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弹痕
王兆贵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上去的情形却不一定是真像,难免会有看走眼的时候。就是说,雪亮的眼睛有时也会欺骗我们。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英联军飞机损失惨重。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统计学家沃尔德教授(Abraham Wald)被国防部请来研究分析战斗机受损情况,以便对飞机进行改进。沃尔德教授对返航的飞机进行了详细观察和统计,并将弹着点分布情况绘成两张图表。对比发现,这些飞机的机翼遍布弹痕,而座舱和腹部很少受损。于是,负责这个项目将军认为,既然机翼容易遭到炮火攻击,就应该加强机翼的装甲。沃尔德教授不赞同这位将军的方案,分析认为,我们能看到的是返航的飞机和幸存的飞行员,而那些坠落的飞机和牺牲的飞行员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机翼中弹情况虽然严重,但它们都返航了。这就反过来说明,那些座舱和腹部受损的飞机都坠落了。因此,应加强的是座舱和机腹的防护装甲,而不是机翼。国防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同一种现象,同一组数据,为何会得出两种绝然不同的结论,逆推理反倒接近事实真相呢?首先,现象与数据是客观的,而对现象和数据所做的分析却是主观的。其次,我们所能看到的现象和统计到的数据是不完整的,并不等同于事实真相。概率成立与否,不仅取决于我们能看得到的现象和统计到的数据,还取决于那些看不见的现象和统计不到的数据。从某种意义上说,看不见的弹痕更要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虚实,仅靠耳听和眼见是不够的,还必须用心去思索。“眼见为实”固然不错,但那只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感知到现象并不代表事物的真相。对于亲眼所见的事物,仅仅看上去是不够的,还要看下去,进一步认清事物的真像。看到了却想不到,看了也白看,甚至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得出直接的也是的错误判断。正如《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所言,面对同样的现象和机会,不同的见地会得出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