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玉皇庙彩塑造像,叹为观止!
玉皇庙造像
山西玉皇庙,位于山西晋城市区东北13公里的泽州县俯城村北山岗上,居高临下,气势轩昂,是古代泽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道教庙宇,也是华北地区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道教官观。
其间的 300多尊道教诸神泥塑自成体系,艺术地展现了我国道教诸神系统。尤其是二十八宿泥塑,在全国现已发现的古代塑像遗物中尚属孤品,反映了中西雕塑艺术合流的轨迹,是一座奇特神妙的道教艺术宝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在道教诸神中,由于"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俗称玉皇大帝)位置最为尊贵,故本道观称作玉皇庙。
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金泰和七年(1207年)庙宇多数坍塌,当地民众曾集资修复,金贞佑年间(1214—1216年)部分毁于兵火。
玉皇庙兴建的起因,是乡民祷雨,“甘泽沾足”,为报谢上天厚恩,而“集资”建庙,塑造玉皇大帝神像,以供乡民供奉。所造诸神仅限“天宫”,围绕玉皇大帝,三垣、四圣而已;元时大修,扩为“天界”,十二元神、十三曜星、二十八宿,群星璀璨,蔚为壮观。
二十八宿原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上用来观察天体经纬度和四季运行的二十八组赤道星座,唐初五行家袁天罡把二十八宿与二十八种动物联系在一起,并在每个星宿名下分别缀以日、月、金、木、水、火、土,星座的名称由原来的一个字变成了三个字,如“娄金狗”、“张月鹿”、“危月燕”、“女土蝠”等。
玉皇庙中的二十八宿星君神像是人物和动物形象的结合,那个被“弱化”、处于陪衬地位的动物,却正是星君的“本像”!这在古代泥塑神像中是为首例,其匠心独运、神思妙想,让人由衷赞叹。
这些作品不但是玉皇庙现存塑像中的无上珍品,也代表着我国道教雕塑艺术的特色和所取得的最高成就。雕塑作者化抽象为具体,变枯寂为神奇,把动物和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系列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
这些想象中的天界神灵,都被赋予了现实中的人的品格,如老者的慈祥,中年文官的庄重、青年文官的睿智、中年妇女的端庄和武士的威猛等等,类型分明,而各个个体又都有特点,并没有丝毫雷同呆板的感觉。
二十八宿星君塑像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凡占“水”字的星君像都以女性形象来表现,以寓意温顺、柔弱;凡占“火”字的星君像都是武士,并通过脸形的变形和夸张,以寓意热烈、勇猛。“轸水蚓”是一位中年贵妇,头戴花冠,面容俊秀,举起的右手轻盈地捏着一条蚯蚓,类似传统戏剧中“兰花指”的手势,动作优雅,神情娴静。“尾火虎”身披铠甲,须发直竖,拳头紧攥,双目喷火,身边是一只咆哮的猛虎,很显然是刚毅忠勇、除暴安良的英雄将士。
这组塑像表现出作者在雕塑艺术上的高超技法,充分发挥了泥塑性能的丰富表现力,女性脸庞的温润细腻,老年肌肤的干瘪松弛,武士筋骨的刚健有力,诸如此类,都表现得十分成功。
造像的服饰纹理细致凝练,线条疏密相间,刚柔相济,体现出丝织物逼真的质感,细部的刻画极为真实,装饰效果十分强烈,美轮美奂,精巧入神。作者还利用人物动态的方向转换、高低起伏的穿插、动物形态的多样化,组合成整体上生动活泼、气势磅礴的强烈效果。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