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论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论读书

首先谈读什么书。
中国的书是很多的,光古书也浩如烟海,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读书要有选择。清末张之洞写了一本书叫《书目答问》,是为他的学生写的,他的学生等于我们现在的研究生。他说写这本书有三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给这些学生指出一个门径,从何入手;第二个目的是要他们选择良莠,即好不好,好的书才念,不好的书不念;第三个目的是分门别类,再加些注解,以帮学生念书。
从《书目答问》看,读书就有个选择的问题,好书才读,不好的就不用读。他开的书单子是很长的,我们今天要求大家把他提到的书都读过也不可能,今天读书恐怕要比《书目答问》提出的书少得多。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因此, 选择书很重要。到底读什么不读什么? 拿汉语史来说, 所有有关汉语史的书都读, 那也够多了, 也不可能。而且如果是一本坏书,或者是没有用处的书, 那就是浪费时间, 不只是浪费时间, 有时还接受些错误的东西, 所以选择书很重要,如对搞汉语史的来说,倘若一本书是专门研究六书的, 或者专门研究什么叫转注的, 像这样的书就不必读, 因为对研究汉语史没什么帮助。读书要有选择, 这是第一点,可以叫去粗取精。
第二点叫由博返约。对于由博返约,现在大家不很注意,所以要讲一讲。我们研究一门学问,不能说限定在那一门学问里的书我才念,别的书我不念。你如果不读别的书,只陷在你搞的那一门的书里边,这是很不足取的,一定念不好,因为你的知识面太窄了,碰到别的问题你就不懂了。过去有个坏习惯,研究生只是选个题目,这题目也相当尖,但只写论文了,别的书都没念,将来做学问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来做老师,那就更不好了。作为汉语史的研究生除了关于汉语史的一些书要读,还有很多别的书也要读,首先是历史,其次是文学,多啦,还是应该从博到专,即所谓由博返约。
第三点,要厚今薄古。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前人的书,如果有好的,现代人已经研究,并加以总结和发挥了。我们念今人的书,古人的书也包括在里边了。如果这书质量不高,没什么价值,那就大可不念。《书目答问》中就提到过这一点,张之洞说,他选的大多是清朝的书,有些古书,也是清朝人整理并加注解的,比如经书,十三经,也是经清朝人整理并加注解的。从前,好的书经清朝人整理就行了,不好的书,清朝人就不管它了。他的意思,也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个意思。他的话可适用于现在,并不需要把很多古书都读完,那也做不到。
其次谈怎样读书。
首先应当读书的序例,即序文和凡例。过去我们有个坏习惯,以为看正文就行了,序例可以不看。其实序例里有很多好东西。序常常讲到写书的纲领、目的。替别人作序的,还讲书的优点。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些都很好,我们却常常忽略。《说文段注》的序是在最后的,我建议你们念《说文段注》时应该把序提到前面来念。《说文序》,段玉裁也加了注,更应该念,《说文段注》有王念孙的序,很重要。主要讲《说文段注》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作者讲究音韵,掌握了古音,能从音到义。王念孙的序把段注整部书的优点都讲了。
再如《马氏文通》序和凡例是很好的东西,序里有句话:“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意思是说许多单词集合起来就成文章了, 它的道理永远不变。他上面讲到了字形常有变化, 字音也常有变化, 只有语法自始至终是一样的。当然他这话并不全面, 语法也会有变化的, 但他讲了一个道理, 即语法的稳定性。我们的语法自古至今变化不大, 比起语音的变化差得远, 语法有它的稳定性。另外, 序里还有一句话: “字之部分类别, 与夫字与字相配成句之义。” 这句意思是说研究语法, 首先要分词类, 然后是这些词跟词怎么搭配成为句子。语法就是讲这个东西, 这句话把语法的定义下了, 这定义至少对汉语是适用的。《马氏文通》的凡例更重要, 里边说, 《孟子》的两句话“亲之欲其贵也, 爱之欲其富也”, “之” 是“他” 的意思, “其” 也是“他” 的意思, 为什么不能互换呢? 又如, 《论语》里有两句话: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两句格式很相像, 为什么一句用“之”, 一句用“焉”? 《论语》里有两句话: “俎豆之事, 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 则未之学也。” 这两句话也差不多, 为什么一句用“矣”,一句用“也” 呢? 这你就非懂语法不可。不懂, 这句话就不能解释。从前人念书, 都不懂这些, 谁也不知道提出这个问题来,更不知怎么解答了。这些问题从语法上很好解释, 根据马氏的说法, 参照我的意见, 可以这样解释, “亲之欲其贵也, ……”为什么“之、其” 不能互换? 因为“之” 只能用作宾语, “其”相反, 不能用作宾语。“之、其” 的任务是区别开的, 所以不能互换。“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为什么“爱之” 用“之”, “忠焉” 用“焉”? 因为“爱” 是及物动词, “忠” 是不及物动词, “爱” 及物, 用“之”, “之” 是直接宾语; “忠” 不及物, 只能用“焉”, 因为“焉” 是间接宾语。再有,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 则未之学也”, “矣” 是表示既成事实,事情已完成; “未之学也”, 是说这事没完成, 没这事, 所以不能用“矣”, 只能用“也”。凡没完成的事, 只能用“也”, 不能用“矣”。从语法讲, 很清楚。不懂语法, 古汉语无从解释。他这样一个凡例有什么好处呢? 说明了人们为什么要学语法,他为什么要写一本语法书。不单是《说文段注》和《马氏文通》这两部书,别的书也一样,看书必须十分注意序文和凡例。
其次,要摘要作笔记。读书要不要写笔记? 应该要的。现在人们喜欢在书的旁边圈点,表示重要。这个好,但是还不够,最好把重要的地方抄下来。这有什么好处呢?张之洞《书目答问》中有一句话很重要,他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一本书什么地方重要,什么地方不重要,你看不出来,那就劳而无功。现在有些人念书能把有用的东西吸收进去,有的人并没有吸收进去,看是看了,却都忘了。为什么?因为他就知道看,不知道什么地方是好的,什么地方是最重要的,精彩的,即张之洞所谓的要领, 他不知道, 这个书就白念了。有些人就知道死记硬背,背得很多,背下来有没有用处呢?也还是没有用处。这叫劳而无功。有些人并不死记硬背,有些地方甚至马马虎虎就看过去了,但念到重要的地方他就一点不放过,把它记下来。所以读书要摘要作笔记。
第三点,应考虑试着作眉批,在书的天头加自己的评论。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 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 你好好看的时候, 总会有些意见的。所以最好在书眉, 又叫天头, 即书上边空的地方作些眉批。试试看, 我觉得这本书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合适, 都可以加上评论。昨天我看从前我念过的那本《马氏文通》, 看到上边都写有眉批。那时我才二十六岁, 也是在清华当研究生。我在某一点不同意书上的意见, 有我自己的看法, 就都写在上边了。今天拿来看, 拿五十年前批的来看, 有些批的是对的, 有些批错了, 但没有关系, 因为这经过了你自己的考虑, 批人家, 你自己就得用一番心思, 这样, 对那本书的印象就特别深。自己做眉批, 可以帮你读书, 帮你把书的内容吸收进去。现在我们自己买不到书, 也可用另外的办法, 把记笔记和书评结合在一起, 把书评写在笔记里边, 这样很方便。笔记本一方面把重要的记下来, 另一方面, 某些地方我不同意书里的讲法,不管是《马氏文通》还是《说文段注》, 我不同意他的, 可表示我的意思, 把笔记和眉批并为一个东西。
另外,要写读书报告。希望你们念完指定的两本书后写个读书报告。如果你作了笔记,又作了眉批,读书报告就很好写了。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一篇很好的读书报告,就是赵振铎的《读<广雅疏证>》,可以向他学习。《广雅疏证》没有凡例,他给它定了凡例,《疏证》是怎么写的,有什么优点,他都讲到了。像这样写个读书报告就很好,好的读书报告简直就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
(0)

