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这篇文章,“拳在体感”,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春风化雨,秋叶归根。一个门里,师兄弟之间,有高有低,但随一个师父,路子都一样。门与门之间,劲就不同了,各有特色。这一门重沉劲,绵里裹铁。那一门攻圆活,如水动态。看着都是太极,但侧重不同。但无论谁家东西,整劲必是根基。
放下就有,拿起就没。不是越使劲,会越有劲,不是这理。也不是软条条,劲就自己来,也不是这个。无过不及,随曲就伸,都指向一个状态,古人叫中和。练到深处,你会发现,越是合适,越会有劲。练拳就是,化解自身阻碍。解不开的,抻抻。迈不过的,绕绕。
东边阳光,西边飘雨。一个人练武,面面俱到很难,沉得好,活得还漂亮,这就得下功夫。习惯了白鹤,张力用得顺手。特喜欢斜行,拧绞下意识就来。头几年练拳,拳契合个性,再练几年,拳把个性给改了,才豁然发现,不是人在打拳,而是拳在度人。
紧握双拳,失去一切。放开双手,拥有大千。情绪很重要,尤其练武的人,要控制好情绪。越练情绪越暴躁,一定是有些劲,憋住了你,你要找到它,调试强度,速度,角度,揉活通开它。一套好拳,必有一套好劲,身体才能恢复契机。身体也有情绪,走圆,划弧,拧抻,都是在改劲。劲改了,身体舒服了,心情自然好。
沉得稳,立得住。站桩时,双臂抱圆,深吸云门,锁窝洞开,肘底沉甸甸。手臂外侧,有松撑掤劲。手臂内侧,柔和绵绵。松胸顺气,落胯沉坠。什么叫立架?后胯一开,自重顺沉,脚底与腿内侧,有了支架劲,这叫角力支撑。立架立架,圆弧当中,藏着个角架。
憋骨不是骨,松骨才见骨。揉到骨肉分离,不粘到一起了,筋肌纹理顺畅,关节弹性充分,骨缝之间,都摘开了。骨力是什么,就好比三节鞭,九节鞭,看着松活,根节突然启动,梢节陡然弹出,或甩崩,一股沉劲透体而出。骨力,是松功的高阶。身上不练松了,骨力出不来。
修身似行舟,修心如盘珠。打拳要重视体感。沉胯什么滋味?蹬胯呢?吊丹呢?以后不用想,体感一来,自发出活儿,这叫功夫上身。什么叫摘开?初练的人,要练开合松紧,让周身关节,充分活化,开拓空间。功夫深的人,其实也在摘开,只是更深了,动态不大,稍微一动,能牵动最细的筋。
山腰看路,山顶观星。很多体感,都是练出来的,叫体认。一个阶段,一层功夫。功夫深的人,交流起来,功浅的听不懂,为何?体感不同,无法交流,不在一个体感上,所以听不懂。好比说,刚一接触,轴就支上了。练出轴力的,一听,立马就明白。没练出来的,不明所以。
听懂别人,先要听懂自己。初练拳时,要逐一体认拳感,这个是沉,那个是拧,还有波浪。以后功夫深了,体感就细了。整中有沉,一个滋味。沉中藏活,又一个滋味,都是混成劲。这就好比,同样一道菜,食材简单,但高手能做出千滋百味,一层一层的,变化无穷。练拳与人生一样,都是一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