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杂记七:哈尔斯塔特小镇
哈尔斯塔特小镇
文/杨琼
雨后的哈尔斯塔特小镇,更加秀丽动人。这是奥地利的一座美丽的湖边小镇,坚定不移的阿尔卑斯山,象一位痴情万年的王子,身披云氅,心怀坦荡,认真的守护着自己的情人——温柔的哈尔斯塔特湖,彼此相融着一种坚韧和柔软,缠绵而悱恻,绝世而独立!无数只白天鹅成了传递信息的天使,尽情地畅游于波光粼粼的湖水中,传递着这对相依相恋的情人万般的柔情蜜意。多少人,用多少胸怀和灵感,才能书写出山对水的情意,水对山的柔情?自古以来,最让仁人志士们书写不尽的,永远是大自然这位圣灵所照射出来的值得人哲思的双面像:天与地、乐与声、伟大和渺小、宽阔与狭隘、灵与肉、悲与喜……
这里,始终洋溢着一种被上帝宠坏了的静谧和幸福!
来到哈尔斯塔特小镇的时候,感觉似曾相识,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小镇,它的一山一水象极了二十年前的我的家乡贵州思南小城的多处乡村景色,所以一到这里,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据说中国曾花9.4亿美元在中国广东省的惠州,翻版了一座一模一样的哈尔斯塔特,但愿被复制到中国的不仅仅是建筑样式,还有这恬静安逸的氛围和人们微笑的神情里藏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彼此的尊重!
小镇的民宅是不错的景观。一幢幢充满个性的木质小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湖畔,依山傍水的位置给每户居民以灵感,当地的居民为了表达自家的个性,他们就在自己居住的宅子的屋形、颜色以及窗台的绿植花卉上下功夫,每幢小屋看似相同,其实风格各异,人们的智慧让整个小镇弥漫着迷人的色彩和花香。由于临湖而居,所以这里每户人家还有自己的“私人船库”,专门停靠自家的交通工具——小木船。我们走在小镇的那条狭长的青石板街道上,一边欣赏湖光山色,一边感叹这里居民的聪慧。的确,这里的居民似乎个个都是艺术家,每家每户的木门半开着,仔细一看,里面展示着他们自制的麻线编的装饰品,众多风格独特的木雕艺术品……没有叫卖声,没有推销员,只有游客们欣赏的眼光。
我突然又回忆起我的家乡,如今,已经很难找到二十年前的那份宁静了,到处弥漫的是所谓的繁华,以及繁华后所捎带的浮躁……
哈尔施塔特小镇还有一处没有浮躁,只有敬畏的地方!那就是处于小镇中心的最显眼的圣米高教堂,这是一所著名的“骸骨教堂”。据当地人说,勤劳的哈尔施塔特人有一个奇怪的风俗,所有逝去的人在埋葬十年后骸骨都将被移出坟墓,放到教堂的骸骨馆里,为了区别,骸骨头上刻着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伟大的艺术家们还在每个头骨上彩绘出不同的图案,由此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文化价值,人的生命的意义也似乎被艺术化。怀着敬畏之情,我们决定瞻仰这一世界奇观。这是一处离教堂不远的洞穴,大概二十来平米,里面木质的架子上整齐地排列着一千多个色彩斑斓的头骨,最大的一个头骨,镶着一颗金牙,就在十字架的下方,守门人给我们一张中文版介绍图纸,从这上面我们了解到这里被艺术化了的骸骨头顶的光辉。头骨上彩绘的图案象征着不同的意义,玫瑰花象征爱情、橡树叶象征光荣、常春藤象征生命、月桂枝象征胜利……虽然这是在墓地,但是阳光和鲜花使得这里充满了温馨,看着头顶绘着玫瑰的头骨,突然想起《红楼梦》里,黛玉葬花词里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那种对生命与死亡意义的追寻,不管是眼前的玫瑰花环的头骨实体还是黛玉思维的遥远想象,我想,都应该是为了替美丽的个体生命开辟不同审美格局!东方与西方,对于死亡的态度,始终都保持着共有的尊重和敬畏,不管是在另一个世界里延续着后代的渴望,还是在同一世界里被人们敬仰追思,总之,万物皆有灵的话,他们最应该荫庇的,必定是尊重与敬畏他们的生命个体!况且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山水之地,这些被后人追思的骸骨定是长期地庇佑着他们的后代子孙以及来瞻仰他们的人们,福泽万物,才让这里如此地灵秀而祥和!
带着厚重的情怀,我们离开教堂,继续游历于湖畔,看白天鹅高傲地传递山与水的情书……
如果下次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在这里多住几天,尽情享受这充满情意的湖泊、青青的草地、茂密的树林、清新的空气和童话般的一幢幢小木屋……
杨琼,女,土家族,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多年,爱好文学创作,发表专业论文及各种文学作品八十余篇,出版个人诗文著作《琼音独听》。
创作理念:文学作品必须能给人以精神的洗涤,给人以灵魂的思考,我是一个精神世界里的行者,试图用心拾取人生旅途中那些触及人内心的碎片,以清新、恬淡、悠远、旷达的笔调行走于文学道路,不负我心地创作,不负我心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