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李伟:视觉思维的重要性
11月20日下午,北京电影学院人文学部“与青年学子谈电影”系列讲座第二讲于我校中等放映厅顺利举办。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系主任李伟教授带来了《视觉思维的重要性——从文学语言到影像语言》主题讲座,引导同学们用视听思维拥抱电影创作。今天,我们将李伟老师的讲座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视觉思维的重要性
李伟
(摄影系系主任,教授)
大家好。我们今天的话题是视觉思维的重要性,聊聊摆脱束缚,用视觉思维拥抱你的电影创作。
1.接受真诚的视觉感受
我们的讨论从三万两千年前的肖维岩画开始。经过科学考证,这些图案由原始人于三万两千年前在石壁上绘制而成,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已知艺术。可见,在几万年前,我们祖先的造型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他们和现在的我们一样,内心怀有表达的热情和冲动,希望把某种情感或思绪记录下来,呈现给他人,这种方式在当时是绘画,在如今可能就是发条朋友圈。
这是一万七千年前西班牙的阿塔米拉的岩画,我们能看到上面有人和动物的元素,牛、狗等等。当我们看到这幅画,意识已经同一万七千年前画画的人进行对接,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是三棵树而非三个人,但就最直接的体验而言,我坚信这三个形象就是人的形象,而且是三个年轻的女人。这不是一个智力竞赛,更不是一个抬杠竞赛,我们应该以最真诚的视觉感受去触摸这个影像,得到最本能的最真挚的体验,这个体验告诉我,这是三个女人。
我记得有一个笑话,老师提问,树上有10只鸟,拿枪打了1只还剩几只,结果小朋友一直在问老师,这个鸟是听得见的吗?鸟精神没有问题吧?把一切可能性的问完了以后,最后才敢告诉老师说,树上还剩9只鸟。
我们的教育在过去太多年里过度地玩弄理性思维,使得我们不敢相信人的最真挚的、最本能的感受。当你本能泛起的时候,当你一眼看到它,知道它是三个女人的时候,你会不停问自己,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穿裙子的男人?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腰细细的、身体姿态柔软的男人?当然有,今天的时代这样的越来越多了,但我还是相信这是三个女人,这是视觉语言很有意思的地方。
2.人类语言文字的演变
我们刚才看到了岩画,具象的画面能够让我们不必思考,本能地认识到事物。但具体操作是有能力要求的,你必须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或使用一定的技巧,并使用一定的时间,才能很好地达到表达的目的。毕竟画一个人和写一个“人”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为了记录的效率提高,为了在更短时间内能更快地掌握一种书写和表达的方法,人类不得不对具象的绘画进行一种简化,于是图形被逐渐简化成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人类语言从很具象的视觉语言到抽象的文字符号之间的过渡阶段。比如说埃及象形文字,在抽象的语言中保留了一些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影像特征,除了图中的牛、鸟、人等形象,我们没有学习过,却能通过一些特征辨认出意义。
而后,由于交流的需要,为便于广泛使用,文字开始简化,人类的视觉语言开始向抽象的文字语言变化。中国人今天所掌握的文字,是历经几千年,不断被抽象后的结果。甲骨文、金文的鱼与真实的鱼仍有一定的相似度,而小篆到隶书就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其中还少了一环,就是繁体汉字到简体汉字。
当年我们中国提倡用简体汉字的目的,就是为了迅速消除文盲,让全民的识字率能够提升上来。大家如果理解了繁简的差别,就理解为什么文字一定要从一个复杂的图像逐渐的变化成为一个抽象的符号,因为不管是记录、识别、学习都会成为非常容易的事情。
3.关于语言
接下来我们谈谈,为什么我今天要讲视觉的思维和视觉的语言,它和我们文学的语言有什么关系?
大家刚到电影学院,可能会产生一个概念:我学的“视听语言”很厉害。但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也在用视听语言交流。光看我嘴动,听不到我的声音,我们就没有办法交流。我在用我的语言——口述和倾听,通过声音跟各位建立起来的一种交流的关系,同时,PPT上我用文字通过书写和阅读建立起来视觉的联系。视听语言并不是电影和我们生活中语言的差异。电影语言是视听语言,我们生活中的语言也是视听语言。
所以我觉得中国传统用语文来描述我们的语言非常准确,“语”建立在听觉,“文”建立在视觉。我们刚才谈了半天,文字从图像到文字的变化和抽象的过程,谈的是视觉的部分和文字的联系。既然视听语言这个概念对于电影来说并不特殊,当我利用电影视觉的语言来表达,来跟观众交流的时候,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去理解的,应该去关注的?
