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开始就尽可能不要暂停,如果做不到就别着急开始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530篇原创内容,2020年第39篇。

好久没有连续两天更新了。但想到的主题就应该迅速完成。

本篇的主题是关于开始、暂停、惯性和惰性。

想到要写这一篇的灵感,来自于我今天早上跑步后发的朋友圈。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跑步已经有好几年了。最疯狂的时间是2014年,全年跑步里程3000公里,月均跑量280公里。

后来因为工作太忙太忙,基本中断过两年。2018年离职之后,得以有更多时间跑步了。

但我也不可能回到2014年的节奏,因为对我现在来说,花那么多时间跑步是不现实的。而且过大的跑量,会导致需要更多休息时间。剧烈运动后大脑还会缺氧。这都会对我的看书思考带来影响。健身就好,速度的追求已经不再有了。

比如上个月,跑量达到150公里,就已经满意了。

但上周,由于下雨、身体略有不适的原因,整整一个星期没有跑步。

今早再次重启,跑起来的感觉并不是非常好。奔跑的畅快感已经有点陌生和找不到了。

这样的经历,使我再一次感觉到:

做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如果开始就尽可能不要暂停,如果做不到就别着急开始。

这是一种长期思维下的应用。过去公众号写过短期与长期快与慢和长与短,都是讨论长期思维和短期思维的内容。

越来越感觉到,建立长期思维有多难。

短期思维是太多人挥之不去的底层逻辑,本质上是过分相信自己,凭借一次大胆的决策,就能获取高额的回报。其实就是一种赌博心理。短期思维就是觉得自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敢冒别人不敢冒的风险。

护城河理论能很好破解短期思维的缺陷,短期思维的人永远是大多数。在那么多人都是短期思维的情况下,拿什么来规避可能存在的竞争呢?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你看好想去赌的事情,很多很多人都看好都敢于去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依靠长期思维来获得成功和胜利。长期思维的本质是承认自己能力的有限,用更长的时间一点点积累,用时间来构筑竞争的护城河。

对于值得长期去做的事,一旦开始就不要轻易暂停。

因为,刚开始做一件事是最难的阶段,用一个比喻就是推车上坡。

首先必须积累足够多的能量,才能推动车从静止到运动,开始往前走。

其次在车开始往前走之后,每一步都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推动。

甚至仅仅想要保持车不往后退,都需要用力。

物体的运动是有惯性的,惯性可以使我们在自身状态不够好的时候,物体还可以维持运动状态。

比如,当推车过了最开始的上坡阶段,到了平路的时候,即便我们有些时刻没有在用力,车也能继续往前走。比如,我在连续跑步的时候,五天当中也许有两天不是十分想去跑,但是跑步的习惯力量会驱使我在清晨起床、穿好跑鞋、走出家门。

如果一旦暂停,就等于需要一次重新的启动。而重新启动本身,不仅没有惯性可以利用,还需要克服惰性。

惰性是人永远都会存在的一种状态。

其实惰性本身也是一种惯性:懒久了,不懒也懒了。

所以,我跑步的暂停竟然达到了一周时间,其实周六、周日都具备跑步的条件,但惰性的发挥作用,使我并没有在上周六、周日就早早起床走出家门,而是延迟到了今天早上。

想清楚这样的道理,就会发现:如果还没准备好,最好别着急开始。

只要是长期的事情,就不在乎一天两天,除非你已经准备好了开始。否则,开始之后经常暂停,会很有可能最终使你难以再次启动甚至放弃。

还是想说过去已经说过的话,因为发现很多人仍然没有真正理解:

找一件可以长期坚持下去的事,用时间来一点点累积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准备再开始,一旦开始就不要轻易暂停。惯性是你的力量,惰性是你的敌人。

这件事的反面是,还是在用短期思维,盲目相信自己的能力,做只能短期受益的事。很快结束了这件事,再重新选一件短期的事。永远这样的下去,没有任何护城河,没有任何可以累积的优势,到最后会发现一无所获。

我知道很多朋友现在仍然是短期思维,这也很正常,因为能够真正建立长期思维的人永远都是少数。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读过的黑石集团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的著作《黑石的选择——彼得森的人生七堂课》。下次也许应该分享一下这本书。

书的扉页写下的是这句话:

回望过去,

我遇到的机会最后都成了二选一的题目——

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

而我的选择都是——

长远利益。

这也许就是人和人之间底层逻辑的差异吧。

能够做到每次都选择长远利益,一定会与众不同。

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最坚定的行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