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之——永年广府古城
接着再说广府古城。 游完了黄粱梦,俺们风驰电骋(表弟开车快),一路风尘,来到了永年古城。
首先说明一下,俺在这次出游前并没有做功课,所以所到之处,只是乱拍一气。现在这些游记介绍,都是俺回来后又在网上费了不少功夫查阅了大量资料,然后汇总编辑整理而成,有些句子也是推敲了再推敲、斟酌了再斟酌,有些资料也是反复查找,尽量做到去伪存真,当然,俺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只是不知俺这样得来文章算不算文抄公?请朋友毫不留情地客观回答哈。
广府古城位于邯郸市东北25公里的永年县广府镇,因历史上曾为广平府治所,故称广府,又称永年古城,是我国平原地区城墙、护城河保存较好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城。古城城墙雄伟坚固,巍峨伫立,以傲视群雄之势俯瞰中原。护城河广阔,地势低洼,周围环水,易守不易攻。明·陆泰《记略》云:“广郡北通燕涿,南达郑卫,东连齐鲁,西接秦晋,史称漳河间一都会”。由于其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明代即为京师北京八府之一,至清代则更为拱卫京师的南大门。由于战略位置显要,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广府古城四周城墙周长4.5公里,高12米,宽8米,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原有对称的东西南北四瓮城,四城门,四城门上各有城楼一座。现存两瓮城、六城门,东有阳和门,西曰保和门,南称阳明门,北为贞元门。南北瓮城和四城楼、角楼等建筑已毁,墙体及护城河等基本保存完好,城楼、角楼等建筑已经新建。城内分布着三十多条街道,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小拐弯,现仍存原貌。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原来由四座木吊桥沟通内外,现已改为石桥。
广府史载于《左传》,春秋为晋国曲梁邑,战国属赵。秦汉时期为平干国、广平国、广平郡、曲梁县、广年县治。隋仁寿元年(601年)炀帝杨广即位后,为避其讳,改广年县为永年县,故称永年城。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那时号称有13路反王,72路烟尘。其中13路反王之一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夏王窦建德在此建都,称洺州。城墙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城池始具规模。自唐之后是广平郡、永年县、洺州、广平府驻地。
广平府志记载:“广郡故城创自李唐以前,元时始扩而大之,明自成化后迭加增修,规模益具。”永年城墙旧为土城,无水,唐之前,周六里二百四十步。元侍郎王伟做郡守时,增筑扩大为九里十三步(4522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府陈俎调集永年、肥乡、曲周、广平、鸡泽、清河、威县、邯郸、成安九县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修为砖城,高三丈五尺(约12米),宽二丈五尺(约8米),建城楼四座、角楼四座、铺舍二十六座、垛口一千七百五十二处,内置二十九条甬道(现已全无)。现在西城门洞下有碑刻:“大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修砌此城”,此碑保存完好。到了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府崔大德为防水患和备战事修大堤及瓮城,将四道门改为八道门,设重门楼。殊具特别的是在四门之外尚建有瓮城相守,地道的关防深锁,固若金汤。1947年解放此城后,曾做为永年县政府驻地,为交通方便,南北门外将瓮圈拆除,东西瓮城仍保留。1958年,县政府机关迁往临洺关,永年城改名为城关,现为广府镇所在地。
永年古城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永年还是是毛遂的封地,毛遂墓在城西南五里大堤内,那可是典故“毛遂自荐”的出处哟。
可惜俺们去得晚了些,下午五点才到,只开车从北门到南门走了一条街,看到的沿街那些门面房全是现在的建筑。据说城内建筑主要有:府署、县署、城隍庙、东宫街、迎春街、县阁里、院前街、城外古建、清晖书院、演武厅等。东门是最热闹之处,东门的内城门据说是明代原物,并且有完整的瓮城,略呈椭圆形,内外门错开以便于防御。可惜的是这唯一的古处俺们没去,表弟这向导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合格啊!俺们只看了南门上边的那段南城墙,慌慌张张的其他都没看,离开时六点,太阳都已落山了。
