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长平之战后拒绝出兵伐赵,理由伤透了秦昭襄王的心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十五岁从军,一生大小数百余战,从未打过败仗,硬是凭战功得到大良造、武安君的尊位。

他用兵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特别喜欢以运动的方式在野外消灭敌人,尤其是前261年的长平之战,更是以优秀的指挥艺术,创造了运动战、歼灭战的典范,致使千秋之下,还被无数兵家津津乐道并高山景仰。

白起

这一仗之后,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消灭了赵国三分之二以上的有生力量,造成的后果是:赵国上下一夕数惊,闻风丧胆,甚至白起的名字,在赵国都有小儿止哭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长平一战, 白起就把号称三晋最强的赵国,打废了,打残了,无力组织起像样的抵抗。

那么,这个时候灭亡赵国,必定如摧枯拉朽般容易,事实上,当时白起就是这么认为,因此一方面给秦昭襄王上书,极力主张乘此良机灭赵;另一方面自作主张,派王龁、司马梗两员大将,分别攻下皮牢(山西翼城)、太原两城,等于断去邯郸两翼,就等秦昭襄王一声令下,然后发兵直取邯郸。

此时在白起心里,赵国或者已成囊中之物,然而秦昭襄王呢,据说是听信了范雎的谗言,只是逼迫赵孝成王答应割让六座城池之后,便下令白起撤军。

那么,范雎都说了些什么呢?根据史料以及传说,总结起来无非两点,一则嫉贤妒能,怕白起以后取代了他的位子。另一方面呢,认为秦赵大战后国力虚弱,如果此时灭赵,必然会引起山东诸国的恐慌,从而再度掀起合纵的高潮,诸国联合起来一同伐秦,秦国必然是吃不消的。

范雎说的有没有道理?

嫉贤妒能纯属后人杜撰,这一点未必可信,至于国力虚弱,倒也符合秦国当时的国策,为什么这么说?

商鞅

秦自穆公之后虚弱了两百余年,基本上一直躲在西北看别人的热闹,直到商鞅变法后,才有了跟山东诸国平等交往的本钱,秦惠文王继位后,一面延续商鞅之法,继续发展国力,一面重用张仪,列国之间寻找平衡,小规模的寻找东出的机会,直到秦昭襄王,秦国国力成七国之首,东出已无可阻挡。虽然无可阻挡,但还不具备灭国的实力,所以,当时的国策是“蚕食天下”。

主张一点一点的吞噬,如滚雪球一般慢慢壮大,这一基本国策,秦始皇继位之后才彻底改变过来,将“蚕食天下”改为“鲸吞天下”。

也就是说,当秦昭襄王时,他基于国力,还是主张一种温吞水似的发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长平之战,秦昭襄王悉发河内卒支援,当时秦国的当兵年龄是17岁到60岁,但秦昭襄王悉发到多少岁呢?

十五岁以上,一场战役,单独对赵,秦就竭泽而渔到这般程度,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纳了白起的意见,对赵发起灭国之战。

削地,不过一种惩罚措施,列国还可以看看热闹,灭国,特别是七雄之间的灭国,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很容易过早暴露秦国的野心,从而引起其余诸国的恐慌,起了什么兔死狐悲的念头,因而给秦国带的后果必然是十分严重的。

因此,长平之战后,白起有白起的考虑,他只是单纯的军事观点,秦昭襄王呢,作为一代英主,他站得角度更高一些,考虑问题考虑的更全面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赵孝成王

白起就这样白白浪费一番心思,一番经营,怏怏不乐的撤军,秦昭襄王呢,蚕食的目的已经达到,他只充满期待的等待赵孝成王遵照约定,交割六城。

但谁能想到的是,当秦国撤军,局势缓和之后,赵孝成王变卦了,因为赵孝成王手下有个虞卿,虞卿不主张割让城池,理由是:

秦国经长平之战后,也是国力大伤,这时候我们割让城池,等于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力量,而且秦自来贪得无厌,他的目的在于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今年割让了城池,能保证他明年不会再来,到时候怎么办,还割让城池,如此一来,赵国国力日削,还怎么跟日渐强大的秦国抗衡呢。

