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逸淡,静净魂心——林广平山水图式

林广平

林广平,祖籍广东揭阳,长期专注于中国画传统技法及理论研究,对宋代山水画着力尤深。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2014年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许钦松工作室高研班,师从著名画家许钦松先生;2015年研修于北京现代工笔画院,师从蒋采苹、李魁正、王天胜、祁恩进、林容生、许俊、贾广健等名家,擅长国画山水及花鸟,作品多次参加并入选全国及省、市美术大展。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许钦松工作室画家;北京现代工笔画院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化学会美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创研部副主任;广州海日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广州紫林轩书画院院长。


林广平是来自岭南的一位中国画家,擅画山水、花鸟题材作品,尤其对宋代山水画研究颇深。他以三十多年的绘画修养,练成深厚笔墨功夫,点滴墨色将祖国的灵山秀水描绘得细腻逼真、典雅唯美,深受人们喜爱。

林广平饱读诗书,见多识广,身上却丝毫没有一般文人的清高孤傲之态,他身形清癯端正,气质亲和儒雅,为人文质彬彬,谦逊有礼,与之交谈如沐春风。

其风貌尔雅,举止爽朗,正是“有似明月之映幽夜,清风之过松林也。”

《春山晓岚》138x69cm

不懈的求艺之路

林广平幼时家庭并不富裕,家中无法承担他学习专业绘画的经济费用。但他内心对绘画的热情之火不减,利用一切可以绘画的工具和材料,经常拿着树枝在地上画各种各样的东西,纯真地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感受。

上小学时,林广平路过一条街道,看见一位退休的老干部,和蔼慈祥,攀谈之中,得知老人家喜欢书画,家中有许多相关的藏书,经过深入了解,林广平与老人家顿时有种相识恨晚之感,居然成了忘年之交。此后,每到放学之时,林广平便到老人家书斋坐留,有时在一旁观看他画画,有时静静翻阅喜欢的书籍,沉浸其中忘乎所以,直到饭点方才不舍地离去。当时他在众多藏书中寻得一套《中国绘画史图录》,书中对中国历朝历代画家的代表画作有着详细的罗列和分析,林广平爱不释手,里面的每幅画,对画家的介绍和评论文章他都要详读,从此套书中他对中国美术史有了启蒙性的认知。

《晨光动翠华》180x70cm

《湖山春晓》180x70cm

小学六年级,林广平有幸跟随当地一位有名的蔡姓画家学画,他不辞路途遥远,每周独自乘车一个半小时到美术学校,跟随蔡老师学习国画白描、工笔花鸟及素描等基础技法。第二年,蔡老师出国游历,林广平的初次拜师学画之程只能遗憾终止,虽然时间不长,但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他对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理念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并由此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至高中时,林广平有意报考美术学院,接受专业的美术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畏艰辛,每次奔波两个多小时到中山大学的一位美术老师家中学习素描、水彩、水粉等基础课程,经过老师的讲授示范并在自身不懈的努力下,对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有了突破性的提高。

《春融只待乾坤醉》70x180cm

《明月松间照》138x69cm

进入社会工作后,林广平依然没有放弃对绘画的追求,他勤于读书,苦练画艺,如愿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在美院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学习了各种不同的绘画门类:国画、油画、素描、水彩、版画、漆画等等,对不同绘画门类之间的关联及差异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广州美院比较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在学习期间,他画了大量的人像、人体和静物写生,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精确的造型能力。此外,又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上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由于对中国画怀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为的更好地提升自己,毕业后林广平又跟随知名画家曾嵘老师学习了两年山水画。

《松竹幽居》138x69cm

可以说在广美期间乃至之前所有的学习,更多的是林广平绘画技法层面的积淀,而在跟随曾嵘老师学画的这两年时间里,才是让他深入理解何为中国画之“精神”的蜕变历程。在两年的学习时间乃至以后的岁月里,他每年都会跟随曾嵘老师到全国各地写生创作,太行山、大峡谷、黄土高原、碛口古镇、堂安古寨......国内典型的写生景点几乎都跑了个遍,这些宝贵的写生经历不仅让林广平开阔了眼界,激发创作灵感,还锻炼了他对于景象的取舍驾驭能力,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感悟和交流,让手、脑、心融合为一。

《澄江春暖》60x220cm

静淡的山水图式

林广平崇尚宋代山水画,画面追求宁静和谐、淡泊幽远的气韵,予人一种空寂禅意和静气神思。他喜爱阅读古诗词,优美空灵的诗词常常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并通过绘画将诗词的意境表达出来,诗佛王维是他最喜爱的诗人。