单纯进古城是不收费的。博友的文章说,如果时间有限,可以直接去古城东门看看,进城再看下紧挨着的武禹襄故居(门票20元),出东门一直向东2.5公里再看弘济桥(东西横跨滏阳河,据说与赵州桥齐名,不清楚有没有门票),走时经南门外看看杨露禅故居(门票20元)就可以了。可惜的是,除了杨露禅故居,那些俺都没看。
一、永年广府古城是中国北方惟一的旱地水城,自然风貌独特。座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河北省三大洼淀之一的永年洼中央,围绕古城墙四周是长约 5公里的护城河。洼淀陆面平均海拔41米,比城南的滏阳河(发源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南麓及神麇山下的黑龙洞,为常年性流水河,既能航运亦能灌溉。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地区工业迅速发展,上游用水量逐年增加,再加之连年干旱,河流由常年变为季节河,通航亦随之中断。)还低两米。依滏阳河供给以及雨季积存,淀内长年积水,处于湿地状态,且水质优良,历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产养殖场,被人们赞誉为北国的“鱼米之乡”。
(也许古城都这种布局?不过说实在的,除了沿城的护城河,俺没发现外围那么大的湿地,也许俺们去的季节不对,或者俺们行色匆匆,根本就没发现?11月5日晚20:00补:两位博友告诉我:在古城东南,确实有很宽阔的湿地,还有大片的绿色芦苇荡。去前没做功课,好多值得看的东西没看,后悔啊!)
二、北门外眺望西北角楼
三、护城河最宽的地方有百余米
四、北门外
七、接近南门的农家院落大门,不知是不是古物?
八、站在南门内拍南门
九、岁月无声 ,沧桑有痕——厚重、斑驳碱损的城门洞
十、坑凹不平的城墙马道
十一、现在一百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有城墙的古城并不多。这些古城大多毁于战火,或毁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目前在这些古城中尚且保留有明代城墙的仅有:南京城(现存城墙23公里),平遥城(现存城墙6162米),西安城(现存城墙13912米),宣化城(现存城墙约10000米)。
十五、广府南门 看到那城门洞上方隐隐约约的四个字没?
十七、古城东南角
历史的硝烟早已褪去,固若金汤的城池不再是兵家御敌之盾,而成为了人们追昔历史的凭证。看着那古城墙,突然想起了两句诗: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安徽桐城)
这里还是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当今太极拳五大流派(陈、杨、武、孙、吴)中,杨式、武式太极拳200年前先后诞生于此,还衍生了孙式和吴式两太极门派。杨式、武式太极拳影响广泛,其弟子遍及海内外。2005年,永年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中国太极拳之乡”、“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近年来连续举办了八届国际太极拳交流活动每届都有千余名太极拳爱好者和许多太极拳门派前来进行比赛交流,是旅游观光的热点。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生于清嘉靖四年(1799年),自幼家境贫寒,从小酷爱武术,并几次到河南温县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太极拳(当时并不叫太极拳,只认为是乡下拳)。他在学拳期间,非常用功,深得要领,先后经历了18年之久,学到真谛。回到祖籍之后,他对陈氏架式进行了多处改进,创造了一套一百单八式杨氏太极拳的拳路。这种强身祛病的体育运动,从永年推向全国,发展到海外。关于太极拳名称的来历,据说是杨露蝉在1852年拾到武禹襄的一本明朝万历人(一说清朝乾隆)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从此以后才开始用太极拳这个名,而不再用陈家炮锤。
与出身下层的杨露禅相比,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在广府古城迎春街西侧,有一座具有晚清建筑风格的院落群体,这便是武禹襄(1812-1880)故居。
顺便说一句,俺练的就是杨式太极拳哦。
至此,俺完成了广府古城“古城、水城、太极城”三位一体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