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成为男人的附庸,她以画笔成为巴黎的女王,连麦当娜都是她的粉丝

点击“LicorneUnique”关注我们

Hello,我是凯特。

发誓一生纸醉金迷的女孩,
后来怎样了?

1914年夏,犹太富商的庄园里,16岁的贵族少女轻轻合上杂志,呷了口管家递上的鸡尾酒,迎着阳光骄纵地向父亲喊道:

“我就要一辈子过挥金如土的生活!”

犹太富商和贵族后裔之女蓝碧嘉(Tamara de Lempicka)

这个少女叫塔玛拉·德·蓝碧嘉,这个梦想,她实现了。

1

挥笔巴黎的贵族少女
如果人生有四季,那20岁前的蓝碧嘉都活在春天里。她出身波兰富贵家庭,18岁便遇到真爱——与年轻有为的律师成婚。可童话故事却没能续写,新婚夫妇还没过上两天安稳日子便被流放到了法国。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蓝碧嘉的丈夫因是保皇党被流放巴黎

不想刚到巴黎,蓝碧嘉就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初为人母的喜悦尚未褪去,生活的考验接踵而至——她那政治梦碎的丈夫一蹶不振,蓝碧嘉只能自谋出路。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不知柴米价几何的蓝碧嘉能怎么办?

巴黎,这个远比波兰更浮华奢靡的城市,蓝碧嘉却来不及享受

望着这座鲜活张扬的城市,她心里有了答案。一战后的巴黎迎来了阔别已久的狂欢,人们终日纵情声色、挥金如土。这不正是艺术市场的爆发期吗?于是蓝碧嘉决心重拾儿时兴趣,用画笔宣泄才情,通过卖画养活自己和刚出生的女儿。

摄于1928年/蓝碧嘉正在为丈夫绘制肖像画
这幅《母爱》便是蓝碧嘉母女的化身。蓝碧嘉留着时髦的波波头,殷切注视着襁褓中的女儿,温柔似水

2

一笔成就Art Deco女王
鲜红的嘴唇、疏离的眼眸,蓝碧嘉笔下的女主华丽而慵懒;圆柱体般紧实的臂膀、几何状的人物廓形,让这些看似艳丽的尤物处处透露着坚毅。难怪《纽约时报》评论说她们是:“20世纪钢铁般的女神”

《戴手套的年轻女孩》/1930年/女孩的身体像是无数个几何图形拼凑出来的一般,这正是当时的流行画风Art Deco的特点

《梦》/2011年在纽约以8,400,000美元的价格成交/不论是给谁画肖像画,蓝碧嘉都喜欢将人物填满整个画布——那是她无法抑制的自我表现欲

“我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复制他人,而是创作一种明亮绚烂的新风格,并可以从我的模特中嗅出优雅。”

—— 蓝碧嘉

蓝碧嘉口中的“新风格”绝非凭空捏造。她曾跟随象征主义绘画大师莫里斯·丹尼斯和安德烈·洛特学艺,也曾为寻找灵感在卢浮宫凝视先贤们的巨作。红色与绿色的对比是她外化的野心,大块大块的几何图形是删繁就简的不羁——整个1920年代横流的物欲仿佛在蓝碧嘉画里喧嚣。

《绿头巾》/1930年/蓝碧嘉的画既能拼凑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丰腴,新古典主义的娴雅,又有毕加索立体主义的余韵

且蓝碧嘉从不谄媚附和,只画自己兴趣所在的题材。正是这般特立独行,才让看画人欲罢不能。

1932年的蓝碧嘉,已经从刚来巴黎的新手母亲蜕变成了一位成熟的艺术家

来巴黎的第3年,蓝碧嘉就受邀参加“秋季沙龙”;她首场名为“Art Deco”(装饰艺术)的画展获《时尚芭莎》的高度认可;为德国时尚杂志《Die Dame》作的封面画,还被奉为“装饰艺术肖像画中的代表作”。

《Die Dame》封面/这是她最著名的一幅自画像:绿色的布加迪跑车中,蓝碧嘉戴皮帽皮手套。这种凌冽的盛放感,如一朵罂粟花般让人迷恋沉沦

来巴黎后的第10个年头,她的画就卖到了50,000法郎之多。从女歌唱家到爵爷王储,名流权贵皆以拥有一幅蓝碧嘉的肖像画为荣,当年少女纸醉金迷的梦想,果然不曾食言。

音乐家《马乔里·费里肖像》/1932年/2020年在伦敦以16,280,000英镑的价格成交,刷新了蓝碧嘉的个人拍卖记录

《埃里斯托夫王子的肖像》/1925年
全球最狂热的蓝碧嘉迷当属麦当娜,她纽约家中挂着一幅蓝碧嘉的《Andromeda》

1986年,麦当娜《Open Your Heart》演唱会的舞台就是向蓝碧嘉的作品致敬

实现奢华梦想的同时,蓝碧嘉也无法自拔地堕入声色中。除了早上8点到下午5点雷打不动的创作时间,她剩余的精力全部交给香槟、派对与不同性别的情人。如果说1920年代的巴黎是一场亢奋的失眠,那蓝碧嘉就一直生活在灯红酒绿的梦里。
放下画笔,蓝碧嘉就是最璀璨的Art Deco女王,Chanel、Schiaperelli高定是她的标配

