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下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斯金纳的著作——《瓦尔登湖第二》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开创了操作性行为主义心理学,被誉为“程序教学之父”“教学机器之父”。当代教育体制中应用的很多教育手法,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斯金纳操作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

斯金纳把他的毕生所学融入到《瓦尔登湖第二》,在书中描述了通过行为主义构建一个叫“瓦尔登湖第二”的乌托邦式社区。而我最近因为在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所以在阅读他的这本书。
我佩服斯金纳的伟大,也相信行为主义心理学,我的《用反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专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

正因如此,我想学习斯金纳笔下的乌托邦社会是如何用行为主义来教育孩子的,因此最近几天在研究《瓦尔登湖第二》。

当然,斯金纳在书中也介绍了一些方法,比如说通过控制刺激的强弱来消除孩子的嫉妒心、培养他们的勇敢等等,让我读完也有所收获。
但我不得不说,斯金纳有些太偏执了,过于相信外在环境对行为的控制,而忽略了个体的内在心理反应。

瓦尔登湖第二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书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我重点说两点

1、妄图消灭嫉妒心

在书中,瓦尔登湖第二社区通过一系列操作妄图消灭人的嫉妒心,因为有嫉妒就会心理不平衡,因此 社区就不能保持稳定。尽管书中也隐约透露了一些方法,但我也没看明白斯金纳想具体如何操作。

但我想说,消灭嫉妒心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建立在人的自私本能基础上的。
人有适应环境的本能,这是正确的,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而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我们人进化出了自私的本能。
在自私本能趋势下,我们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大利益,当然也就可以更好的保证生存。
     也正是自私本能下,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我们产生了追求卓越的本能,总想比别人厉害,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更多资源,才能保证生存。
     也正因如此,我们人与人之间必然会竞争,必然会有嫉妒心,因为这是人这种生物生存繁衍下来的根本。

所以完全友好共处,不在乎工作的好坏或者地位的高低是不可能的。因此乌托邦就只能称之为乌托邦,不可能变为现实。

2.妄图消灭人的差异性
《瓦尔登湖第二》中,所有的孩子都是放在一个类似幼儿园的地方集中管理,孩子享受的资源都是一样的,目的是培养出的孩子差别性尽可能的小,这样便于培养。比如说想培养没有嫉妒心的孩子,如果孩子个体差别很大,那就需要针对每个孩子设置具体的方式,这难度显然就太大了。
但是我想说,人们对客观环境的认知是充满主观性的。哪怕设置得再公平,面对同一个环境,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不会觉得公平。
就拿家有二孩的孩子来说吧,父母为了公平,给两个孩子都买一样的东西,但这样孩子就觉得公平了吗?并不会,老大会觉得自己大,就应该占有的更多,而老二则会觉得自己小,老大应该让着他。你看,无论怎么分,只要有一方解读的角度不同,就不会感到公平。公平只能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
所以,哪怕《瓦尔登湖第二》中创造的环境再好,因为孩子主观的不同,他们对环境的产生的认知也不会相同,当然也就不可能统一起来。

只能说,在某一个方面,他们的共性会比较多。比如说,假如他们所处的是英语环境,那他们就都会讲英语。但是其他的共性则不会太多,因为人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针对每一个特性设置一个环境。况且,很多时候,不同的特性是相互拮抗的。这也就注定了,人们是注定不能消灭人的差异性的。

总结

总之,这本书中的漏洞太多,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书中的一些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尽管我们不能完全消灭人的差异性,但是在某一个单独方面,我们却可以通过特别的设置最大可能的消灭差异性。比如说,在中国的环境下,我们就只能学会讲汉语。这就是环境控制的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