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芳丨一碗鸡蛋羹(散文)

记得小时候,母亲总爱在早上给父亲沏一碗鸡蛋羹,我们这里也叫鸡蛋茶,做法其实很简单,农家土灶大铁锅烧制的全家人的早餐——稀饭,做好了,母亲会拿来一枚自家母鸡下的土鸡蛋,在碗里打散加了麻油,盐,有时候也放入白糖,用滚开的稀饭一冲,就好了,闻着香喷喷的,看着金灿灿的,浓缩了母亲对父亲的偏爱。引得幼时的我们眼睛盯着父亲的饭碗不离开。因为父亲既要忙于在老家的中学里教书,又要忙着赶回来帮忙做地里的农活,两头跑,两边操劳,母亲给家里的顶梁柱加点营养,那也是理所当然的,每次,父亲也就心安理得地享用了。

后来,自己成了家,我们并不在老家住,那时也没有在城里买房子,而是住在我学校的宿舍里。不久,公公生病了,就过来和我们一起住,他唯一想吃的就是鸡蛋羹。因为要用两三个鸡蛋,这么用开水冲,怎么能熟呢,我总是自作主张把几个鸡蛋打散,再倒入锅里的开水中,再煮一下,做成了鸡蛋汤,鸡蛋花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可是连做几次,公公说不是我这样做的,他要自己做。他把几个鸡蛋打入一个稍大点的器皿里,加入作料,还是用开水冲的方法,如果不能熟,就继续再放在炉子上,或者放入锅里隔着水加热,直到炖熟或蒸熟,我想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啊?难道打到锅里的鸡蛋营养就会损失掉吗?心中也一直疑惑不解。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公公就重病去世了,所以心里面一直记得这件事,感觉很愧疚,觉得亏欠他老人家一碗令他满意的鸡蛋羹,还没来得及好好在公婆面前尽点孝心。事实上,我根本就没见过婆婆,她在我们结婚的两年前就去世了。也想象不出当年在他老家,按他老家的传统,婆婆当年是怎样给公公做这样一碗鸡蛋羹的。

后来在我母亲生病住院陪护时,我见到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奶奶,弓着腰,一直在开水茶房那里守着,等着,她在等着电热水器上面的水温度显示达到100℃,别人告诉她99℃就是开了,可以饮用了,可她不放心,还是在那里等着。一手端着一个搪瓷缸,把两个鸡蛋打在里面,用筷子打散了,加了芝麻油,盐之类的,闻着很香,她要给生病住院的老伴准备早饭——一碗简单又浓郁的鸡蛋羹。我终于知道公公为啥想吃这样冲出来的鸡蛋羹了,可能这样做出来的才是最正宗,口感又好,最利于吸收的鸡蛋羹吧!感觉自己一下子醒悟过来,豁然开朗了!

现在,早上不用豆浆机做豆浆的时候,或者早上时间很紧,赶时间去上班,我也会延续老一辈的做法,给我家朱老师做一碗这样的鸡蛋羹,会认真地把一两枚鸡蛋打入碗里,再加入麻油,盐和佐料,打散,再用滚开的热水一冲,或者用鸡汤之类的冲开花,让他喝下去暖暖胃再去上班。看他狼吞虎咽地吃下去,也不知道吃出啥味道没有呢?其实我对鸡蛋羹却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和理解。就是如此这番简单的一碗饭,延续了几代人对家人的关爱与呵护,值得我们晚辈学习啊!

记忆中,母亲也爱在父亲或某一个生了病的小孩碗里,面条下面藏着一个荷包蛋,父亲有时候舍不得吃,会夹给母亲,母亲再趁父亲不注意再夹回去,或者藏在某一个学习刻苦,需要补充营养的孩子碗里,就这样,一个荷包蛋可能会传过来,传过去,在一家几口人的碗中转一圈,最后又回到父亲的碗里。我把这个温馨的爱心故事讲给儿子听,他不解地说,大家的筷子夹来夹去的,多不卫生啊!不能每人碗里都加一个荷包蛋吗?但是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还要供几个孩子上学,母亲从来不会舍得给自己做一碗鸡蛋羹,或者加一个荷包蛋的。这就是爱,一份浓浓的对家人的爱!

现在母亲得了病,生活基本上不能自理,轮到父亲照顾她,父亲总是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留给母亲吃,每天给母亲喂饭,喂药之类的,细致入微地照顾母亲,才让儿女们能安心地忙于工作,爱继续在家里传递。可能一碗鸡蛋羹的确太微不足道,也算不得是美味佳肴,山珍海味,但是在寻常百姓人家,早餐桌上,那碗鸡蛋羹却饱含深情,满含爱意。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做的,应该做的,因为心中有爱,有份爱他的心意,才会额外照顾到他,温暖着他的肠胃,温暖到他的心,成为一种“家”的味道。

所以,延续老一辈的传统,我想还会继续为我所爱的家人捧上一碗鸡蛋羹,也希望它的味道和做法不会失传,而是传递到千家万户的饭桌上去,让爱在更多的家庭中传递……

作者简介:


谢晓芳,小学教师,工作之余喜爱读书,写作,有多篇散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感悟人生,书写琐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0)

相关推荐

  • 刘玉伟|| 世上只有妈妈好(散文)

    关注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用文字温暖人生! [作者简介]刘玉伟,笔名晓柳,老三届,老知青,老党员.以前在省.市和铁路的报刊电台上发表过新闻和文艺作品400多篇.近两年来在中诗报.<西铁老年诗词& ...

