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十大工程的理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从事了许多巨大工程。《史记》记载有下列十大工程:

1.移植诸侯宫殿,二十六年,秦国每灭掉一个诸侯,都按照该国宫室的样子,在咸阳北面的山坡上进行仿造,南边濒临渭水,从雍门往东直到泾、渭二水交会处,殿屋之间有天桥和环行长廊互相连接。 关于这些宫殿的使用问题,没有历史资料记载。但是秦始皇消灭六国之后,把六国的豪富都迁来咸阳,这些人来到咸阳都住哪儿?这里是否包括六国王族?如果有,这是否是收拢人心的一个仁政?对此我不便妄下结论,读者自己可以做出判断。

2.修极庙,二十七年,秦始皇去巡视陇西、北地,穿过鸡头山,路经回中。于是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宫。不久,又把信宫改名叫极庙,以象征处于天极的北极星。从极庙开通道路直达骊山,又修建了甘泉前殿。修造两旁筑墙的甬道,从咸阳一直连接到骊山。
3.修驰道,二十七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公路。连接诸侯六国公路,加以改扩建,建成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十条公路干线。
4.伐木,二十八年,派了三千服刑役的罪犯,把湘山上的树全部砍光,因为当地是红土,所以使山变成了赭红色。
5.攻打匈奴,三十二年,派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土地。
6.收复广东、广西,三十三年,征发那些曾经逃亡的犯人,典押给富人做奴隶的人,以及不法商贩,组成军队去夺取陆梁地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把受贬谪的人派去防守。
7.修长城,西北驱逐匈奴后,从榆中沿黄河往东一直连接到阴山,划分成四十四个县。沿河修筑城墙,设置要塞。又派蒙恬渡过黄河去夺取高阙、阳山、北假一带地方,筑起堡垒以驱逐戎狄。
8.修高速公路,三十五年,开始修筑高等级道路,经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阳,劈山填谷,笔直贯通。
9.修阿房宫,在渭水南上林苑内修建朝宫。先在阿房建前殿。
10.修骊山陵墓,征派宫中官员和军队、战俘共计七十万人,分别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从北山开采来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木料。关中总共建造宫殿三百座,关外建四百座。于是在东海边的朐山上竖立大石,作为秦朝国境的东门。
    有人做了一个统计,上述浩大的工程,必定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此必将引出大规模的徭役。按当时2000万的人口来计算,保守估计,服徭役的人数达200万。据此得出结论:徭役太重,民不聊生。 我们姑且不去管《史记》中记载的数据是否被夸大,也不去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2000万的人口是否准确,有没有虚报冒领,我们就按照这些数字来讨论问题。 按照上述统计的说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位11年间,共征发200万人从事战争、建筑、屯垦戍边。这其中有数字记载的150万,再给点合理想象100万,两者相加为250万。那么,这个人数会不会造成秦国的徭役重于统一前的六国? 答案是:不会。 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前,投入战争的人数更多!
(1)秦昭王8年间有500万人从军打仗。 仅秦昭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一年的8年间,秦国与韩、赵、魏的战争,双方投入的军队按照《史记》的记载,至少在350万以上。加上齐、楚、燕等国的常备军队,整个中国当有接近500万的人在服兵役。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打韩国,拔九城,斩首5万。 四十四年,攻打韩国获得胜利。 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打韩国,占领十座城池。 四十七年,长平之战,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斩首40余万。 四十八年王龁攻克赵国的皮牢城。司马梗占领太原。十月,五大夫陵攻打邯郸。 四十九年十月,将军张唐攻魏。 五十年,张唐攻郑,拔之。王龁攻邯郸,不拔。二月攻打韩赵魏联军,斩首六千,二万人溺水而死。 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人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 上述八年间,秦国一共有白起、五大夫贲、王龁、司马梗、五大夫陵、张唐、将军摎七位将军,各率军队,在不同的地方发动了17次大的战役,在这些战役中,仅有记载的斩首人数,就达62万人。如果从白起坑杀赵国40万却仍攻不下邯郸来判断,第一,白起能迫使赵国40万军队投降,其兵力当在40万以上;第二,仍不能攻克邯郸,说明赵国仍有足以抗衡白起40万军队的兵力。 最保守的估计,韩、赵、魏在这17次战役中,至少投入兵力120万以上,秦国也应当有百万之众。同时,韩、赵、魏三国在不临战的城市,至少也应该有100万军队,分布在各个城池,处于战争状态,随时准备迎击来犯的秦军。 而此时,楚国、燕国、齐国等不直接参战的国家,至少也应该有100万军队处于戒备状态。也就是说,八年间,中国至少有400万以上,接近500万的男丁在直接厮杀,或间接服兵役。 这是秦昭王时代,我们再看秦始皇时代。
(2)秦始皇二十三年当有500万以上服兵役。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率60万秦军攻打楚国,其后至少应该还有60万人服徭役担任后勤保障,楚国也应该有相应的军队与之对抗,故双方投入兵力和劳工当有250万人。 与此同时,秦国在占领的韩、赵、魏,以及燕国的部分地区,当有重兵驻守,以防叛乱,在齐国附近应有重兵防守,以防齐国偷袭。同时,燕、齐也会动员所有男丁,防止秦军来犯,这样算来,整个国家也应该有500万人以上的人或服兵役,或服徭役。 如果我们用500万的战争数字与秦始皇250万建筑徭役相比较,无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兵役、徭役是大大减轻了,伤亡更是大大减少。即使是数字相同,人们也毫无疑问地宁愿去打工,不会愿意去打仗。打仗没大规模逃亡,以致皆亡逃得一个不剩,怎么去打工挣钱反倒都逃亡了,岂有此理?
(3)解甲归田,休养生息,是文人不谙实际的妄断歪批。两千多年来,无数史家文人都批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让军队解甲归田,不予百姓休养生息,说这是秦始皇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可是,如果这些史家文人考察一下历朝历代,古今中外,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的事情,但凡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战争之后,一旦和平到来,当权者都不让军队立刻解甲归田,都会好大喜功地搞大工程。关于这方面的史实,《真秦始皇》中有详述,在此不赘。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需要。 一方面,遭受战争摧毁的国家需要建设以恢复战争创伤,另一方面,参加战争的人,战胜的英雄和战败的俘虏,都需要安置,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就业。文人墨客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句解甲归田,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田哪里来?秦始皇一朝没有打土豪分田地,就算打了分了,也得有个过程,也得有这么多的田,几百万的军队战俘怎么安置?这里的很多人根本没家没业,没房子住,没地方落脚,你让他哪里归田?更何况还有个愿不愿意,会不会的问题。 经历过征战的人,习惯了热血贲张生活,你让他突然回家,就算分了田,朝廷给盖好了房子,还发了媳妇,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可是叫他从此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地在土地里刨食,很多人难以接受。许多人班长排长,打仗时英雄,手下管着几个十几个兵,人生风光。突然解甲归田,很多人不会种地,甚至不会做饭洗衣生活自理,由人人敬仰英雄一变而成村里最差的农夫,最愚蠢的百姓,怎么能接受?他不闹事? 所以,历朝历代,古今中外,秦始皇所做的事情是聪明的办法,实际可行的策略,也是不二的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