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努力导向成功,80%的努力只是徒劳

​​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等人发现: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也表明,一个领域20%的核心内容,能够解决这个领域80%的问题,而其余80%的内容对解决问题几乎没有太大帮助。

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还是不得要领,怎么做都不能取得进步或成功。

这是因为可能他们花绝大多数时间去做的,他们盯着的只是那不太起作用的80%,而那核心的20%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它们在哪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在《原则》中说:“影响合理决策的两个最大的障碍是你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

“这两个障碍让你难以客观地看到你和你所处环境的真相,难以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人的帮助来做出最佳决策。”

“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你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要有效行事,你就绝不能允许‘想要自己正确’的需求压倒‘找出真相’的需求。”

“如果你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擅长的事情过于自豪,你学到的东西就会变少,决策质量就会变低,也将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除了自我意识障碍之外,每个人都有思维盲点,也就是你的思维方式有时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

“就像人类的辨音辨色能力有差异一样,我们认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也有差异。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

“例如,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大图景但看不到小细节,另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小细节但看不到大图景,一些人习惯线性思维,另一些人习惯发散思维,所以很自然,人们无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东西。“

上面《原则》中这些话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总是讨厌被否定,更愿意坚信自己是对的,但人们又往往因为自己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看不到更高更远的东西。

要改变现状就需要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去找到比自己思维层次更高的人学习。

比如同样是看一本书,有的人花了很长的时间非常细致的看完了每一页,但是如果问他那本书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事情,它的几个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最有效的核心论据是什么,读了这本书你最大的三个收获是什么,可能他几乎答不上来。

但如果他带着上面的几个问题去读,读完了再把答案整理成一篇文章写下来,那么他对这本书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然后他还可能带着作者的观点和方法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慢慢书里的知识就内化到他的行为中,对他的生活起了作用,那么这本书才不算白读。

所以其实就算读书这么小这么平常的一件事,我们都是需要去学习它的有效方法的,这些方法也早就有人写成书供我们学习。

比如秋叶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比如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了关于如何读书的书,很可能你在读其他书的时候只需要花以前20%的精力,却能多得到80%的收获。

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的,拿投资来说。

最近股票和基金非常红火,我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里也多了很多冲向基金市场的人。

我老爸来问我海螺水泥要不要卖,卖衣服的小妹也来问我基金最近涨得太厉害是不是要赶紧脱手。

那么我就来说说股票和基金:

其实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一直很明白我自身的局限性,所以我总是去寻求比我思维层次更高的人,去寻找可以学到更多东西的途径,我非常渴望学到新的东西,得到新的视角。

去年年初疫情宅家的时候我花了重金报了一个为期半年的某商学院投资理财课。

课上讲了投资的底层逻辑、讲了财务报表体系、讲了股票估值,学完后曾经被我视为洪水猛兽的股票,突然就不可怕了,反而还很亲切。

无知带来恐惧,所以当我了解了我懂了,我就不怕它了。我买的时候有了底气,我知道它现在为什么会涨为什么会跌,我也能分析出来它以后大概率是涨还是跌。

我认为这套理财课程里对我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前面篇幅最少的底层逻辑部分,它教会我只有控制了消费才有储蓄,有了储蓄才能投资,有了投资才能有睡后收入,实现财务自由才不会那么遥不可及。

这套课程让我告别了曾经月光的生活,很快积累起了原始资金,也给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说远了,我们说回来,为什么投身股市的人大多成了韭菜,因为他们都是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在买卖。

他们自己并没有成体系的逻辑,买卖股票的时候他们根据的都是“我听说”、“我感觉”,那么当然只能被割韭菜。

股市是懂的人收割不懂的人,而不是老江湖收割新手小白。

在上完半年的理财课程后,我还购买了很多经典的投资理财书籍,比如《穷查理宝典》、《滚雪球》、《穷爸爸富爸爸》等。

同时我还关注了一个很厉害的职业投资人,他的公众号是:财富自由的大富翁。

在看这些书和看大富翁公众号推文的同时,我也在慢慢架构自己的投资体系,我的理财技能也在持续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怎么找到那关键的百分之二十

就拿我买保险来举例,在上投资理财课程前我跟其他大多数的小白一样,商业保险只买了重疾险,因为保险人只推荐重疾险,他们说重疾险是最重要的,重疾险加医保就欧了。

至于为什么绝大多数保险人都只重点推荐重疾险,这个答案我想大家都能猜到。

上了那门投资理财课我才知道一个完整的家庭保障体系,除了医保外,其实是包括四个版块的: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寿险,只有这四个版块都搭建好,家庭防火墙才足够结实。

我报的理财课并没有推荐具体的保险品种,那怎么办呢?

