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张仲景一张“充陽气”的方子!心脏有陽气,不乱跳,不发慌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张古方:炙甘草汤。
歌诀: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组成: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用量: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门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擘)10枚。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①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②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义: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配伍特点: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运用: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禁忌: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医案
一女子,姓陈,年55岁。
本来这个人的身体挺好的,没啥毛病。
有一次,她就因故外出,到了半夜才回来。回来以后,往床上一躺,坏了。就忽然感觉大汗不止,像下雨了一样,干脆止不住。同时,脸色苍白,手脚不温,心中乱跳、气短。
好不容易找来一个中医。医家,叫做蒋序学。
当时,患者精神萎靡,似乎快要不省人事。
医家诊察,发现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细问得知,患者小便清长。
在心中乱跳气短的同时,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弱,精神不振。很显然,这是心中阳气不足
阳气,能固摄津液。阳气不足,所以患者就哗哗流汗。汗流多了,就会伤及心阴。心阴不足,患者就失眠。
因此,综上所述,患者实际上处于心中阴阳两虚的局面。心阳不足,心阴也不足。两相比较,以心阳不足为主。
当然了,之所以造成这个状态,和患者深夜外出有关系。晚上的时候,心阳本来就弱。你再稍微累着点,就容易出现意外了。
这时候就得迅速补充患者的心阳,同时兼补心阴。医家就说了,这是心阳泄出去了,得赶紧给充上。于是,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炙甘草20克,桂枝10克,制附子10克(先煎),麦冬12克,阿胶10克,火麻仁12克,生地黄15克,党参10克,大枣5枚,生姜3片。
这里头,炙甘草、桂枝、附子、党参,用于补益心阳、振奋心气。
麦冬、阿胶、火麻仁、生地黄,用于滋补心中阴血。
生姜和大枣同时用,可以健脾胃,促进气血生化之源。
这样一来,患者心阳得到补充,心中阴血得到补益,她的状态自然可以回升了。
结果,这个方子,患者用了3剂以后,出汗的事儿就没了,手脚开始变得温热。
就这样,原方稍作加减,继续投用5剂,患者诸证悉平,神志清醒,精神较好。
此后,医家嘱咐,用归脾丸和补中益气丸来后续调养。
总而言之,这方子,可以改善患者心中阳气不足、心血亏虚的局面。这对于很多年老体弱的心律不齐患者来说,是非常适合的。
心律不齐、早搏这类问题,是十分常见病。尤其是早搏,可以说在任何人的一生当中,几乎都会出现。偶尔出现,无所谓。长期反复如此,就必须干预。炙甘草汤,也就是复脉汤,可以说是仲景古方中,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的常用方。只要辩证准确,效果往往值得期待。
当然,就具体用法和用量而言,是因人而异的。文中所述的用法,仅供参考,不能照搬。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