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幸,赶上一个撒娇可以换钱的时代
作者:张鸣
有话不好好说,非要嗲声嗲气地说,咬着舌头说。有一阵儿是流行带夹生的粤语,现在则改了夹英语单词,隔三岔五地蹦出来。这样的事,社会上已经司空见惯了。情人在床上撒娇,歌星、影星在台上撒娇,同学老乡会的时候在餐桌和 KTV包房里撒娇,这都不算什么了。
学者撒娇,才是撒娇的高峰体验。好好在一起聚餐,一张嘴非要谈学术,谈就谈吧。不是说刚跟哈佛的哪位大牌通过电话,就是与牛津的某教授交换过意见。当然,人家都十分赞同他的看法。写了篇文章逢人便讲,说他的文章如何得到重视——你不知道,我们那个圈里,大家都很重视这篇文章,为此专门开了好几次研讨会!
当然,更牛的是这样一类人。无论开什么会,总是他讲的多,不过总是一个主题,某个中央的政策就是听了他的意见制定的。或者说,就某一个问题,他跟总理多次交换意见,一次讲了三个小时——“我都困得不行,总理却说,非得征求我的意见不可”。说完,还要拿出一张纸,上面有些字据说是某副总理的批示。“看看,这就是昨天某某副总理刚在我的一份报告上的批示!”晃一下,马上揣起来。纸都有点磨烂了,看来不知展示过多少回。再说一会儿,就夹起皮包要走。说是不能陪了,某某副总理跟他有个约会,时间就要到了。
反正现在这年头,谦虚什么的已经在学界没有什么踪迹了。只要是公开场合,大家就这样对着吹。你说他们都是吹牛吧,也未必。人家毕竟都是大牌教授,外语不错,的确和外国人有过交流。见没见过总理不知道,但副总理或者部长、副部长总是可能见过几个的。
公众号推荐
文字版权属于作者,平台传播知识,分享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一定妥善处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