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词的创作问题
《谈诗词的创作问题》
凡写诗填词的人都走过这两个阶段,即基本知识阶段和创作阶段。
一、基本知识阶段:
诗词是有格律的,这个格律不学,就不懂得诗词的面貌。连诗词的面貌都抓不住,谈何诗词创作?
诗词格律不仅要学,还要练。这个练的过程是摸清诗词格律脾性的过程,只有对这个脾性摸清了、
弄熟了,才有可能进入真正的创作过程。
先说诗。诗的格律形式较简单,也比较固定。除古风体外,隋唐以后的诗都属于近体诗,也就是今
人所说的律诗。
律诗分五律和七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减掉半截身子而成的五绝和七绝。不管是绝还是律,如果不考虑句数的多寡,它们其实是一回事。
五律是每句五个字一共八句话,七律是每句七个字也是一共八句话。七律是在五律每句五个字上增加两个字的结果,这样看来七律和五律也是一回事。
所以,抓住五律的格式要害,就等于明白了律诗的大概。
诗最重要的格式要害是声调和韵。无韵不成诗,无调不成律。这两处最重要。
此外还要懂得对仗、避孤平、救拗和粘对。再有分清古韵和新韵。剩下的就是多多练习。开始时可不必求好,只求句子通顺格式正确即可,直到越来越熟练,再进入到下一步台阶,一点不迟。
词则相对复杂些。复杂在哪里呢?在于词牌。词是长短句,不像诗那样整齐。通常按长短句的字数和排列格式分开计算,每一个小的单位就算做一个格式,每个格式可以独立冠以一个词牌。这样,填词时就得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词牌,然后按这个格式将语言文字填进去。所以之于词而言,通常说“填词”而不说“写词”,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也不必较真儿。
填词最好有写诗的基础,如果再懂得一点音韵学、训诂学什么的就更好了。再比如懂得一点音乐如旋律、节奏等,对你词中的意趣表现是有好处的。练习填词时一定不要求古,求古会使你走弯路。你可以照学诗那样,先保证语句通顺和格式正确,并能兼顾全词的逻辑关系,不断练习下去,直到得心应手。
最好先一个词牌一个词牌的练习,不可朝三暮四。因为词牌的意趣是词的生命,这样做可以避免你在填别的词牌时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练习到对词牌有感觉了,你就可以多干一些事情,比如考虑一下意象选择、意境处理、构思是否合理、结构是否符合逻辑、结句是不是耐人寻味、选字风格是否与词中的整体意趣一致,等等。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磨练过程。
下一步就是把你写的东西和古人作比较,启发自己的悟性。当然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对普遍规律的认识上,如构思、结构和手法等方面,不能拘泥于对某些词语的偏好、对某一技巧的热衷上,这样可以帮助你顺利地走出迷茫,而不至于过早的固化你不成熟的经验。
写诗填词应一气呵成,先构思句子再关平仄,韵可以放一放,一切留待后期润色时再进行调整。一首诗词填完后还要尽量进行一下自我推敲。有问题又不好修改时,先看问题大小,如果意境很美而问题也只是一两处平仄不好调过来,那么这首诗词就可以留下来,可以在以后的继续沉淀过程里发现办法。如果问题较大,就要舍得扔掉,而进行重新构思,千万不可在原地打转,自己无谓的瞎掰扯,这对你的思维构建和欣赏能力的提高不利。有些作者因为很欣赏自己诗词里的一两句话,而不舍得对整首作品进行修改甚至扔掉,这也是不好的。写诗填词和其他写作一样,要敢于大胆的否定自己,因为培养自信和能力的提高才是你最终需要的,而不是立名言,编佳句。
二、创作阶段:
创作阶段的出现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割裂开的,也不依人的意志转移。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出现之前盲目地以为有所成就,而开始了创作,虽并非不可,但其创作的不自主和创作作品的牵强性特征,更会导致其自觉不自觉的倒退,因为他的顾此失彼总不能让他得心应手。这时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分不清自己作品的优劣,更不敢对自己的作品动手术,既不承认自己的作品不好,又总觉得不如别人,尤其对名人作品不敢有自己的看法,盲目追捧,就像一个人老在原地比那个圈画得更圆一样,无法跳出窠臼。
所以毫无功利性的写诗填词和不急于求成的认真态度,反倒会加速一个诗词爱好者走入创作阶段。人到了这一阶段,才是你充分积累创作经验和发挥真正的能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你完全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并不断实现一次次的突破。
1、以娱人娱己为目标,自自然然的创作。坚实的基础是人自信的保证。当一个诗词作者具有完全的自信时,他会很客观地对待自己的作品,不因人夸而夸也不因人废而废。他创作作品总以娱人或娱己为出发点,并不怎么关心他人的褒贬态度。这样,他的创作就能保持在一个“有心”和“无心”的境界。“有心
”,是他不时生成的创作欲望,“无心”,是他从不把自己的诗词当作人前炫耀的资本。因而他的创作才是自然的,也最接近新的突破。
毛泽东的诗词有一部分就是秘书从废纸篓里抢救出来的,足以说明问题了。
2、有格式不惟格式,取意为上。一个对诗词格律形式谙熟于心的人,最容易发现其格式中的弱点,也最容易形成主观上的突破意愿,而不是被动的出格。当然,他突破格式与不谙格律的人的出律,对于读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为没人相信他因为不懂格律才出律,这实际上又构筑了他的又一个自信:恰当的出