语言是连接沟通的纽带
让我们回到本质的概念。当我们谈语言的时候,语言是什么?在语言学里面,语言的功能有两个,第一个是社会个体之间的纽带和交流方式。人类如果没有语言就无法形成群体、社会,语言是我们相互连接的重要的纽带,是我们的意识层面能够连接的纽带。我今天能够有足够的自信,给那么多优秀的同学们讲课,是因为我知道通过语言能够把我的思绪传达出来,到各位的意识当中,从而产生认同或者不认同。这是语言的重要功能,形成纽带。
当社会学或者人类学,对人进行分类的时候,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使用同样语言的人成为一类。前段时间,赵婷5万美元拍的《骑士》在戛纳拿奖了,网上就有很多人为这事吵起来了,中国人、华人、美籍华人、华侨、一堆概念满天飞。我觉得其实特别没必要。
我们知道华人这个概念可以是广义的概念,也可以是狭义的概念。最广义的概念就是所有拥有中华血统的,无论你的国籍是什么,都可以称为华人。比如新加坡有四大种族,其中有一个种族就叫华人,他们没有叫中华族,也不叫汉族,他们叫华人。再说唐人街,也只是一个概念,大家自称还是叫华人。
在汉语当中,这个词有很多不同的提法,比如说中国人、华人、国人,但是在英文里面它其实用的就是Chinese,是同一个词,只不过大家在不同概念上理解不一样而已。但是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所说语言的纽带。很多国外的华人到今天,还希望他们的孩子不要断掉自己的语言,很多在国外长大的孩子,他们不再会说母语,于是从文化认同上,因为语言的变迁,他的精神上、世界观上也就会彻底的变迁,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情况。
所以我们说语言是纽带,当没有语言,这个纽带就断掉了。今天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那么通常来说每一种民族都会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可能有语言没有文字,但是他们口头上建立在听觉的那部分联系依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我们谈到的纽带和交流方式,它是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电影语言在这个层面上非常的伟大。大家知道巴别塔的故事,人类语言完全相通,变成了一个很团结的整体,妄图挑战上帝,开始建巴别塔,越建越高,最后上帝把巴别塔毁掉了,让人开始说不同的语言,把人类变成了不同的小的群落,使得人类不再有过去那样强大的力量。
人类到今天为止一直想挑战语言的藩篱。一位犹太人发明了一种语言叫世界语,希望人类能突破语言限制,团结起来。可是他的目的没有达到,世界语今天被使用的范围仍比较小。英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今天的世界语言,但比英文还要伟大的是电影,电影真正成为了世界上最广泛的、最普及的语言,因为电影的语言不需要学习,就像我们刚才看几万年前的原始人的壁画一样,你即看即懂。电影这种语言是不需要学习的,只有电影当中的对白所用的特殊的文学语言需要提前去学习,但是电影本身的这种语言,人人皆懂,即看即知,它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它有广泛的传播方式,太厉害了,这是过去任何一种语言都达不到的。
语言是思维的平台
语言也是思维的平台。
我从小生长在昆明,93年来北京到电影学院上学之前,说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昆明话。昆明话用的字跟汉语是一样的,但作为一种方言,有着特殊的发音。所有的昆明话的发音里面缺一个音,缺“ài”那个音,昆明话所有的“ài”的音是用另外一个普通话里没有的音,用“e”来发的。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昆明人中学时写情书,扔小纸条的时候,从来不会写“我爱你”,只会写“我喜欢你”。因为这个意思当用某种其他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会失去它的情感色彩。
普通话里,你对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爱”字是充满了情感的,它可以是磅礴激昂,也可以是拿气声吹出来的,很有感觉。但是用昆明话说“我爱你”的时候,就容易特别欠抽。所以昆明人,据我了解,在表达的时候永远回避“爱”这个概念,而用“喜欢”,都是“我喜欢你”。你突然发现喜欢这个词可以表达爱的感觉,但是实际上它缺失了。
