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懒诗人,被公认超越李白杜甫,作品还曾出现在奥运开幕式上
中国唐代是诗最风行的时代,《全唐诗》就收录了将近三千位诗人、近五万首的唐诗,“诗仙”李白以及“诗圣”杜甫,一个被公认创造浪漫主义高峰,一个被公认创造现实主义极致,在全唐诗里面,李、杜的诗被后人朗朗上口。但是有一位很懒的诗人张若虚,总共只有两首诗流传,却往往被评为“超越李杜”。
▲唐朝诗人。(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他仅存的两首作品之一,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诗句优美,极富哲理。最早却是出现在北宋《乐府诗集》第四十七卷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之后受到文坛关注始于明代,到了清代更被抬升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一评论一直被用到今。
这首诗之所以在当时没被流传,主要是他不属于五言或者七言律诗或者绝句,而是七言“古诗”。从诗题《春江花月夜》来看,原本应该是极为美好的事物,但是他的诗描述的东西是天地之间的永恒,以及人世间的无常。
▲唐朝诗人张若虚。(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说:“对它的所有评论和解析都是亵渎……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甚至被认为所有后代诗词皆是它的衍生和支流。
《春江花月夜》曾被音乐家彭修文写成国乐曲,在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典礼上,表演者就以昆曲吟唱方式唱出《春江花月夜》的头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引出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
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
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杨广此首借题生义,一扫艳媚。黄昏远眺长江岸,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平不动”是水波不兴。江面平坦宁静,江边春花如火,开得满满当当。
他写春夜潮生,江水滔滔。“将月去”,“带星来”将水波激荡,月星交辉的情景写得极宏大,于写景的壮阔中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寥寥四句诗,将春江花月夜收纳其间,绘出一幅江月胜景图。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月夜之画,风致婉然。此句好在平实,一个“将”字,一个“带”字,都是比较虚的动词,不会破了月明星稀的安稳美感。
总而言之,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爱情把游子对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而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参考资料:陈兆奎. 《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夫问)》
关注【无风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