律。这时他便有能力专注于诗词的含义而非形式本身,因此他也就有了一个更好的之于诗词的处理手段:有格式不惟格式,取意为上。当然,对于任何人而言,意义都重于形式,当意义和形式不能两全时,以意义为主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古来诗词变格的产生大部分与这有关。
诗词是为人服务的,很多更是为现实服务,所以出律与否并不影响其服务性质。因此不必担心读者会对某一作者的诗词进行千古验验,况且诗词大家们一生也不外乎仅仅能有几首,从格式到意义都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
3、运用多种手法创作,逐渐形成风格。这个时候,格式不再是作者的负担,作者完全有精力使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来创作诗词,也可以参考现成的人们对待诗词的创作方法,如改变用韵方式、增减韵法、调整对偶格式、协调句间字数或变易词牌格调等行为,来为自己的诗词创作服务。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倾向,
逐渐形成个性风格。
4、以通俗为主,适度用典。诗词是时代的产物,本来就是以通俗为主,为绝大多数人所能懂。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格式虽然传承了下来,但很多语言和能够附着文化和情感的意象并没有得到及时变化和更新,出现了现代人说古话、用古语的现象。这固然可以理解,但并非总是好事。随着古语和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诗词必将陷入不利的局面,所以通俗永远是诗词发展中的必然。那么古语大部分也可
以留下来,作为典故而适度的运用于现代诗词创作。
另一方面,诗词创作者有责任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新的诗词语汇。如“飞机”、“电脑”、“网络”、“快递”、“汽车”、“交通”等,还只是一般事物或现象,并不具有多少意象的能力,仍需要诗词创作者的继续努力。同时现代人面对大量新的故事产生,却无法将其作为典故运用于诗词,因其还不像古代典故那样,具有深厚的文化沉着力,这也是当代诗词创
作应该面对和改变的事实。
5、坚持清新明快,尝试多种题材。推
陈出新是一切文化的发展方向,诗词理应如此。当前最重要的是去酸腐而归平实,去艰涩而为易懂,去呻吟而为朴拙,剔出诗词创作领域里的糟粕,使诗词创作更多的符合现代大众的欣赏口味。
面对诗词题材越来越广泛的今天,诗词作者不能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圈里、不能再孤芳自赏似的自以为是。
其实左右这个问题的还是诗词所用的语汇方面。所以应该尽量摆脱旧语汇,而提倡用现代语言写诗填词。
还有,由于旧的社会的局限,很多诗词好借私生活以假托个人情怀,尤以委婉、哀怨类内容居多,这明显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亟待突破之。
6、增强诗词的思辨力和感染力,追求深远。好的诗词不仅要有情感上的感召力,还应具有强大的思辨力。在现代诗词创作中,情感之作不乏佳品,但真正具有思辨力而能传古之
精髓的并不多,这无疑给诗词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契机。思辨力不仅体现在诗词的内部逻辑关系上,也
不单是指具有辩驳力量和说理性的诗词,而是指那些把个人情感和现代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大我”胸怀的诗词。尤其艺术性的加强更值得重视。
7、享受无处不诗词的乐趣。长时期以来,诗词被归入文人墨客的门槛,虽短小精悍,却被大多数人拒之门外,不像新诗那样被人们广泛接受和运用。这正是诗词创作者应该谨慎对待和认真思考之处。若还是以“人不懂我懂”的炫耀姿态面对读者,那么诗词作者的作动力和创作源泉也必将走向枯竭。
所以诗词作者应尽快走下所谓“神坛”,融入现代社会,以一个良好的定位、良好的诗词创作风尚、良好的诗词面貌和风格,为读者服务,也让自己不断享受无处不诗词的乐趣。
8、融入文人合一的境界。历来文人有好迎合的倾向,创作的功利性根深蒂固。以技巧迎合人,以“人不懂我懂”害人,以艰涩拗口蒙人,总之不以真情实感对人。这种现象弊病百出,值得诗词作者引以为戒。从诗词发展史上看,虽不乏其例,但所有能留传至今的诗词,都是百读不厌的作者真情实感之作,令人常常有一种诗词就是作者、作者就是诗词的感受,而倍感丰富教益和一股股美不胜收的力量
。这就是文人合一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恰是不事雕琢、“我语乃我心”的自然而纯真的境界。
对一个诗词爱好者来说,不管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你都是诗词的作者,无可避免的你终将会走过一个从学习、仿效、迷茫到回归的过程,任何人不例外。不同的是,看谁在哪一步停止了自己的脚步。
就一个好的作者而言,不管他成功与否,写诗填词都是一种乐趣,心无旁骛,不意而为,不欲而得。但无论如何,你首先要学会当好一个读者,一个踏踏实实的读者,懂得用客观和正确的观点去判断一首诗或词,懂得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评价一首诗或词,懂得在一首诗或词里去感受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而引发个性反思:
“一个不会当读者的诗人或词人,何来上乘之作?一个总盯着词谱的人,什么时候能破壳而出?”这句话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