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们的文明

今天向大家公布一件很cool的事情:

我们建立了一个世界级的云上博物馆,并且它将免费为公众开放!

首先,云博馆可以是一个数字博物馆,同时,它也能是一个海量的文物数据库。最重要的一点,它还是一个完全开放获取的平台,你能随时快捷地下载你需要的图片资料。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7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

这些文物有很多都流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

现如今这些文物已是远隔重洋,一面难求.

文物这个词,大概很难用一个英语单词对应,因为西方人视之为艺术品,但在我们看来,除了艺术上的成就,它们更是承载我们文化记忆的文物,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01,学术天下之公器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境内战火不断,局势动荡,导致数以千万计的文物流失海外。这些文物,有些走的是当时的灰色通道;还有一些,是被持有人明码标价卖出去的。当时的古玩市场,充斥着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物珍藏,包括传世书画、善本古籍等,各种商人往来其间,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其中就有美、日等机构。郑振铎等先生为保存国故,曾多方筹款,为国家收购古籍。不过,其时国家尚且危急,无暇顾及于此;财政更是捉襟见肘,于是他眼睁睁看着中国的文化遗产被财力雄厚的外国机构买去,可谓痛心疾首。在《劫中得书续记》的序中,郑振铎痛陈:

“然私念古籍流落海外,于今为烈。平沪诸贾,搜括江南诸藏家殆尽;足迹复遍及晋鲁诸地。凡有所得,大抵以辇之美日为主。百川东流而莫之障,必有一日,论述我国文化,须赴海外游学”。

同样,在后来“文献保存同志会”发给蒋复璁的报告书中,也曾提到过在方志搜购方面,由于他们的款项无以应付,而哈佛燕京学社则不论价而购,他们只能坐叹“将来研究中国地理者,或将以哈佛为留学之目的地矣。”

郑振铎诸先生的忧虑在当时看来很真实,但他们想不到八十年后,世界进入数字化时代,文物资料线上即可查询观看。学术天下之公器,“将来研究中国地理者”,不必以“哈佛为留学之目的地”。端坐家中,海量文物资料尽收眼底。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新横幅再次肯定了他们为所有人服务的使命

如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馆长Griswold所说:“开放式访问”项目有利于博物馆在21世纪继续传承自身使命,即“通过艺术创造变革性体验、永远坚持一切为了人民(for the benefit of all the people forever)。”

02,中国文物在云端

云博馆的基础,得益于近几年来海外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

早在2007年,担任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馆长的长尾真教授,就曾致力于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在他的主持下,将海量的馆藏文献数字化,不管是为普通读者还是专业研究者,都可以自由阅览,为大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17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与微软、麻省理工合作,通过“开放获取计划”(Open Access Program)。将其藏品中已进入公有领域的37.5万幅画作公之于世,这些画作可以下载、复制、更改,甚至用于商业用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