相关推荐

  • 闪阁书斋说古本(1):《红楼梦/石头记》甲戌本

    "甲戌本",全名叫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27年胡适在上海购得,1962年胡适去世后,将此本寄藏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现被上海博物馆购藏. 甲戌本真迹 据说这是现 ...

  • 名老中医之路——97位名老中医告诉你的治学经验

    1980年下半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开辟了一个享誉全国的专栏"名老中医之路",邀请全国著名中医学者撰文,回忆其治学道路与经验.该栏目不仅得到了名老中医的积极响应,而且 ...

  • 古代汉语常识 笔记古代汉语的语法602

    古代汉语常识 笔记 古代汉语的语法 602-2虚词 5.其 A.代词,等同"他的""它的""她的" B.后面带动词构成句子的一部分,不能算完 ...

  • 【凡夫沙龙】图书馆里,那些读书读到“书壳子”上的人们

    读者来函 小区对面的图书馆,我有空时常去转转.书香气很浓,让人浮躁的心顿时静了下来. 现代人习惯电子阅读,真正能坐在那看书读报的还是老人和小朋友居多.每每见一位白头翁风雨无阻来此打卡,不由心生敬意.可 ...

  •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死读书是孟子说得尽信书.凡事按书办,唯书本论,书上说得就对,也不管时间,地点,场合--机械,僵化,不知变通,俗称书呆子!老百姓用一个呆字,形象生动,佩服百姓的智慧!这种读书法,其实就是 ...

  • 思辨高效率学习别做读死书死读书的人

    怎么才能迅速增加自己的获取知识认知能力的水平呢,那不得不说就得既能自己放下身心专注读书,又能运用自己的读书的思想去看比你更有水平的人的思想,光靠死读书读死书会越读越傻,越读越会脱离现实脱离社会,人毕竟 ...

  • 王力丽《南极的诱惑》读书分享会在龙田文旅小镇举办

    在龙田文旅小镇举办 山东作协副主席刘玉栋,周三读书会创始人李炳锋,文化学者.垂杨书院总策划张期鹏,山东省写作学会会长韩品玉,济南市市中区作协主席陈忠,大众报业集团培训委总监逄春阶,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主席 ...

  • 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 ...

    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 越来越感觉自己学识浅薄.孤陋寡闻,甚至感觉自己懵懵懂懂.一无所知.现举例如下: 一,读了几个不同版本的<苏东坡传>,背了几首苏东坡的诗词,自认为就是苏轼的铁杆粉儿. ...

  • 【唐诗】王力:怎样读唐诗

    王力:怎样读唐诗 王力 河南语文网 昨天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王力(1900-1986),广西博白县人,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著有< ...

  • 王力:怎样读唐诗

    王力(1900-1986),广西博白县人,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中国文法学初探> ...

  •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文章写不好,不只是书读得少,而是逻辑有问题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转发. 内容群发时间:星期一(语言文字)7:00,星期 ...

  • 王力:文章写不好,不只是书读得少,而是逻辑有问题

    所谓"语文教学并无新事",不管概念如何花样翻新,语文教学其实有一成不变的核心--37年前,1981年,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曾发表题为<漫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演讲.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