我上次上课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一个广东同学特别有感触,说老师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广东人不说“爱”而说“钟意”,这是一个道理,因为在广东话里面这个词说起来听着也挺二的。所以语言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微妙的地方,当我们没法去那么说的时候,我们就没法去那么想,脑子里面就没有那个概念。我自己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当我到了北京以后,广泛的更多的使用普通话以后,我才逐渐有了信心去跟别人说爱,而不是再说喜欢了,语言会影响你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我去新加坡当老师的时候,讲课的时候我讲摄影,我一开始是要用中文把我所讲的课给翻译成英文,再用英文讲,大概半年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在用英文思考了。我给大家举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摄影机左右或上下动,在中文中就是一个字“摇”,可是在英文里面分为两个词,pan和tilt。从思考上就不一样。所以我以前讲课的时候,总要想应该用哪一个词,但最后我上课的时候,会在脑子里直接出现应该使用哪个词,我已经可以用英文思考。
语言是思维的平台,也会限制你的思维,语言有多大的空间,你的思维就能走多远。当语言没有这个概念的时候,你的思维就陷到了困境当中。我想问大家,你反思过你的思维方式吗?你的意识是在什么样的一个语言平台上?在你的语言平台上面,你的意识怎么运转呢?我们人类基于我们所习惯的语言,建立了我们的意识和思维。
每年摄影系艺考的考生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类考生被过去的教育彻底改变了思维模式,类似被强行打上了“思想钢印”,已经无法摆脱这样一种思维的体系和平台。另一类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保留下了本能的视觉思维。也因此,学生创作短片时容易事倍功半。我今天想要分享的重要观点是,希望大家能够重新回到本真的视觉表达能力上来。
画面中的信息传达
当我们要把一个故事讲明白的时候,也就是语言学里所谓要传递信息。什么叫信息?就是简单的5个W加1个H:何时(when)、何地(where)、谁(who)、什么(what)、为什么(why)、如何(how)。但是这么简单的任务,对于好多拍电影的人来说都很困难。信息如何在画面中传达?
我们要理解,用电影的语言讲故事,跟文学的语言不大一样。除了时间,怎么判断身处哪个时代?要靠服装、道具、场景、环境,所以电影的故事不是像我们文学那样描述来呈现的,这是电影语言当中能够给人时代感的唯一的东西。美术系的同学,场景设计,人物造型设计,服装设计,包括手持道具,所有的这些细节都是透露时代感的重要信息。如果你忽略这些信息,你强行自以为是的把这些信息不加控制,你的故事一定跑偏。
至于时间,一天当中的时间,光线,如果你不去直接拍手表,拍墙上的挂钟,那光线是唯一的能够告诉别人时间的一个信息。场景,在于相对广阔的景别对场景的呈现,相对紧凑的景别用于交代人物。你得看清楚这个人长什么样,是男是女,要足够传达这个人的人格特征。做什么,要靠动作,形体来表达。最后,想什么,同样的台词,如果形体和语气发生了变化,含义叙事就完全改变了。光读剧本,能看懂故事吗?光看对白不能看懂故事,而是要靠视觉语言。
4.视觉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
具象与抽象
接下来我要来讲一讲视觉语言和文学语言本质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首先从画框说起,用影像来表达故事离不开画框。我们老说35毫米电影,35毫米就是一个胶片的宽度。35毫米能够形成两种画面,把胶片横着用,尺寸为36×24,把胶片立起来用,尺寸是16×24。这就是今天你们买照相机时,全幅和半幅的区别。拍电影的时候,就把胶片立起来拍,把画面拍小一点。过去一本胶片400尺要人民币1500块钱,那时候我们在摄影系,觉得摁得不是摄影机,是点钞机,“咔嚓”摁下去,基本上是点钞机的速度。
