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阳 与浊阴性变,是体质疾病之基础。

生命医学认为,疾或病,是由于内、外伤与生物钟功能失调合变、受损伤害过程性。

生理病理围绕气血津液、精神意志,气机气化之升降出入,分清别浊,疏调循环特色过程。

体现在脏腑组织,五官九窍、肢体、筋、脉、肉、皮、骨,情志、情态之形神之气上反映表达。

也体现在于中医学的本体观认识观上的生理观、病理观、诊断观、治疗观、养生及人文观六个方面的整体局部、宏观微观、病势病位病质过程,阶段性或变化规律性上。

而规律性之特点,与生理功能习性特色,生物钟流注节律,四季及天地人和等运气紧密相关。

“清阳”指体内轻清升发之气质与性或功能作用信息、机制。

“浊阴”指体内较重浊、粘滞的物质性,及其功能作用信息、机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阳主气,轻清上升,故清阳,清气出入耳、目、口、鼻,等上孔窍滋润气化。

阴主形,重浊下降,故浊阴,粘滞重着,或“阴成形"趋下,出于前、后阴等下窍或外体表。

故有:阳主卫外,故清阳。阴主内守,故浊阴。及三焦、经络因素方面之述,等。

因而形成清而守固、生化。浊而排、分泌化。

因清阳 与浊阴性质之变,气机气化失调综合,成形为较稳定、或特异性之体质疾病。

清阳与浊阴,是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之产物与机化。

它不仅仅只是肺气、脾胃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与食物的糟粕之阴浊。它与肝功能疏泄解毒,肾精稳定贮藏释放密切相关。

清阳 与浊阴,既是来源肺气、脾胃物质水谷之支持,重要的是来自肝肾气化管理调控之必要性。

本文为知识共享。

如使用不用,概不负责,并保留相关法律事项。

原创作者 罗占光中医生。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转)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发端于<黄帝内经>,<内经>有关阴阳的论述很多, 涉及阴阳的主要篇章不下数十篇, 而系统论述阴阳理论的篇章有<素问・生气通天论> ...

  • 中医对微循环的认识

    微循环异常称疾.亚健康或体质素质之疾,而微循环病理变化者多称病. 微循环障碍引起疾与病意义,与中医疾与病定义上具有相近相似特色. 中医发病学理论,健康与疾.病关系本质概念观点. 中医认为破坏阴阳平衡, ...

  • 黄煌教授30种“经方-体质-疾病”模式

    导读:黄煌老师的经方体质学说因为其简明.确切.可复制性强.临床疗效又好的特点,影响了一大批中医学者,本文作者何运强医生即是其中一位.在何老师的书里,总结了临床常见的30个方人对应,供大家参考. 所谓方 ...

  • 头发变白和疾病、精神压力、遗传、饮食等多...

    头发变白和疾病.精神压力.遗传.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仅仅饮食只是一方面,而且饮食需要注意均衡营养@头条辟谣//@蓉儿42067:黑芝麻确实能黑发,十年前我妈在生我弟弟的时候,整个孕期一天一袋芝麻糊要不 ...

  • 脾气大变也是疾病的信号

    本篇文章选自大春之道名师专栏<自检就是自救>线上付费课程,文字仅作为部分展示,完整内容请听音频. 我们人体有八大系统,一个系统出问题,就会引起很多疾病.我们的生活坏习惯当中,有一个坏习惯, ...

  • 麻杏甘剂之变:咳喘疾病的克星【一点资讯】

    麻杏石甘汤是链接温病与伤寒的一个重点方剂,不管是伤寒还是温病只要出现了气喘,还有热象,都可以参考使用这个方,但是实际上,不少疾病到了后期,其实使用麻杏石甘汤就不是那么好玩了,需要很多变通. 麻杏石甘法 ...

  • 广龙堂每日分享——《黄帝内经》之人体的清阳与浊阴之气!

    阴阳是宇宙之中的规律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 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之中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毀 ...

  • 照片变国画:无需绘画基础,教你在手机上快速打造素雅「水墨风」

    照片变国画:无需绘画基础,教你在手机上快速打造素雅「水墨风」

  • 温阳疏肝调和气血,是调理女性疾病的基础

    女性很多疾病跟体内的气血不通有关系,比如痛经,不孕不育,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等. 如果女性阳气不足,寒气入侵容易阻碍体内的气血,引起病邪,最终导致疾病的产生,产生这些症状的基础跟几个因素有关系,或是缺 ...

  • 血管病变是许多人体疾病的基础病变,你知道吗?

    前言 血管是我们人体最丰富的组织,它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其结构及功能好坏直接关系到相关各个脏器功能的好坏.人体的血管平时很苦逼,其内部要受血流的冲击力及各种成分的影响(血脂.血糖.尿酸对它的刺激),时 ...

  • 分享:治疗心悸疾病的基础验方—吴氏定心汤

    我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遇见与诊治的心悸患者不下千例. 心悸病名来源于中医,症状与西医心血管疾病相吻合,治疗上两者并用,中医有中医的优势,西医也有西医的优势,两者相合,才能面面俱到.所以,临床上我倡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