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蕴含任正非之“道”,如果早点明白就好了!

华为前董事长孙亚芳曾表示,《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篇文章是华为成长的真实缩影,任正非把一生悟到的“道”朴实地告诉接班团队,也期盼接班团队能真正理解这个“道”。

我读过任正非的大部分文章和讲话,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认为它是任正非的经典之作。它曾给我很多启示,每当我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都能在这篇文章中吸取“能量”。

任正非说“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那《一江春水向东流》应该算是能量较多的一篇。

《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于2011年12月25日,副标题是《为轮值CEO鸣锣开道》,谈到了华为实施轮值CEO制度的由来,任正非还简要回顾了自己的思想历程、创业初心和华为经营管理的逻辑。

可以说,如果你要学习华为和任正非,《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必须深读的一篇文章。下面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简单介绍,分为3个部分。

1、任正非创办华为的背景。

任正非提到,他原本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者”,就是因为这种情结,导致他“处处都处在人生逆境,个人很孤立”,蹉跎了岁月,最终是面临“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境地。

人到中年,在没有别的出路的情况下,任正非走上了创业之路。在那个年代,“创业”并不像今天这么时髦,那时的人们更习惯于称创业者为“个体户”。

我还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单位有“铁饭碗”、“吃国库粮”的人,他们才是被人们所称羡的。

而任正非与当时大多数创业者的一个根本性不同就是,任正非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

我深刻地体会到,组织的力量、众人的力量,才是力大无穷的。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

嗯,这是我很喜欢也很有体悟的一句话。

2、华为创业的开始。

华为创业的成功,离不开任正非思想的转变(从个人英雄主义转为集体英雄主义),也受益于任正非设立的独特机制。

“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

因此,任正非把自己定位为“组织者”,他设计了员工持股制度,通过利益分享,团结起员工,与员工分担责任,分享利益。“这种无意中插的花,竟然今天开放到如此鲜艳,成就华为的大事业。”

随着公司快速发展,任正非从一个“甩手掌柜”变成了“文化教员”。通过一部《华为基本法》,华为公司总结了过去的经验,逐渐达成了共识,意志集中,从而形成了华为的企业文化。

任正非也从此成了一个掌握思想权和文化权的“教员”。

3、华为的制度建设和发展。

大约2004年,华为在顾问公司的帮助下建立了EMT(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中枢管理机构,因为任正非不愿做EMT的主席,就开始了轮值主席制度。

任正非认为,文化必须由制度来支撑,“人”是不确定性的,而制度是确定性的。企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制度,轮值主席制度之后,华为又建立了轮值CEO制度。

任正非说,这比将公司的成功系于一人,败也是这一人的制度要好。通过这种轮值制度,平衡了公司各方面的矛盾,使公司得以均衡成长。

“希腊大力神的母亲是大地,他只要一靠在大地上就力大无穷。”而华为的大地就是众人和制度,要相信制度的力量。

对于轮值CEO,任正非提出要求,既要关注内部的建设与运作,也要放眼外部,放眼世界,要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运作,趋利避害。另外,企业“要改革,更要开放。”以赢得未来。

孙亚芳说,任正非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用朴实的语言从哲学层面谈华为的生存和对接班人们的期待。

文章出来后,任正非拿到董事会讨论,经过多次董事会成员的讨论、修改……“最终还是放弃改的念头了。转而把心放到好好悟透它。”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僵硬的土地上是长不出苗的,华为的成功离不开任正非哲学思想的土壤,没有任正非甩手掌柜的风格,就没有培育接班人成长的土壤。

而对我们而言,无疑也能从任正非的哲学思想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迪和帮助——在中国企业界,像任正非这样有深邃睿智的思想的企业家寥寥无几。多读任正非的文章,总比没事刷手机要好很多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