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以前,外国人出门还得带瓶毒药,方便随时自杀,为什么

是所有外国人都这样吗?

不,只是有资格出门的外国人。

这就奇怪了,出个门还要什么资格,这就跟清朝一个非常奇葩的规定有关了。

事情其实是这样的。

清朝,即便是在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我们对外国、对西方还是一无所知,人家海上贸易方兴未艾 ,工业化运动如火如荼,可我们呢,还是抱着四书五经死读,憧憬着天朝上国的尊严。

所以当时我们跟西方基本上是没有交往的, 在朝廷眼里,西方世界,就是朝鲜、暹罗一样的蛮夷小国,对他们,听话就安抚,不听话就剿灭。

盲目自大就到了这个程度。

然而中国虽然闭关锁国,但西方可不会放过这个巨大的市场,于是自大航海时代,也就在明朝中期以后,就开始尝试着跟中国做生意。

就这样一来二去的带出许多港口,如漳州、泉州、福州、宁波、厦门、定海等地,如果我们能把这种世界交流坚持下去,那么中国很早就强大起来了。

然而遗憾的是。

到嘉靖年间以后,考虑到中国可以自给自足,根本不稀罕外国的那些洋玩意,长期通商,恐怕会使奸民横行,严重影响社会风气,于是下令关闭所有港口,只留下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制度”。

盲目自大形成的奇葩,满清入关后居然完整的继承了下来,还比明朝做的更加过分,不但一口通商 ,还对这个通商予以种种非常难以令人理解的规定。

怎么规定?

通商方式以及关税等方面的大事咱们就不说了,单说他们怎么约束来中国经商的外国商人。

经商时间规定在夏秋两季,除此之外,管你是不是万里而来,管你货物是不是会霉烂变质,一律给我哪来的到哪儿去;

商人在广州居留期间只能居住在官府经办的十三行,也就是十三家商行,而且出门不能坐轿,未经允许不能随便出游,实在想见识下大中华风光,那也好办,由十三行通事带领,在逢八(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的日子里,可以到某些地方游玩一次;

更为奇葩的是:外国人不许买中国书,也不许学习中文。

违反规定,处罚则会相当严格,就在这样的政策下,奇葩的事情就发生了。

众做周知,外国,特别是西方,到哪个地方一定会带许多传教士,宣传他们的思想,以吸引更多的教众,这在国外很正常的事情,在中国就成了犯禁。

于是,那时候的洋教士出门布道都会带两样东西,哪两样?

一双布鞋,一瓶毒药。

布鞋做伪装,一旦被朝廷发现自己在街上闲逛,那就说是买鞋的,毒药干嘛的,偶尔遇到精明的,没有办法,为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为了不忍受胥吏之苦,只能饮药自尽,起码先落个痛快。

仅此一斑可窥全豹,看到了吗,当时外国人想跟中国人发展贸易就这么难。

到了乾隆晚年,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怎么回事?

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控制整个印度次大陆,就现在我们周边的印度、巴基斯坦、不丹、孟加拉等国。

做生意已成他们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 ,这时候就急需扩大中国市场,已赚取更多地利润,可要跟中国做生意,这些贸易上的弊端必须尽快解决,否则一定会制约发展的。

抱着这个目的,英国打算跟中国好好商量,于是就在乾隆九十岁大寿的时候,派公使马嘎尔尼访问中国,借给乾隆祝寿的名义想跟中国建立邦交。

马嘎尔尼这趟来访,除带来许多英国大工业化的成果外,还提出四个他们认为非常公平的条件。

什么条件?

一英国愿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中国也可派全权大使常驻伦敦,英国皇室必将给予最优等的礼仪款待;

二希望中国增加通商口岸;

三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收税标准,而不是靠海关官员喜好忽高忽低;

四英国希望中国租给他一个小岛,就如澳门之于葡萄牙一样,可供英国商人居住和储藏货物。

看到了吗,就这四个条件也不过分,中国可以以这件事为契机,尽快融入世界格局,然而呢,即便英明的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也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对中国的重要性。

展现大工业化成果,英国用以炫耀实力的模型被乾隆斥之为奇技淫巧,而这四个条件,乾隆更是听都没听。

只诏令有司, 赶紧教会这个英国蛮夷跪拜大礼,打算在九十岁大寿的时候叫这个蛮夷三跪九叩,那必然是会比耍猴子还好看。

当时英国的国力怎么样,比大清国不算差吧,这就是这样一个西方强国,乾隆压根儿就没放眼里。

马嘎尔尼是一国公使,这样带有污蔑性的要求当然不答应,不过为了完成任务,还是退而求其次,要求:他可以行跪拜大礼,但中国公使到英国也必须向女王跪拜,或者现在,就派人给自己带来的女王画像跪拜。

作为个外交使臣,马嘎尔尼的这个要求是无可厚非的,当然,他也正是站在两国平等的立场上这么考虑,可就这么个普通不过的想法,带来的后果是:

乾隆勃然大怒,断然拒绝了英国的所有条件,英国第一次打算跟中国好好交往的愿望就这样破灭。

那么,英国放弃了吗,没有?

马嘎尔尼回去以后,英国恰巧跟法国的拿破仑有点不大对付,等这件事摆平以后,赶紧派第二个公使到中国来,这回可以跪拜 ,还是那四个条件,遇到的皇帝是乾隆的儿子嘉庆帝。

嘉庆帝比他老子还倔,即便你行跪拜大礼,这四个条件我也不答应,因为那是高宗纯皇帝拒绝了的。

记得孔子说过:不改乃父之志,是为孝。嘉庆帝就是这么孝顺。

两次公使出访失败之后,英国终于明白,这个清朝是不能讲道理的,不讲道理怎么办,中国市场又不能放弃。

那么,打吧?

于是,鸦片战争爆发,清朝的皇帝终于知道,英吉利小国原来还是非常厉害的。

这回不但是四个条件,十个、一百个条件都愉快的答应了。

有句话说:上天曾给你一个机会,但你并没有珍惜,如今已是后悔莫及,假如……

打住吧,老天爷一向是公平的,给你机会不要,那么,这机会以后也就没有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