《风正一帆悬》138x69cm

他的作品往往笔触细腻,结构精巧,画面宏大,但仔细欣赏,却是五步一景,十步一观,宏境中多有幽微妙意,让人流连忘返。山石、树木、流水、叠云、轩舍错落有致掩映其中,恍如逍遥仙境,人在林中居,鹤在山中鸣,室外无车马,室内弥书香,所绘所表,是朴素乐观的古人起居图像,也是现代人心之向往的清静自然家园。

《晓云出谷》 138x69cm

林广平的山水作品,几乎每幅画都流露着一个“淡”字,如《晨光动翠华》《澄江春暖》《春和景明》《湖山秋韵》,千山淡远,云烟淡渺,湖水淡澹,树木淡深......所有的“淡”意通过轻细的笔触、素雅的色调与和谐的物象融合表达,凝成一种“静”意。它既是笔之淡、色之淡,也是心之淡。中国画讲求“神与物游”、“思与境偕”,想要呈现出这种淡静神韵,内心必然不能“重”和“浮”,由此亦可见林广平沉着逸淡的心性品质。

《瑞雪迎春》138x69cm

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博大的能量,能感染人的情绪,净化人的心灵,予人向上的动力,而不仅仅是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思绪和人格理想。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林广平认为自己始终肩负着一种提升观众审美意识的责任和使命感,他在画山水、画花鸟,也是在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内涵,画愉悦和谐、平和淡泊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正如其作品所充盈的静淡气息,通过画面向观众传递一种抚慰心灵的能量,使人平静情绪,缓解焦虑,净化灵魂,安顿内心,忘却凡俗烦忧。

《秋声》145x200cm

其每幅画作,技法只是最肤浅的呈现,山水的意境表露他的修养和向往,创作的动机体现他的情怀和理想。而林广平的理想,就是让观众在画面中引起对美的共鸣,回归内心的平静。

“美的事物不分年龄、不分人群,以画面之美给大家带来感动和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家园》140x208cm

专访

广州艺博会:请问您是通过什么机缘接触到绘画的,您的创作都经历了哪些阶段性的变化?

林广平:我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但是喜欢画画,经常拿着树枝在地上涂画。当时市内有一所美术学校,里面有一位画牡丹很有名的蔡老师,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每周都跟随他学习画画,我住在郊区,要转三趟公交,单程一个半小时,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佩服当时的那种学习韧劲的。那时我在国画班,先从白描学起,打好基础,接着学习工笔花鸟,期间也有素描训练,加强造型能力。学了一年左右,蔡老师要出国,我就没有继续学习了。这段时间是我绘画的启蒙阶段,让我有机会接触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审美理念。在高中阶段,为了考美院,我有意在素描、水彩、水粉方面加强练习,就跟随一位老师学了二年素描和色彩。我觉得这些经历对物象的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的提升是很有价值和帮助的。教我的那个老师住在中大,去他那里要两个多小时,但对艺术的追求让我不畏辛苦。

后来出来工作后还是觉得不能放弃艺术,工作几年之后考上了广州美院本科班,得到了系统和专业的学习,美院毕业后,我跟随曾嵘老师学习山水画,因为我始终放不下对国画的兴趣。曾老师讲究用笔、用墨,画法很有气势,充满力量感,跟随他学习的二年时间里,不但技法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山水画意境、精神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的感悟。曾嵘老师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到全国各地写生,从2011年开始,我们去过太行山、黄土高原、壶口瀑布、山西永乐宫、湘西等地方,每年写生1至2次。丰富的写生经历对创作非常有帮助,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带来灵感;另一方面可以训练画家对景象的取舍提炼和经营布局,锤炼笔墨。好的写生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它可以锻炼画家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思维能力。

广州艺博会:您从自然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感受和启迪是什么?

林广平:首先必须要对大自然热爱,所有的动力都源于喜欢。直面大自然,可以带给我平时没有的感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很多美的东西我们是想象不到的,这是一种视觉和心灵上的触动。中国山水各有特征,黄山变幻莫测、太行山大气巍峨、桂林秀丽清新......不同的山有不同的气象,一张大画必须要带给观者多元化的视觉享受,对于雄伟的山,其实局部也可以处理成灵动秀气、飘渺空灵的效果,各种不同的效果穿插其中,就会带给人们更丰富、更立体、更有趣味的视觉体验。

广州艺博会:您是如何形成如今这种宋元山水的绘画风格的呢?

