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昨天偶然在网上搜索公众号名称,发现有五六个网站都转载过公众号内容,其中有两个还转载了很多篇。虽然没有人联系过我征求我的同意、更不可能有稿费,但至少署名了公众号。这对我来说就很满足了。
当我们真正去做一件事,时间久了,总会有收获。而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自己的收获已经足够多了。
本周都在密集的写认知心理学课件,读新书暂停。写课件的过程,是对知识的梳理和再度理解。学习上不能一味贪多求新。过去公众号里分享过我一个观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少的理论更坚决的执行就已经可以幸福一生了。
认知心理学这一领域,能读好一本《思考快与慢》足矣。这本书我在提前了解过很多内容的情况下,仍然花了四十小时才读完。而且觉得有些内容也没有完全理解。这一次课件写作,每一章都又重新看了两三遍,有了不少新的收获。对于很多朋友来说,花四十小时看一本书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模型,个个都非常烧脑。而且我还得根据分享的场景,重新理出顺序和框架。这样重新梳理的过程,比刚开始学习还更耗费心力。这一周的大脑疲惫程度让我相信,我的脑细胞在本周又有了新的变化。
如果自己没有深刻理解的概念,根本做不到灵活的讲解,更谈不上深入浅出。对每一个概念如何讲解的思考过程,都可以重重加深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课件的内容现在就在公众号分享时机还不成熟。在满脑子认知心理学的情况下,还要另外思考写作的主题。有点损伤自己的专注力。还是要靠日常积累。
今天的主题是: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在学习上,读书和思考应该被看作输入;而写作和分享,应该被看作输出。
对于输入来说,输出既是倒逼,也是检验,更是反馈。
没有源源不断的输入,输出是毫无质量和内容可言。我自己写作公众号的时间浓缩比,至少是5:1。也就是平均每天看五个小时以上,写出一篇内容。而制作课件和分享的时间浓缩比,至少是20:1。也就是分享一小时的内容,背后至少有20小时的学习作为支撑。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525.6万:1,那只是神话。
没有输出做检验,输入的质量无法判别。感觉自己学习收获很大,和把学到的内容分享给别人,让别人感觉收获也大,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个好的学者,未必是一个好的老师;而成为一个好老师,未必需要多高深的知识。
在输出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别人的反馈。这样的反馈既包括盲点也包括兴奋点。用这样的反馈来调整输入领域、深浅、节奏,才能更好的形成体系。
单就输出本身来说,也很有意义和价值。
写作是最低成本的自我提高。不记得是谁说过,写作实际上是降维的过程:把立体的思维,转变为线性的文字。
作为过去专门从事过七年写作工作的人,我深知写作对人综合能力提升的效果。写只是最终的动作,在此之前要有清醒的认识、独立的思考、结构的构思,最后才是下笔。
而留下一些文字,用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是极其有意义的。说到这,我贴一段2011年我自己写过的内容,现在看来简直不敢想象出自我手:
相对
忍耐与爆发相对,在沉默中迎来,无声的怒吼,绕遍山谷:直罔曲全。
卑微与自信相对,于低洼处汇江河之大势,奔流入海:融百川于不弃。
我与你相对,似隔春秋,千山之盟,万水之约。
挥洒处,写九霄之难弃,谁见山之无棱,天地欲合?
美酒与诗篇相对,斗酒纵情,何堪情甚?
处无言之道,行不言之教,曰圣贤天下。
苍生与浮华相对,饥寒难耐,是为朱门酒肉。
寒夜细雨,泪湿沾巾,哀嚎遍野非吾等之宿醉。
现在的我无论如何都写不出这种感觉的内容。流逝的是岁月、是青春,也是状态的改变、时过境迁。没有一段这样的文字作为记录,时间久了我们根本就会忘记当初的自己。
今天的最后,希望朋友们都能尝试用文字留下岁月、思想、情绪的纪念。
文字才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记录。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入公众号读者群。
最后是每天都有的一段话:
如果关注了这个公众号,那就请定期来看看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觉得写得挺不容易,那就请点赞。
如果觉得公众号内容有共鸣或者有错误,那就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