除了把胶片竖起来拍,我们还能拍出不同的画面、比例来。正因为人类对征服画框具有贪婪之心,于是不断技术创新,影像质量上不停的往前走。
第二个问题是具象和抽象的问题。这是视觉语言和文学语言根本上的差异。今天,抽象的语言严重地限制了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各位,你们看电影的时候都是聪明人,没有人看不懂电影,可是一拍电影就傻,为什么?因为你看电影的时候是用初心在看,就跟小朋友一样,可是你拍电影的时候,动用了你所谓的智慧,你越绞尽脑汁,你的电影就越多人看不懂。所以我们就要来讲讲抽象和具象的差异,我们如何在创作当中保持我们的具象的思维方式。
视觉的语言只能靠视觉交流。视觉表达和文学表达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这两个东西不可以相互替代。拍电影,视觉的表达更不是文学剧本的视觉化翻译,而是对于故事的视觉化重构,这是我特别坚持的理念。
全面和线性
视觉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第二个根本差异在于全面和线性。文学语言是线性的,视觉语言是全面的。如何来理解全面的概念?大家看过《降临》,里面外星人的语言叫做全面的语言。什么叫全面的语言?我们的汉字就是全面的语言。我们汉字是今天所有语言当中最接近这个外星人图像的语言,你们信不信?我们做个实验,把这两张图里的字读出来。
这对中国人来说太容易了,但对外国人而言确很艰难。因为我们的文字是整体的图像文字,而英文必须严格的按照字母的顺序才能产生意义,当字母顺序发生改变或者扭曲的时候,这个意义瞬间就无法被读解了。
我们都理解了文字的差异,现在来看真正的图像。这是著名摄影师布列松的在中国拍的一幅作品,布列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决定性瞬间”,是在那独特的一刻,在那独特的地方,在我独特的视角下,主体、背景、天气、光,所有的那一切融合到一起,所产生的整体的感受。所以,这样一个作品我们没有办法用文学来描写透彻。
文学当中有一个大家特别喜欢的词叫麻辣烫,你在写麻辣烫的时候,你不得不先说麻再说辣再说烫,可是你在吃麻辣烫的时候,它是按这样的顺序呈现的吗?麻、辣、烫是同时作用于你的舌头上的,这就是全面和线性的区别。文学表达永远只能麻辣烫,但实际体验是同时出来的,这就叫全面。
当我们把某个事物的明暗光线、环境、人物、大小、线条,同时呈现在观者眼睛当中的时候,它产生的是一种整体的宏观的审美体验,而不是像文学所描述的。当你张嘴去描述它的时候,它已经不对了。
所以,我们说最伟大的诗歌产生出来的那种所谓的意境,那种美,它已经超越了文学的限制。为什么诗那么美?它超越了文字,表达出仿佛我们能看到的那样的美,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视觉上的“运动”
接下来我要说“运动”。运动的东西在视觉当中是很容易受到关注的。我为什么拿起了这个话筒,因为我想动一下。大家知道,电影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它叫什么?Movie,叫motion picture。它是和运动相关的,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运动。
为什么今天给我准备了这个移动话筒?因为我想场面调度。现在已经讲了快两个小时,一直待着不动,大家已经视觉疲劳了。但是当我现在场面调度起来的时候,我空间上跟大家的关系的改变,导致了你们的视觉产生了强烈的关注度和新鲜感,便于讲课,缓解下我尴尬的局面。
所有的电影的场面调度,最根本上都是通过运动来改变观众视觉的感受力和疲劳的程度,从而使得一个在时间当中运行的叙事能够保持吸引力。
电影的创作者,无论是导演、摄影师或其他职业,我们要对运动有着特别的理解和关注。我跟大家分享一句话,我们摄影系老前辈传下来的:“光线是灵魂,运动是生命,没有运动,电影就没有生命。”当你的影像完全静止不动的时候,电影的生命感就在观众的眼前停滞了。
人的视觉注意力
各位今天在这上课,你们以为自己看清楚了整个局面,但其实我们的视野大概只有一个很窄的角度能够看到清晰影像。你们觉得看到了中放的全景,但你眼睛脑海当中的全景,实际上是通过有限的清晰区域范围扫描之后拼接起来的。所以这个里面它会出现空间和时间的某一些细微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那么在这样的一种语言当中,你通过你自己的视觉经验呈现出来的,和别人看到的东西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每个人关注的重点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视觉一个特殊的机能。但是这种机能容易产生的问题在于,当你叙事的时候,如果不能够把握好叙事时所有元素之间的关系,就无法确保其他人能看到你的设计。
