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成为男人的附庸,她以画笔成为巴黎的女王,连麦当娜都是她的粉丝
点击“LicorneUnique”关注我们
▼
Hello,我是凯特。
▼
1914年夏,犹太富商的庄园里,16岁的贵族少女轻轻合上杂志,呷了口管家递上的鸡尾酒,迎着阳光骄纵地向父亲喊道:
“我就要一辈子过挥金如土的生活!”
犹太富商和贵族后裔之女蓝碧嘉(Tamara de Lempicka)
1
不想刚到巴黎,蓝碧嘉就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初为人母的喜悦尚未褪去,生活的考验接踵而至——她那政治梦碎的丈夫一蹶不振,蓝碧嘉只能自谋出路。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不知柴米价几何的蓝碧嘉能怎么办?
望着这座鲜活张扬的城市,她心里有了答案。一战后的巴黎迎来了阔别已久的狂欢,人们终日纵情声色、挥金如土。这不正是艺术市场的爆发期吗?于是蓝碧嘉决心重拾儿时兴趣,用画笔宣泄才情,通过卖画养活自己和刚出生的女儿。
2
《戴手套的年轻女孩》/1930年/女孩的身体像是无数个几何图形拼凑出来的一般,这正是当时的流行画风Art Deco的特点
《梦》/2011年在纽约以8,400,000美元的价格成交/不论是给谁画肖像画,蓝碧嘉都喜欢将人物填满整个画布——那是她无法抑制的自我表现欲
“我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复制他人,而是创作一种明亮绚烂的新风格,并可以从我的模特中嗅出优雅。”
—— 蓝碧嘉
蓝碧嘉口中的“新风格”绝非凭空捏造。她曾跟随象征主义绘画大师莫里斯·丹尼斯和安德烈·洛特学艺,也曾为寻找灵感在卢浮宫凝视先贤们的巨作。红色与绿色的对比是她外化的野心,大块大块的几何图形是删繁就简的不羁——整个1920年代横流的物欲仿佛在蓝碧嘉画里喧嚣。
《绿头巾》/1930年/蓝碧嘉的画既能拼凑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丰腴,新古典主义的娴雅,又有毕加索立体主义的余韵
且蓝碧嘉从不谄媚附和,只画自己兴趣所在的题材。正是这般特立独行,才让看画人欲罢不能。
来巴黎的第3年,蓝碧嘉就受邀参加“秋季沙龙”;她首场名为“Art Deco”(装饰艺术)的画展获《时尚芭莎》的高度认可;为德国时尚杂志《Die Dame》作的封面画,还被奉为“装饰艺术肖像画中的代表作”。
来巴黎后的第10个年头,她的画就卖到了50,000法郎之多。从女歌唱家到爵爷王储,名流权贵皆以拥有一幅蓝碧嘉的肖像画为荣,当年少女纸醉金迷的梦想,果然不曾食言。
音乐家《马乔里·费里肖像》/1932年/2020年在伦敦以16,280,000英镑的价格成交,刷新了蓝碧嘉的个人拍卖记录
1986年,麦当娜《Open Your Heart》演唱会的舞台就是向蓝碧嘉的作品致敬
但她那可怜的丈夫,却渐渐追赶不上这愈发“出格”的步伐了。1928年,两人婚姻以失败告终。
3
这般行事高调又满腹才情的女子,有多少人不理解,就有多少人欣赏。
“在蓝碧嘉心中,艺术与上流社会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除了诱惑外,她什么都能抗拒。”
—— 让·考克多(Jean Cocteau)
顶着这个新头衔,蓝碧嘉看似更加自如地游走在上流社会,实际上每走一步都要忍耐背后嘲弄的目光:人们不过是把她看成男爵的附庸罢了。
“我活在社会的边缘,而正常的社会规则并不适合生活在边缘的人。”
—— 蓝碧嘉
从来坚毅的蓝碧嘉怎么能忍得?她是深爱自己的丈夫,但她拒绝成为任何人的一部分。她也见惯了那些看似强势面孔下的脆弱灵魂,所以蓝碧嘉笔下的男性,大多在一身硬挺西装下,有副僵直的肩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彼时她已跨入不惑之年,多年的创作生涯终于治愈了她少女时的虚荣与躁动。比起享之不尽的财富,她更期待在报纸上读到“伟大的肖像艺术家蓝碧嘉到达洛杉矶”这样的报道。
4
美国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好莱坞名流对蓝碧嘉那种漫不经心的颓废美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捧,这些台前看似光鲜亮丽的“新贵们”,或许更懂得向上攀爬的艰辛与曲终人散的落寞。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从画室到名利场,蓝碧嘉一直忙着创作,忙着社交。有这样的母亲,她的女儿一定很寂寞吧?恰恰相反,她唯一的孩子,吉塞蒂,虽然与母亲常常分离却并不疏远。
男爵丈夫去世后,女儿吉塞蒂甚至接任蓝碧嘉艺术经纪人一职,替她打理商务细琐。或许在亲子关系中,独立自主的榜样,有时比陪伴更为重要吧。
作者 | 凯特
收集资料整理报道
不可错过的精彩好文推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