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宏志|红花寨怀想

商宏志|红花寨怀想

蕲黄地区山寨众多。据说,明清时期有大小山寨三百余座,其中最有名的有四十八座,号称蕲黄“四十八寨”。

翻开《黄梅地名志》,有记载的大小古寨,有鼓角寨、招云寨、红花寨、舒城寨、卓壁寨、万家寨、鹞鹰寨、王家寨、铲头寨、太平寨、狮子寨、观音寨等,不下三十座。

红花寨为兵事要塞,峭壁陡崖,易守难攻,为黄梅最艰险的一景。

深秋的一个周末,在老曹、宝哥的邀约下,我们踏上红花寨探险之行。

红花寨位于苦竹乡小溪山,方圆约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00多米。

深秋的红花寨,山之颠隐隐约约,迷雾环绕。苍翠的树林里,杂草丛生,几乎掩住了上山之路。一些不知名的野草上,挂着晶莹的露珠。随处可见淡黄色的野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最惹眼的还是那些丹枫,一片片叶子已然泛红,把红花寨装点得五彩纷呈,美轮美奂。

宝哥对此地再熟悉不过,带着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攀行。红花寨因何而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每年的春末初夏,这里杜鹃花盛开,满山一片火红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清代乾隆年间江湖上出现了一个劫富济贫的帮会,叫红花会,总舵设在距离黄梅不远的安徽太湖,有个分舵在此安营扎寨,因而叫红花寨。到底因何而得名,不得而知。

关于红花寨的最早记录,要追溯到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也就是宋高祖赵构登基的头一年,岳飞的部将戚方曾在此屯兵。红花寨距五郎关、养马岭并不远,是岳家军在黄梅留下的又一处遗迹。

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大旱,饥荒遍野,百姓苦不堪言,官府衙吏和地方豪强狼狈为奸,穷征暴敛。三月,黄梅义民梅堂、刘汝国等揭竿而起,率领70余人拥入蔡永季家开仓放谷。不久,蕲州知州徐希明派兵镇压,梅堂被生擒,枭斩于市。梅堂之父、女以及刘汝国妻,均被株连下狱。刘汝国只身逃出,潜伏民间,同年九月再次约集余孟新、詹三汉等各路义民,齐聚红花寨,招兵买马,共议大事。由开始的数十人,发展到六七百人,并迅速占领了东起宿松枫香驿、西至广济童司牌、北至蕲春张家塝的大片土地。他们还出征英山、太湖、蕲春、广济各县,沿途破城池,劫富济贫,震动京师,急调各路大军进剿。万历十七年(1589年)正月,义军布下疑阵,诱敌深入,大获全胜,一举捕杀安庆指挥使陈钺,俘获千总邦典,并且抢来宿松县令的老婆做压寨夫人。二月,应天巡抚周继、湖广巡抚邵陆、江西巡抚庄国桢率各路重兵联合进剿。三月,义军避实击虚,将主力转移到宿松太湖边境的柴家山,消灭了湖州把总王梦勋、蕲州州判陈策等路人马。四月,朝廷增调悍将、吴淞总兵陈樊功率部向柴家庄猛扑,血战数旬,尸横遍野,刘汝国不幸被捕。敌许以富贵,汝国不受,当即引颈自戮。民国黄梅报人喻的痴有《明末黄梅造反者——梅堂》一文,抄录了《湧幢小品纪略》中记述的这次农民起义经过,并感慨曰:“黄梅于清代三百年间,揭竿造反者,唯於天宝一人,其事去今未远,邑人尚能道其颠末。而明季梅堂、刘汝国、詹三汉等聚众谋乱一役,事逾年始平,较於天宝之变尤严重。而志乘失载,遂湮没无人闻焉……录志于此,籍备将来邑乘选录焉”。

一边闲聊,一边不经意地行行摄摄,居然过了午餐时间,直到肚子开始“抗议”,才依依不舍地下山。

走到山下,宝哥指着不远处的麒麟庙说,那里就是小溪山伏击战遗址。麒麟庙,北临红花寨,南靠花果山,中间是一条狭长的山谷,山谷里有一条小河,沿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是小溪山进垅坪山必经孔道。1941年9月,日军纠集3000多兵力,分多路向鄂皖边抗日根据地“扫荡”。为了粉碎日军的的这次“扫荡”,黄梅的新四军地方武装改编为新四军黄梅独立第三支队,共400余人,在支队长邹一清的带领下,配合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四十二团行动,打了不少漂亮战,其中就有著名的“小溪山伏击战”。10月上旬的一天中午,从孔垄过来一支50人的日军小分队,进入苦竹口时,在三岔路口分不清方向,抓来几个卖柴和捡粪的老百姓,逼他们带路。没想到,这几位老百姓就是黄梅独立第三支队的战士化装的,将日军巧妙地引到了麒麟庙,引进了我军提前布好的“口袋”。经过不到两小时的激战,全歼日军小分队,毙敌48人,俘敌1人,仅1名日军混在民夫队伍里逃走。此战,我军共缴获步枪40多支,机枪两挺,小钢炮一门,子弹多箱。这次小溪山大捷,给“扫荡”垅坪山的日军以沉重打击和极大的震慑。令人痛心的是,在战斗中,我新四军四十二团团长熊桐柏喉部中弹,因救治无效英勇牺牲,时年仅26岁。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如今,红花寨的硝烟早已散尽,千年风云隐藏在历史的天空,唯留下那一排排麻石条垒起的古寨,在无声地诉说,诉说着千年之殇。千百年来,红花寨的那股人间英雄之气,仿佛仍在驰骋纵横……

作者:商宏志 湖北黄梅人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 黄梅县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执行主 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