在讲故事的时候,有些信息我们是要刻意让人注意到的,你怎么把握好它的分寸。在你的画面里,某些东西需要让人意识到它的存在还是被忽略,都会产生很微妙的差别。
很多人讲故事,自己讲的和别人看的不一样,因为在这些信息的细节控制上面不到位。我们的人眼跟照相机的镜头是一样的,成的像是上下颠倒的,但是我们在意识当中觉得上下正确,是大脑给你修正回来的。本能很重要,不在于理性的逻辑的思维,而在于大脑适应某种本能的反应。你建立的语境决定了观众在你的画面里能看到什么,也影响了观众的关注程度。
我希望大家建立视觉的思维,用视觉的方式来表达,摆脱习惯的文学语言所建立的那种精确逻辑和它的抽象式的表达,这是各位未来要学习电影的最重要的一个努力方向。
5.数字影像时代的展望
我们今天面临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很多新的冲击,它可能会改变未来人类和电影之间的关系。
首先,技术门槛降低。过去我们有技术壁垒。那个时候摄影师只可能有两种来源,一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二是在电影厂里面摸爬滚打二三十年,终于有一次机会,一鸣惊人,成为摄影师。过去是这样,今天可不是这样。任何一个孩子只要能够拍出大家喜欢的影像,就可以成为一个摄影师,所以技术的门槛降低了。降低既是好事也不是好事。
对于我们这些躲在电影学院壁垒当中的人来说,它不好。因为我们的竞争者越来越多,我们现在是在跟别人裸奔,裸体竞争。但是好在哪呢?今天你们敢豁开了拍,你不怕犯错,因为犯错的成本很低。所以今天我们会拍摄到很多过去不敢拍,甚至没有机会捕捉到的生动的影像瞬间。
第二点,制作成本降低,所以人人皆可拍电影。我刚才说到的赵婷,我就觉得很伟大,5万美元拍一个电影,拿戛纳大奖。在今天这个时代,因为技术带来的成本的降低,可以让各位拥有比你们的前辈更好的电影制作条件和更低的经济以及时间压力。所以我认为利用它是王道,不要一味地扩张你的制片的规模。你最后可能会被你的规模压得反而失去了那种自由的判断力和从容的态度。而这个往往是拍出好片子的重要心态。
第三点,手段极大丰富。今天拍电影的手段,当然跟我前面说的技术和成本也是相关联的。今天的手段简直是我们前人不可想象的。比如go pro,或是《碟中谍6》中头戴式的装备,真正跳伞去拍高空戏,而且是多机拍摄。今天你们能够以很低的成本创造出的那种运动是我们过去不敢想象的。
最后一点是展现平台多元。过去我们能拥有拍电影的权利,已经觉得很厉害了。你们不但可以拍,还可以给大家看。今天所有的年轻人都可以在任意的平台发布自己的影像,真的很打动我。我自己发明了一个词叫“人民电影”。我认为,今天的电影是人民拍出来的,真的不是过去的所谓大师。过去的所谓高不可攀的那些电影的创作者,那些其实已经被解构了。当然我们会继续有前辈和先锋。但是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跟影像接触的机会,用影像表达的权利,用影像呈现的平台,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一切的技术手段。所以未来一定是一个人民电影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拍摄影像。所以我觉得今天真的是一个可以用影像拥抱电影的时代。
我今天来分享这个话题,不是因为我拍过电影,我高高在上,而是因为我怕我追不着你们了。因为你们都会拍人民电影,我到现在连一个视频平台的账号都还没有来得及注册。这才是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在今天,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拍电影的权利。
从我们今天的第一张图片,32000年前的原始人的壁画开始,经历了几万年,视觉语言将重新成为人类的主要语言。所以我们应该去拥抱它,我们应该摆脱传统的文学语言对我们思维的固化,勇敢地去用视觉语言表达,谢谢大家。
文字整理:王星霁
录音整理:王昕业、蔡雯汐、王星霁
视觉设计:谢依然
排版:王星霁、张俊奕
图片摄影:杨清清
吕易轩
视频及后期制作:巴钰滢
丁艺茹
翟 硕
审稿:YXF MJ TH PR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