机构的报价偏离度较低,报价更为准确。
我们统计不同机构对科创板股票报价偏离度绝对值的均值和中位数,可以更直观地观察不同机构的报价准确程度。如图5所示,基金公司与社保基金的报价偏离度最低,即报价准确度最高,其次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
我们统计各个类型机构的入围率,这里采用整体法计算,即某类型机构入围率=该类型机构内所有产品获配股票数量之和/该类型机构内所有产品参与询价股票数量之和。图6中分别统计了各类型机构对全部新股,以及科创板新股的入围率。结果显示社保基金、基金公司分列前两位。社保基金全部新股入围率、科创板新股入围率分别为87.9%、81.0%;基金公司全部新股入围率、科创板新股入围率分别为87.6%、79.0%;以上两类机构的入围率高于其他机构。
基金公司入围率=该公司所有公募产品获配股票数量之和/该公司所有公募产品参与询价股票数量之和。为了统计结果的稳健性,剔除参与打新公募产品数量少于20只的公司,进入统计范围的共有63家基金公司。分别统计基金公司对全部新股,以及科创板新股的入围率。并按全部新股入围率降序排列,绘制在图7中。结果显示,对于全部新股,不同基金公司之间的入围率存在较大差异。最高者入围率可达95%,低者则刚超过60%,多数基金公司的入围率分布在90%上下。对于科创板新股,基金公司之间入围率的差异则更大。入围率最高者达到了92%,最低者则不足50%,多数基金公司的入围率分布在80%上下。
对于科创板与注册制下创业板新股,网下投资者可以为其管理的不同配售对象分别填报一个报价,不同拟申购价格不超过3个。我们这里对公募基金的科创板新股申购价格数量进行统计。这里将基金公司分为两组,一组为曾经对部分新股采取多报价方式的,另一组为对全部新股始终采用单一报价方式的,统计显示两组基金公司数量占比各为50%。将这两组基金公司按整体法统计各自组别的科创板新股入围率,结果显示入围率各为87.7%、88.0%,并无明显差异。
对于曾对科创板新股采用多报价方式的基金公司,我们考察其在多大比例的新股上采取了此种策略。我们计算每个基金公司进行多报价申购的科创板新股数量/该公司参与申购的全部科创板新股数量。结果显示这一比例并不高,最高比例仅为38%,更多的是在20%以下,说明这些公司仅对少数新股申报了多个价格,多个报价并不是普遍情况。
在新股上市后涨幅较稳定的情况下,打新收益率取决于获配新股市值和基金自身资产规模。分子上,基金的获配新股市值主要取决于定价能力,这可由基金公司的整体入围率来表征,特别是科创板与创业板入围率。分母上,基金资产规模越大,可顶格申购的新股越多,潜在获配市值也会越高,但是同时也会摊薄打新收益。因此,我们主要从产品所属基金公司的科创板入围率、基金资产规模两个维度对基金产品打新效果进行评估。投资者也可以根据自己希望承担的底仓风险类型,对基金做进一步筛选。基金公司的科创板入围率我们在前面已有分析,接下来主要看最优资产规模分布。对于基金资产规模与打新收益率的关系,市场上已有较多测算,我们不再重复。这里我们根据公募基金产品2020年新股获配的实际数据,计算:获配规模比=获配新股市值/基金资产规模,获配规模比与打新收益率同向变化,因此可用于观察不同资产规模下的打新收益率。我们使用2020年3季报公布的基金资产规模,在剔除资产规模<0.5亿元,以及资产规模>50亿元的基金后,得到获配规模比与基金规模的变化关系,如图10。当基金资产规模在1亿元附近时,获配规模比最高,如果剔除过高的离群值,最高在15%左右,即2020年累计获配新股的市值占基金资产规模的比例为15%,这将带来可观的打新收益。当基金规模超过10亿元后,获配规模比降至5%以下。当基金规模超过20亿元后,获配规模比降至3%以下。因此根据2020年的情况,1亿元左右是最佳规模。但从注册制下的创业板新股发行情况来看,对市值要求提升至了6000万元,因此基金的最佳打新规模在未来会有所上升。
图 10 不同规模下的基金获配市值与基金规模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