我上知乎分别搜索了2020年这四个险种的产品推荐。

有非常多的职业保险人以及保险机构在知乎讲解这些保险知识,以及每个险种哪几款产品性价比最高,他们分别适合哪些人。

看了几天后,我把那些答案的关键点以及共性总结出来,再加上自己的分析整理就得到了最适合自己家庭的保险组合。

在看答案的过程中,你如果用心,可以很容易分辨出哪些回答者是更专业更良心的。

然后你可以关注他的公众号获取更多知识,或者你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跟他建立链接。

这样的方式方法,我自认为是很高效的。我用了一周时间就拥有了足以和专业保险人聊一箩筐的保险知识,也为我家庭以后的保险节约了一大笔钱。

找到财富自由的大富翁同样也是我在知乎上搜索股票知识时,看到他的宝藏答案而知道有这样一个人的。

同样在其他领域,你也可以在知乎上搜索到相关知识,大量搜索,找到厉害的人和经典的书,然后学习。

互联网时代,很多成功的商人都认可这样一个观点:“刚进入一个领域,最佳的方式不是马上去探索,而是复制最优秀的人的成熟模式。因为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几乎99.99%的难题都已经被其他人想到过解决办法了,你的任务未必是自己想一个,而是要找到这个方法或者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去请教。”

桥水创始人达利欧同样也说过:“在你不擅长的领域请教擅长的其他人,这是一个你无论如何都应该培养的出色技能,这将帮助你建立起安全护栏,避免自己做错事,所有成功的人都善于这么做。”

找到后我们学习什么呢

我们还是拿财富自由的大富翁举例,他每天都会在公众号写文章,他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要仔细去看去学习吗?其实不是的。

你只看自己感兴趣的,然后在感兴趣的文章里去学习他的逻辑推理过程,然后试着自己去推演,慢慢的把他的思考方式内化到你自己的思想里。

我还会看他的持仓,去分析他各种股票的占比,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布局,把这一整套理论慢慢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前阵子有人极力向我推荐了一个关于学习和思考的IP: 姜胡说。

然后我果断下载了自己一直避开的抖音,因为人的本性就是懒惰和享受,我不愿意和我的本性做斗争,那么看不见它我也就不需要斗争了。

当然姜胡说发的短视频看完了我就会立刻卸载掉抖音的,因为姜胡说还有很多高质量的内容发表在它的同名微信公众号上。

比起短视频我更喜欢看文字。

姜胡说里说到:“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不同已经不再是知识储备量的问题了,知识的传播快又多,而且我们唾手可得。人与人的差距现在已经转化到认知层面的不同,而不是知识本身。知识通过思考和行为的落地内化到心里才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也是姜胡说里强烈推荐的,提高思维能力、优化思维方式的宝藏书籍,在这里我也推荐给看我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

打个总结

  1. 20%的努力导向成功,80%的努力只是徒劳。

在自己不擅长又想快速做好的领域,不要一头就扎进去蛮干,不要试图自己去慢慢总结失败经验然后等待成功。

人生短短几十年,要想办法节约时间和精力去做更高效的事情,去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这相当于给自己续命,延长自己生命的刻度。

2.通过经典书籍和在知乎等知识性更强的综合性网站上找到那个领域的牛人,向他学习。

3.我们应该更倾向于去学习牛人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过程,思考方式和认知才是拉开人与人之间最大差距的东西,每天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思考。

4.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别人推荐什么就去看什么去买什么。选择自己需要的,自己觉得可信的,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选择信息的能力是我们必备的基础技能。

PS: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简达集,获得更精彩内容和及时更新。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