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达一二线,下沉贫困县,拼多多用21亿助农订单重建“乡土中国”
打脸做空者的拼多多Q3财报相当惊艳:
过去12个月,GMV达3448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386%,是行业增速的15倍;
年度活跃买家数为3.855亿,较去年同期增长144%;
月活用户数为2.317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26%;
Q3季度,实现营收33.724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679%。
财报发布两日后,拼多多的股价累积涨幅接近20%。
在惊艳的财报背后,拼多多还参与构建了一个根植在互联网上的新乡土中国——创业初期,拼多多靠农产品起家,如今,助农扶贫,成了上市公司拼多多的“本分”。
黄峥说:“我们不能忘本。”
后厂村公关,爱上拼水果
作为一个典型的五环内人群,我在拼多多上最先尝试的品类就是农产品:芒果、百香果和大蒜等。最划算的一笔,是花了16.2块买了10斤河南中牟大蒜。这箱大蒜,从春天吃到现在。
在拼多多买农货的五环内人群,还不止我一个,比如后厂村互联网公司的90后公关MX。
薅惯了垂直生鲜APP的羊毛之后,MX已经不习惯停止补贴后的高价了,他转而在拼多多上,前后花了一百块,买了三十斤水果。
“本来我都做好有一半好果子就行的心理建设。结果,并,没,有。一个坏的都没有,而且,新鲜好吃!”
26.8 元五斤的火龙果,23.8元五斤的百香果,13.9 元 30 个的猕猴桃,比后厂村的一顿外卖还便宜。
MX如今“日啖一粒火龙果”,也不担心买到坏果,如果买到就拍照给卖家,会得到退款或者重发,因为卖家怕差评,也怕惩罚。
“就这样成为本人本季度最爱 App了,千算万算也没想到是拼多多成功帮我实现了消费升级。”MX说。
在B站上,还有UP主85元买了120只螃蟹。视频里,个头不大的螃蟹在洗手池里张牙舞爪,四处乱窜,看起来还算新鲜。网友评价说,如此便宜的活螃蟹,简直是“贫穷UP主的福音”。
春天接受《财经》采访时,黄峥说,拼多多服务的是五环外人群。这个说法需要修正了。
Q3财报显示,截止2018年9月,拼多多一二线城市用户的占比接近50%,据此估算,目前有接近1.9亿拼多多用户来自一二线城市。
一二线用户爱上拼多多买农货,性价比是主要原因,大蒜、水果等价格有时只有传统渠道的一半左右——未必人人都爱廉价货,但高性价比,却是五环内外用户都难拒绝的。
我相信,今年夏天的世界杯广告,以及双11销售的20万部高客单价的苹果产品,都有助于拼多多走进五环内,拉拢更多一二线城市用户。
但相比这些特殊营销节点以及单一品类,一二线城市用户被“便宜有好货”的农产品等大众品类吸引,才真正标志着拼多多从一个五环外APP变成全民APP。
农产品具有小额、高频、刚需等特点。仅仅双十一期间,拼多多平台的农产品订单量就超过了4000万单,其中的1200万单由国家级贫困县通过“产地直发”的方式发出,总量超过1亿斤,较去年同比增长逾409%。
反过来说,如果拼多多上的农产品只是在五环外流转,就说明农产品上行、产销直达的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
三年21亿笔扶贫订单,爱“拼”才会赢
购买到低价水果,对于五环内人群,只是锦上添花的优选项。但对于中国六七百个国家级贫困县和3000多万贫困人口(主要是农民)来说,拼多多之于他们就是雪中送炭。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说,“互联网+”农业农村,最当务之急是“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也就是农产品出村,帮农民增收。
拼多多上有款网红脐橙,名为“九月红”,来自贫困县湖北秭归。
过去,脐橙丰收,农民却不增收,产品大量滞销,价格一降再降,3毛一斤有时也卖不出去。
拼多多得知消息后,组织本地新农人上门溢价收购,两个月内帮助当地农户销售2300多吨脐橙,为村民创造了1200多万元的收入。
如今,成为网红的“九月红”收购价已经稳定在3元/斤。销量有了保证,农民收入提高了,秭归县戴了几十年的贫困帽子,到今年年底就有望彻底摘下。
秭归不是唯一受益的贫困地区。
过去三年,拼多多平台已累计帮扶139,600户建档立卡扶贫家庭,产生超过21亿笔助农订单,累计销售109亿斤农产品,相关交易总额达510亿元。
在拼多多构建的这张农产品产销直达网络中,种植区的平均年销售额增长了3倍。
去年,拼多多帮助山西枣农快速销售滩枣2000余吨,带来收入1200万元;帮助河南蒜农销售大蒜近800万斤增收200多万元;帮助陕西苗家村村民卖出青皮核桃50万斤……滞销农产品在拼多多上快速售罄。
拼多多的扶贫道路能走通,源于其拼购模式恰好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救星”。
中国碎片化的小农经济模式,导致中国农业生产环节效率低下,农民种植决策盲目,农产品没有品牌,农民没有定价权,中间环节繁复漫长,农产品流通损耗率极高。最终带来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低,终端售价高,蒜你狠等暴涨暴跌的农业周期性风险持续存在。
而拼多多通过拼购模式,积累规模化的需求,而后通过产地直达,打通了底端供应链,让物流时间缩短,成本降低1/3,实现了农民增收、用户省钱的双赢。