林广平: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经过一个地方,住着一位退休的老干部,他很喜欢书画,家里有很多藏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每天放学的时候,我都会跑去他的书斋看他画画,又或者看书,直到吃饭的时间才离开。当时有一套《中国绘画史图录》,我对这套书很感兴趣,它很详细、很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朝历代有记载的所有画家的代表作品和画家的生平事迹,每次去那里就要找这套书来看。书中的每张画,每个画家的介绍和评论我都爱看,受这套书的影响,我对中国美术史有了初步的印象和概念,那时候就对宋代的绘画作品印象特别深刻、觉得很唯美、富有诗意。

宋代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宋代山水和文学联系紧密,即使是小品也很诗情画意,很多画家也是文人。我对文学诗词很感兴趣,经常阅读诗词。诗词对我的国画创作也很有帮助,我希望能够将唐诗宋词的意境在画中表达出来,带给人们一种诗情隽永的感觉。我喜欢王维的诗,他被称为诗佛,在他写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禅意和空灵。

广州艺博会:每个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会遇到瓶颈期,您有遇到过吗?您怎么看待这些瓶颈?

林广平:其实,每个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瓶颈期是很自然的事,曾经我也很迷惘,这样画下去会有前途吗?作为一个画家除了要研究、深入学习传统,还必须要跳出来,要有自己的绘画语言。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呢?在对传统艺术的研究中,我觉得传统的东西其实很包容,虽然历朝历代有那么多经典的技法和图式,但其实它们的根基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要我坚持传统的审美观和哲学价值观,我们的绘画形式纵可以有千变万化,但是根基始终要坚持,无论画风怎么变,都要让人在画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深邃。

广州艺博会:您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有没有一个共同的主旨思想?

林广平:针对每个作品主题,构思想法肯定不同,但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我的作品之中,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和人文精神,必须在我的作品里反映出来。山水画是从中国哲学里延伸出来的,表面上看是画山水树木,但其实,它表现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的风景画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山水画的表达里,我极力画出一种“静气”,让人看了这个画心就能安静下来。第二就是“净气”,能净化人的内心,涤除各种杂念。好的艺术作品能安顿人的灵魂,这是我的目标和追求,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给观者带来心灵的抚慰,缓解焦虑。现代人物质生活很丰富,对应的精神生活必须提升上来,有的人赚了很多钱,但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精神空虚,所以我觉得艺术要有这个价值和作用,即带给人心灵的平静和充实,精神情感上的抚慰和哲学的感悟。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价值所在。

广州艺博会:您觉得目前年轻观众对传统中国画的接受程度和欣赏水平处于一个怎么样的阶段和情况?

林广平:年轻人对中国画有自己的认识,只是可能你没有好的并且适合他们的东西让他们产生共鸣,所以他没有感觉。美的东西不分年龄,不能认为年轻人不懂传统,你看现在很多年轻人穿汉服,听古风音乐,这都是回归传统的表现,我们要以画面的美感去打动人,但是不需要讨好任何人。

广州艺博会:您的花鸟作品和山水作品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林广平:我的花鸟作品可看作是山水画的延伸,景象比较大,有深远之感。我的花鸟创作理念和山水是一样的,把花鸟看作是天地万物的生灵,让它们活跃在自然山水里,带有强烈的山水画味道,“尽精微,致广大”,把微观和宏观结合,让花鸟画也拥有广袤的空间,深邃的视觉感受。

广州艺博会:平时您会参与一些活动来进行艺术的传播吗?

林广平: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肩负起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我会经常组织一些讲座、作品欣赏会,和普通市民做互动。目前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很重视,许多美术展览都是免费开放,建议大家有机会可以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欣赏,好的东西看多了,审美能力自然也会慢慢地得到提升。

广州艺博会:您觉得艺术家应该更注重个人表达,还是要符合大众的口味和倾向?

林广平:现在的人审美水平比之前要高很多,他们有自己的品味和个性,作为艺术家,应该引导大家欣赏高雅、高格调的艺术品,而不是随波逐流,迎合一些低级趣味。如果面向市场的话,可以兼顾客户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想法和创作理念,力图创作出画面高雅、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

广州艺博会:您认为一个画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林广平:一是要有韧劲,建立了目标就必须长时间甚至一辈子坚持;二是要提升综合素养,只有成熟的技法是远远不够的,绘画到最后画家一定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广州艺博会:平时除了画画之外,您还有什么兴趣爱好?

林广平:兴趣很多,看书、听音乐、摄影、写作。现在很多作品的拍摄,画册的设计都是自己操刀,偶尔也帮帮朋友写写画评及前言。我对西方的交响乐比较感兴趣,虽然绘画看起来是静态的,但必须有蕴含一种力量在里面,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带给人一种力量感,一种沉雄博大的气象,而这些,我觉得可以通过聆听交响乐来寻找这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