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幽兰【诗词点评的十七种方法】(上)
【诗词点评的十七种方法】(上)
在一位老师的空间里,看到这篇文章,感觉很好,值得我们爱好诗词之人学习。现转抄下来,供各位朋友揣摩。
在我们诗友的相互学习中,能否公正客观的去把握和理解他人的作品,和自己所掌握的学习知识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我们都在学习阶段,但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点,能不能够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都是需要通过交流和解读来验证的。
诗词的鉴赏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学习过程的检验与温习,在学习中,应该提倡我们文学群能够建立起一个和平、有效、积极的文学交流平台,从这方面说,对作品的分析探讨必不可少。
点评没有具体的死的步骤,说你必须得先从哪哪说起,这个随我们任性发挥吧,下面我罗列这17项,今天的内容是主要以律诗为主进行点评。其他体裁自己适当把握增减。
当然这些都是大家在鉴赏作品中必须得掌握的。我对大家有一个要求,就是在你们点评过程中,尽量做到使用官方语言来点评,无论是从学术性和专业性上考虑,都需要我们牢记一些经常会用到的诗词知识,那么引用古人鉴诗经典,或是必须掌握的诗词定义,都需要高度的准确性和丰富的知识性,这对于你的点评功力和点评看点都是一种考验。
当然了,点评最重要的其实是你对别人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个人见解说出来看似简单,往往是一个人学术水平积累导致的结果,所以平时的吸收学习是不必可少的。
再有一个,如果死气沉沉的去鉴赏,也难免有失趣味性,把人点睡着了也不好,还要适当添加一点点佐料,活力语言成份,适当调节学习氛围。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稳、准,别具只眼能够洞见别人不能洞见的优缺点,则需要我们平时多用心练就了。
下面转入正题,看到一首诗,尽量一项一项的来,不求你们全部都做到,即使做不到全部掌握,核心关键的几点还是要注意的:
一、格式不可错:
题目格式:《七律题目》《五律 题目》《七绝 题目》。《 》一定要用上,你评阅的时候要看看他写的对吗?这一点其实许多诗友都没注意过。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
二、格律检索:
我们看一首诗,如果是格律诗,那么首先还是要看他的格律是否正确。但是格律是个死的东西,替对粘,三平、三仄、孤平、拗救这些是点评作品的最基本项目。大家很多都是老学员了,我就不再一一强调了。
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关于拗救。如果别人使用了拗救和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那么我们是一定要注意的,随随便便就判断人家出轨那可就现眼了,这说明你对近体诗的格律掌握不牢。因为首先我说的这些对于写好一首诗来说,那是最最基本的小儿科,如果我们过不了格律这一关,那就不要硬碰硬去点评人家的格律,可以从其他方面来点评。
当然格律这个东西毕竟可以依靠检测工具识别,所以我时常不会刻意注意他的格律,偷个小懒绕过去直接点评其他方面。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古今韵都不合才叫出律,判断时尽量分辨清楚作者使用的是平水韵或者是新韵,这样我们才有依据来判断他是否出律。
三、韵部问题:
1、韵字入诗检索:
韵字入诗包括平声同韵字入诗和仄声同韵字入诗,在一句诗中,除去韵脚之外,平声同韵字不入诗可以避免挤韵现象发生,在一首诗中,仄声同韵字不入诗,可以规避撞韵的情况发生。
韵字入诗对于韵律的影响完全靠口感来决定,读起来感觉不和谐,基本上就是出现了挤韵撞韵等情况或者拗口字或者词组。韵字不入诗就是韵部上的字不允许在诗中其他地方出现,我们要求韵字不入诗就可以很好的避免上述毛病。
但是这个要求不是绝对的,一是韵字使用了叠词除外,比如空空是叠词空字入韵。二是刻意重字的情况例外,比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阳和阳”,刻意重字,不算挤韵。还有就是连绵词入韵,双声叠韵,也不算是挤韵。三是借对或者是刻意重音的情况,就是句中使用了刻意重复的音同字不同的韵字,也不算挤韵,而是一种写作技巧。
2、另外还要注意,韵部使用是否有邻韵、换韵、凑韵、连韵、险韵僻韵等用韵不恰当等问题。
在这里,诗友们比较常见的毛病是凑韵和连韵,凑韵就是为了押韵,所使用的韵字过于生僻,或者所使用的韵字和诗句要表达的意思关联性不大或者读起来感觉别扭,这就是凑韵,押韵是为了意境和音律的和谐美,是情急找不到出路从韵表里拈来的,虽然有韵,却于诗意无补,是假韵,不但不增色,反而失色。
3、韵字问题检索:
四个韵字不能都是一种词类。要有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押韵尽量不要押同义的韵字。比如说香、芳、意思差不多;新韵十四姑的“孤”“独”意思也一样,也做好不要同时入韵。另外韵字不可都是阴平或者都是阳平,选韵的时候,别选韵字非常少的韵部,比如:险韵僻韵,七绝还可以,七律就没的用了。诗词的艺术,要求不对称就是要有变化,要跌宕起伏,所以对首字、韵字,各有不同的要求,要变化。反之,七律还可以,七绝就没的用了。
四、看对仗有没有合掌?