赵孝成王一听还有这样的恶果,就连忙问他怎么办,虞卿说:

不如以贿赂秦国的城池、财帛游说楚、齐等国,阐明厉害,结成同盟,号召一同攻秦,届时诸国合纵,以诸国之强,还怕打不过已经国力大损的秦国吗,秦国一旦打败,失去的土地就一定会夺回来,蒙受的羞辱也一定会找回来,这才是君王应该采用的方法。

虞卿说的很有道理,楚齐等国一则也是对秦国的野心日夜揪心,二来呢, 但凡诸侯国国君,哪个不贪图点土地、珍宝。

赵国如此双管齐下,楚齐等国答应考虑考虑,赵国有了倚仗,更不把秦国放在眼里,割让城池便门儿都没有,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掉,秦昭襄王能忍受如此奇耻大辱吗?

出兵

不能,长平之战仅结束多半年之后的前260年,就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

如此大规模兵团作战,起初,秦昭襄王还是打算派白起带兵出征的。

但白起不乐意,理由是: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正是攻赵的好时机,那时候没有攻赵,如今已经过去将近一年,赵国已恢复了一些元气,再加上与山东诸国已经达成合纵联盟,这时候出兵攻赵没有胜算,不是最好的时候。

白起说的有道理吗,有,山东诸国联起手来,正是秦昭襄王不愿灭赵时的考虑,然而此时,他已被赵孝成王的欺骗气昏了头,那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再逼白起带兵出征,白起怎么办?

他也干脆,索性卧病不起,我有病了,你总不能让一个病人去打仗吧。

白起就这样彻底撂了挑子,如此一来二去,秦昭襄王也火了,离了你秦国还没人带兵了,说什么现在不是灭赵的最好时机,等我灭了赵国回来,看你怎么说。

一气之下也不再找白起,而是以王陵为主将,兵分三路,直扑赵国。

这一回,赵孝成王不像长平之战时那么幼稚了,面对汹汹而来的秦国,吸取以前的教训,不再盲目的出击,除沿途留少数部队袭扰之外,主力大部收缩至邯郸,起用老将廉颇为主将,开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邯郸之战。

将军

有廉颇指挥,再加上赵国上下同仇敌忾,秦国打得很吃力,整整两年都没把邯郸城拿下来。

六十万军马,两年人吃马喂,消耗以百万、千万计,那时候,秦国还没有郑国渠、都江堰,虽说家底富了一点,但也就是个普通财主的水平,普通财主却是这般消耗,秦昭襄王吃不住了,于是又想起白起,觉得没白起指挥,赵国还真打不下来。

转念及此,愉快的放下架子,亲自到白起府上去请。

战国虽然还没有儒家的君为臣纲,但基本的君臣尊卑还是有的,秦昭襄王,作为秦国君王,已经谦卑到这般地步,白起呢?

白起还是装病,秦昭襄王急了,说出了一辈子都没说过的软话:

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你虽然有病,但还是为我勉强走一趟吧,有功,当然最好,我一定厚加封赏,假如你还不听话,再不出征,我一定会恨你的。

秦昭襄王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等于秦昭襄王求着白起出兵了,但白起呢,很绝情啊,于是:

乃强起病体,下跪顿首,曰:“……臣宁伏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查之。”

白起宁愿获罪而死,也不愿当败军之将,毁了自己百战百胜的名声。

国家利益与个人名誉之前,白起是这么选择的。

这就是国之干臣,这就是秦昭襄王信任并倚重的大良造、武安君,刹那间,秦昭襄王伤透了心,对白起彻底失望,彻底失望怎么办?

好在王陵等也不是无能之辈,虽然邯郸之战打了败仗,但总算还带了一些部队回来,秦国依旧是西方强国,不过潜伏几年爪牙而已。

那么,让秦昭襄王伤透了心得白起呢?

前257年,邯郸之战结束不到一年,秦昭襄王便逼着白起在杜邮亭(陕西咸阳东)拔剑自刎,他死的冤吗,后人或许会有这种想法,但秦昭襄王不会,一定不会。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汉书》、《剑桥秦汉史》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