但她那可怜的丈夫,却渐渐追赶不上这愈发“出格”的步伐了。1928年,两人婚姻以失败告终。

3

“带画笔的男爵夫人”

这般行事高调又满腹才情的女子,有多少人不理解,就有多少人欣赏。

“在蓝碧嘉心中,艺术与上流社会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除了诱惑外,她什么都能抗拒。” 

—— 让·考克多(Jean Cocteau)

蓝碧嘉画作的最大藏家,同时也是奥匈帝国最大的庄园主,Raoul Kuffner男爵,迷恋她已久,只等她恢复单身。5年后,他们结为夫妇。再次出现在社交场时,蓝碧嘉多了一个称谓:带画笔的男爵夫人
蓝碧嘉与第二任丈夫Raoul Kuffner男爵

顶着这个新头衔,蓝碧嘉看似更加自如地游走在上流社会,实际上每走一步都要忍耐背后嘲弄的目光:人们不过是把她看成男爵的附庸罢了。

“我活在社会的边缘,而正常的社会规则并不适合生活在边缘的人。” 

—— 蓝碧嘉

蓝碧嘉一心向挤进上流社会不假,
但她是想凭自己的实力,而不是依靠男人

从来坚毅的蓝碧嘉怎么能忍得?她是深爱自己的丈夫,但她拒绝成为任何人的一部分。她也见惯了那些看似强势面孔下的脆弱灵魂,所以蓝碧嘉笔下的男性,大多在一身硬挺西装下,有副僵直的肩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左滑查看更多蓝碧嘉的男性肖像画作品
可惜随着二战爆发,曾经物质喧嚣、欲望咆哮的巴黎被迫按下了暂停键。蓝碧嘉最后望了眼这个萧瑟的不夜城,跟着男爵头也不回地登上了开往美国的游轮。

彼时她已跨入不惑之年,多年的创作生涯终于治愈了她少女时的虚荣与躁动。比起享之不尽的财富,她更期待在报纸上读到“伟大的肖像艺术家蓝碧嘉到达洛杉矶”这样的报道。

4

放下虚荣的晚年

美国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好莱坞名流对蓝碧嘉那种漫不经心的颓废美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捧,这些台前看似光鲜亮丽的“新贵们”,或许更懂得向上攀爬的艰辛与曲终人散的落寞。

1941年,蓝碧嘉在纽约还与达利打过照面
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等名人都是蓝碧嘉的忠实拥趸。出版业也忙不迭地向她抛出橄榄枝,诸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之类的畅销书的封面都曾被蓝碧嘉的画“霸占”。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从画室到名利场,蓝碧嘉一直忙着创作,忙着社交。有这样的母亲,她的女儿一定很寂寞吧?恰恰相反,她唯一的孩子,吉塞蒂,虽然与母亲常常分离却并不疏远。

蓝碧嘉笔下的女儿Kizette。蓝碧嘉曾说过:“我爱你如生命,但你绝不是我活着的唯一意义。”

男爵丈夫去世后,女儿吉塞蒂甚至接任蓝碧嘉艺术经纪人一职,替她打理商务细琐。或许在亲子关系中,独立自主的榜样,有时比陪伴更为重要吧。

搬进比弗利山庄的豪宅后,蓝碧嘉依然笔耕不辍
1940年,蓝碧嘉在比弗利山庄的家中创作新作
1966年,蓝碧嘉离开欧洲的27年后,法国终于记起了这位惊世骇俗的女画家,在巴黎的装饰艺术博物馆为她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名为“1925年代”的回顾展——蓝碧嘉终究是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
时至今日,各地还在不断地举办蓝碧嘉作品回顾展,图为2019年的马德里博物馆
后来梵克雅宝再出装饰艺术珠宝单品时,也以蓝碧嘉的作品为“代言人”,致敬这位充满争议又才华横溢的Art Deco女王。
1996年梵克雅宝珠宝广告,图为蓝碧嘉1931年的作品《布卡夫人的肖像》
1996年梵克雅宝珠宝广告,图为蓝碧嘉1932年的作品《沉睡的女人》
叠戴珍珠项链,璀璨钻石手环,
夸张的几何形制戒指与玩世不恭的眼神
是蓝碧嘉的标配。
在那个女画家难以出头的年代,
蓝碧嘉凭借特立独行的作风脱颖而出,
又因为独树一帜的几何画风
在整个Art Deco绘画史上留有姓名,
完成了16岁时许下的“挥金如土”的梦想。
她一生极尽绚烂,
连去世后的安置也是开到荼蘼般的轰轰烈烈:
遵照遗嘱,她的女儿吉塞蒂乘坐直升飞机,
亲手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口上
——有些人的血里有风,
生时不安分,百年后也不屑安稳。
她是名副其实的Art Deco女王,蓝碧嘉。

作者 | 凯特

收集资料整理报道

不可错过的精彩好文推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