合掌有意境合掌和结构合掌两种:
1、意境合掌:
对仗:不允许上下句是一个意思,这种情况叫合掌。也就是意境合掌,对于意境合掌来说,无论是对联、绝句、或者律诗,都是不允许的,是诗词的大忌。如果掌握不好合掌,最好不要用近义词相对,或者尽量拉开视野,抽象名词和具像名词要掌握一些,还有就是注意虚实相对,上联如果用写景,下联最好含情,借上联的景来抒下联的情,这样对仗的时候选择性就大。
合掌往往是因为我们的知识面太过狭窄造成的,所以多读古人作品,多积累词汇可以很好的避免合掌。尤其是老杜的作品,视野非常开阔,可以从中很好的借鉴。再一个就是,在判断合掌的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对仗的上下两联,但是其他地方就不看了吗?不是的,其他地方,比如律诗一共八句,我们也要避免其他地方的意思重复,我们可以把一首诗的八句进行比较,看看他们哪几个用词或者哪几句用意是一样的,然后摘出来进行重点判断,这样也可以很好的避免意重的现象发生。
对仗避免合掌可以使用虚实相交,视觉听觉转换,收放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合掌。这些我在日常都和大家讲过,应该都知道。
2、结构合掌:
一般是强调在律诗的中间两联,他们的节奏点不能一样,例如:颔联节奏点是2/2/1,那么颈联就需要错开这个格式。我们知道格律诗有三美:节奏美,韵律美,音韵美。这个句式结构的变化,对于节奏和韵律的变化都是有影响的。
五、看他的承转句中名词的位置是否恰当?
在避免结构合掌的同时,律诗承句转句中名词的位置也要注意:在一句中,如果有两个名词的话,要尽量把他们分开放。
总之,别把名词安排得太近。七律虽然没这个规矩,但是名词也不可过多、过近,缺乏变化是很不好的。所以大家要注意。再有就是五言诗本身容量就不大,许多内容施展不开,尽量少用叠词和词组,因为叠词比较占用篇幅,那余下的空间势必会很狭窄,可发挥余地小,另外句式也显得单调,我们看许多五律作品,几乎很少见连续使用叠词,就是这个原因。
六、重字检索:有无重字以及隐形重字?
重字我们都知道,刨除刻意重字和叠词外,基本上近体诗对于重字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刻意重字我们都知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个人尽皆知吧。我就不细讲了,下面说说隐形重字,隐形重字其实和我上面合掌里面说的有点类似
1、名词隐形重字:
听雨江南 作业 《五律 梅》
傲雪迎风笑,寒梅对日香。
婀娜随皓月,妩媚映丹阳。
宦海沉浮久,人生起落尝。
何时逐骏马,送我到家乡?
傲雪迎风笑,寒梅对日香。
谁傲雪迎风?自然是代指寒梅,所以下句再说寒梅就显得重复多余了。其中,寒梅对日香了,再说妩媚映丹阳,意思岂不是重复了。(阳、日)这里是名词重复。我们再看,(傲雪、迎风),(对日、随月、映阳)。你说他对着风雪严寒,又对着日月星辰,直叙的有点啰嗦,也有点简单。不单单是他,万物也都是如此,过多的同类别意象重复,导致这种描写不见特点。这首诗看到颔联就得停止,因为颈联尾联俨然已经精神分裂了,苹果树上接李子,下半部分咱们就不说了。这就是名词隐形重字。
2、同时使用过多的代名词:
再看下一个:
例题:紫组副09-若耶溪
寒梅
幽情无可寄,独绝小南枝。
疏影横窗瘦,琼苞醉玉姿。
堪怜娇嫩蕊,尤笑雪霜池。
淡月罗浮梦,清香慰我思。
这首诗里,其中,“琼苞,玉姿,娇嫩蕊”,这三个词组都是代指梅花的,当然小南枝,罗浮梦也是代指梅的。与其用各种代名词写梅花,倒不如抓住梅花的一些特质进行描写,这样效果比较动人。试想,你把梅花说成琼苞,说成玉姿,说成嫩蕊,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说来说去还是他,仅仅注重梅花的外形描写是不够的,也是呆板的,要注意虚写,抓住他的特质来写。
比如古人写他傲雪、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隐士情怀,这些都比我们直接描写姿态外形要出色的多。这是我们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许多诗友为了不犯题,往往使用过多的代名词来代指描写一种物象。
3、名、动、形容词隐形重字:
蓝05清风客
凄凉侵瘦骨,遍地断枝多。
折且风中笑,立当雪上娑。
寒随萧瑟浸,苦取偻身磨。
待到春来日,欣然又绽荷。
其中“凄凉、萧瑟”为形容词犯复,侵和浸为动词重复。“偻身、瘦骨、断枝”名词犯重。遍地即为多,那么再用多字,是否多多了?
4、再有一个就是使用同义连用词的并列词组:
比如:庭院、温柔、孤独、空阔等等,这类词组最好不要在五言诗有限的篇幅中使用,因为我们知道,庭和院、孤和独、空和阔、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用一个就可以了,两个都用,占用篇幅不说,也容易限定句式结构,不利于我们组织立意,浪费资源。还有就是五律对于词组的运用要求也是很严的,基本上拒绝使用词组,因为词组的定义已经固定,词组不能拆开,单独不成立,且不符合我们作诗对于原创性的要求。
七、入声字的要求:
《五律》五律入声字不可多于 4个 最多五个
《七律》七律入声字不可多于 5个 最多六个
《七绝》七绝入声字不可多于 3个 最多四个
入声字尽量避免在音节处,最多一两个在音节处,音节处就是节奏停顿的地方 。
八、首字平仄比例:
正常比例是:4:4或者5:3。比如五律共八句,每一句的第一个字的平仄是什么,分别写出来,看他们的平仄比例不要超出上面的范围。首字平仄比例,是指把一首律诗的八句的第一个字的平仄挑出来,看他们的平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