以中牟大蒜为例,一斤大蒜地头收购价1元钱,每斤物流费大概0.5元,最终售价每斤1.62元,还留存了0.12元的利润空间,而超市的大蒜,要卖到四块多。
拼多多的扶贫路径并没有终于渠道和销售环节,理工男黄峥正计划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深入上游的农业生产环节,对农业进行全链条的改良和重塑。
过去,农民的决策极为分散盲目,今年什么贵,明年种什么,这种集体性的决策偏差,最终带来了农产品的过剩供应和供应短缺,价格暴跌暴涨。
拼多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刻意模拟预测消费者未来的需求,并将预测传递给上游的农民,指导产地农民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种植的决策科学性,熨平周期波动风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拼多多正在加大研发投入,财报显示,本季度,拼多多的研发投入增至3.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28%,较Q2环比增长80%,平台研发投入占比升至9.8%。
这就是拼多多的扶贫之路:公益目的,商业路径,技术赋能。
被重塑的乡土中国
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出生于城市、求学工作于美国、喜欢在上海看日落的超级富豪黄峥,无论是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演讲,还是在财报会议上,都把农业、扶贫当作关键词。
黄峥领衔的拼多多扶贫路径,是否有可借鉴之处?
第一,精简供应链,拼农货实现产销无缝对接。
农业与工业产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供需两端都是高度分散。
而拼多多拼农货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拼团模式,为农产品汇聚海量订单,需求端的规模化再上溯到供应环节,原本漫长的供应链,被精简压缩为“原产地→物流集散地→消费者”,中间加价环节被彻底消除,也大幅降低流通过程中的各种成本。
第二,人才下乡,授之以渔。
扶贫要持续,人才培养是关键。
过去三年间,拼多多已经在全国各地组织近400场培训会,覆盖人群超过8万人次,带动5万多名贫困地区青年回乡创业,其中96%为80后、90后,成为拼多多扶贫助农的前哨力量。
为了支持下乡扶贫的年轻人,拼多多为他们降低入驻开店门槛、快速审核认证,匹配丰富的营销推广活动、提供充足有效的流量资源。
第三,多方合作,扶持农产品品牌。
中国农产品卖不上价,最大原因就是有品类无品牌,有产地无产业。
在市场上,价格最贵的猕猴桃产自新西兰,是国产猕猴桃的四五倍,但没人知道,中国四川才是猕猴桃的故乡,
拼多多希望在中国500个产地,培养出知名农货品牌——这并非痴人说梦,拼多多上的农产品,都是爆款,一次售卖,就能连接几十万上百万消费者,这是最好的“体验式”广告。
第四,大数据赋能,技术反哺农业生产。
如前文所说,黄峥直接领导的拼多多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将赋能给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协助他们将现有的资源、土地、人员整合起来,优化种植方案,帮助农民科学、生态种地,提升每亩产出,有望帮助试点地区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
第五,持续资金投入。
仅2018年,拼多多就累积投入了100亿的营销资源。
比如,今年5月,平台上线了一款名为“多多果园”的应用,用户玩游戏,多多果园免费送出水果。这些水果绝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如今,多多果园每天送出的水果已经超过一百万斤。
扶贫力度之大,投入资金之多,当然是因为拼多多不差钱,财报显示,拼多多Q3实现营收33.72亿元,同比增长近7倍,现金及投资储备增至225亿元。
第六,上达庙堂,与主管部门积极配合。
贫困是社会性问题,必须发动全社会之力,政企合作,优势互补,才能“革十万农村的命”,摘掉贫困帽子。
作为一家社会型企业,拼多多和国务院扶贫办,地方相关政府部门都有密切合作。拼多多精准扶贫的贡献,还得到中国商务部的点赞,后者给拼多多上海总部发来了感谢信。
今年11月,拼多多与新疆喀什等5个省及地区签约扶贫。2018年以来,新疆大枣在拼多多平台的销售金额逾6337万元。
1948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著作《乡土中国》里,对小农经济有句无奈的批判,“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但现在,当四川攀枝花的芒果摆上了后厂村公关的餐桌,当陕西竹园村的土豆卖到了上海的大饭店,当1.9亿一二线城市用户开始拼农货,拼多多让中国乡野阡陌的农产品,跨越千山万水,卖到四海八荒。未来还将延续三十年的小农经济,借助互联网终于“飞上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