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主页丨李春暖:马铃薯的故事
那年深秋,母亲从田里回来,拎着一兜马铃薯,放在地上,轻轻抖落粘附的泥土,抚摸孩子头一样抚摸马铃薯,说了句:“秋天深了,都要收了。”
马铃薯块端上桌子时,冒着热气,香气四溢,大小均匀,与最后一拨摘下的豆角,黄绿相衬,惹人食欲。
母亲说:“吃吧,都是地里长的,到时候就得收,收好收坏,全看力气出了多少。”
全家人都拿起筷子,品尝初秋第一顿新鲜的马铃薯。父亲向来喜欢交流,他放下筷子慢慢地说:“你们说说看,为何一株马铃薯上,有的长得大,有的长得小?”
我们先是不说话,母亲刚要开口,被父亲制止。
哥哥说:“世界本来就这样,有大有小,这是世界的多样性!”
我说:“长得大的天天想着成长,长得小的心态就比较好!”
父亲点头,表示赞成。他说:“不仅同一株马铃薯长出的果子有差别,不同株马铃薯之间差别也大,都是春天种下去的,有的叶大根深,有的长势愁人。”
母亲顺势插了句嘴说:“人和人也差得老大了,有的干一天不嫌累,有的一天到晚打盹想睡!”
父亲说:“长得实诚点的马铃薯,一般都往深里扎根,露在表面上,就长不大,钻出土外,被风一吹就绿了,吃起来麻嘴,只能扔掉。”
父亲读了五年书,做了一名煤矿工人,他喜欢看书,也喜欢写日记,他的日记装满了抽屉,我们从不敢偷看,除非他乐意念给我们听。
这天晚饭后,父亲兴致勃勃地念了一篇日记,那是三十年前写的,也是秋天收获马铃薯的季节。
父亲第一次给我们布置了一篇作文。我写了吃马铃薯的收获与感悟,父亲在我作文后面,还作了点评:
“做一个踏踏实实的马铃薯,做一株清醒的马铃薯,一生都做马铃薯,朴实无华勤奋有力。”
这篇作文我现在还保存着,只是文字颜色淡去了许多。
初秋凉气发,秋夜渐渐长。每到秋天感慨良多,却从不曾辜负每一个秋天以及每一个季节。父亲的话,一直在耳畔,从未远去。
(已载8月25日《德州晚报》)
■作者:李春暖 ■编辑: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