  • 散文||做老王头最幸运的骄傲粽子

    做老王头最幸运的骄傲粽子 南  歌||山东 "今年我跟着你张奶奶学着包粽子,丑是丑了点,不过味道还蛮好的,你爱吃肉,我就装了一箱给你寄过去,都煮熟了要快点吃,放不了两天的." &q ...

  • 【情感】一碗牛肉面

    我验过好几回兵,从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二十岁,都是在父亲的鼓动之下去的,父亲很热衷于我参军的事,这可能和他自己的从军经历有关,但我那时对当兵并没有太多的兴趣,总是应付性地去去,因此一直都没有如愿. 那是我 ...

  • 惹出回忆,引出创新,生活就像加了一块糖,蘸了一点蜜……

    [散文]  蒸鸡蛋的旧梦 儿时,土灶大锅上,蒸上一碗鸡蛋羹,竟然会是一家人的美食.只有生病的时候,母亲才会单独蒸一个只加猪油和盐的鸡蛋,上面再添上米饭,拌着吃,很香,让你"补"一下 ...

  • 散文《抄家之痛》

    那年遭遇抄家,我刚刚九岁.­ 记得那天夜里四处好黑.月亮不见升起,只有几颗星星眨巴着,困涩难熬的眼睛.因为我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所以很晚很晚才回家休息. 就在我刚刚入梦之时,一阵咚!咚!咚!的砸 ...

  • 【140】“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轻轻倾诉作品

    痴 情 轻轻倾诉(河南) 深夜,死一样的寂静,深秋的冷风从敞开的门洞涌入. 供桌上两盏微黄的灯芯在狂舞,婆婆灵柩的左前方坐着三个守灵人,一个是满脸沧桑的公公,挨着的是我婆家哥哥的儿子,靠着门的是我. ...

  • 散文||刻在一只碗里的念想

    刻在一只碗里的念想 袁福成||江苏 八年前,91岁高龄的母亲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很快陷入深度昏迷,紧急送医院抢救无效,从发病到去世还不到十二个小时.大家都说这是母亲修来的福气,弥留之际,不仅没有遭受更 ...

  • 谢晓芳丨母亲的河(散文)

    母亲姓陆,娘家在陆庄.地址位于濉溪县最南部的陈集乡四门村.村子里几十户人家都姓陆,向上数几辈,应该都是同族的本家.那里也是现在已经八十岁的母亲心里口里念念不忘的,一直都在寻找的家. 在母亲老家门口,一 ...

  • 谢晓芳丨逝去的记忆(散文)

    年前的一个周末,天降暴雪,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其实心里最担心的就是母亲.每每梦中见到,醒来又徒增一些担忧和挂念.母亲近80岁了.大半生的劳碌与坎坷,没有享过福.如今儿女大了,工作生活在异地,也不能陪 ...

  • 谢晓芳丨母亲的宝贝(散文)

    说起母亲的宝贝,也就是她的那几件首饰,一对金耳环,一对银手镯,一两枚金戒指,一串珍珠项链,还有一些真真假假的珠珠串串,戒指之类的.年轻时的母亲每天忙着地里的农活,家务,孩子,哪有心思想着打扮,装饰一下 ...

  • 谢晓芳丨文人相轻(散文)

    突然间想到这个词,因为有时候觉得,文字是最没有用处的东西,不能当钱花,不能当衣穿,也不能当车开,把自己运到某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一堆凌乱的字,因为有了爱它们的人,在它们背后胡乱的排列组合,也便有了随心 ...

  • 谢晓芳丨我的前半生(散文)

    突然想到这个题目,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如果能活到百岁老人的话,离年过半百也差不到十年了.所以还是值得提前回顾一下我的前半生.要知道人在情绪处于低谷,一落千丈的时候,的确容易往身后看,因为前面路太茫然遥 ...

  • 谢晓芳丨养猪小记(散文)

    最近猪肉的价格暴涨,令人对猪不得不刮目相看.日常饭桌上,猪肉也成了紧俏的稀罕物!以前十几元一斤的肉,突然涨到三十多元一斤,猪排甚至超过了羊排,的确让老百姓的心理上很难接受.所以只好少吃或者不吃,还不得 ...

  • 谢晓芳丨学费(散文)

    最近几天可把各位家长愁坏了,因为,转眼间自己眼里的小娃就要小学毕业了!这可家里不大不小的一件事.说是大事,和前两周的高考,中考比起来,这个考试算不上啥,顶多算个小学毕业阶段性的小句号. 所以,六月二十 ...

  • 谢晓芳丨生与死(散文)

    秋日清晨,迎着朝阳穿行在上班的路上,左右环视,路上都是忙碌的身影,匆匆忙忙上班的,上学的,赶路的,早点摊前也最是拥挤.可能活着的人,都不得不忙忙碌碌在路上! 再看看路旁,拐角处,有几堆凌乱的木头,去掉 ...

  • 谢晓芳丨捉蚂蚱(散文)

    又是一个秋夜凉凉,秋虫啾啾的季节,各种小昆虫在经过了夏季的草木丰腴肥美的滋养之后,也一个个膘肥体壮地挨到了秋季,做着最后的挣扎,发出最后的哀鸣!天凉好个秋啊!不由得回想起那年秋季捉蚂蚱的经历来! 那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