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后的一个月,便是中秋节,因为阴历八月十五,居秋季正中,故称中秋节,又在八月之中,所以又有八月节的俗称,中秋这天,各地都会放假一天,大小店铺也会提前结清账目,各界学徒,也都会放假休息。中秋起源于何时,虽无明确典籍可考证,但可追溯到唐以后,虽有唐王游月宫的神话,但与民间节俗无关。北宋年的《梦华录》称“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市井嬉戏,连坐至晓”,应该是最早的中秋民俗记载,也可推断中秋节的习俗源于北宋。在宋之前,称中秋为“端正节”,唐代韩愈《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就有“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的词句。
关于月亮的传说有唐王游月宫,还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月亮也赋予了人世间很多美好的传说与寄托,风花雪月更是人们美好的向往。民间各家在八月节晚上,会有拜月祭月的习俗。海岛冰轮东升,光耀大地,人们都会到庭院前拜月,供品为中秋月饼,团圆饼,鲜果,荷藕等,还有一切钱粮香蜡等,也有供纸正的,纸正又称月光码,上印佛像,俗称太星君,下绘楼台殿阁,并有玉兔捣药之状。月亮码的尺寸大小不同,其价也各异,贵的兔面贴金纸,另以墨笔勾画其鼻脸,便宜的则不贴金,北京人对那些抢别人之功而夸口者,有句俗语“你别往脸色贴金啦!”即是由此而来。焚香叩拜的都是各家妇女,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祭奠礼毕,把月光码,钱粮元宝等焚烧,供品食用,阖家老少相聚畅饮,月饼园饼切碎,家人各食一块,以取团圆之意,未出嫁的女儿,不分食。每年中元节后不久,北京街头就开始有卖兔儿爷的了,兔儿爷是儿童们最喜欢的玩具,也是继莲花灯之后,市上通行售品,兔儿爷是以黏土塑成,造型是兔首人身,高有三四尺,矮的也有数寸,样式很繁杂,有身披甲胄,背负旗伞的,也有袍褂官靴拿牙笏的,还有仿皇帝之形或平民之态的,骑狮跨吼,起立蹲伏,神态各异,形形色色,加以五彩粉饰,颇为美观。来欣赏一段电视剧《四世同堂》里祁老太爷逛街买兔儿爷的情节,卖兔儿爷哪老头是孙敬修。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拜月之风,祭月倒不如说是中秋祭兔。月中有嫦娥、吴刚和玉兔,人们供兔祭兔,应该源于商朝末,纣王无道,囚禁周文王,并骗来伯邑考,做成人肉包给文王吃,文王被释后,知此事而大哭,觉腹中有物动,而吐出,化为白气,飞腾月中而消失,此时正是八月十五,后武王伐纣成功,感念手足之情,于八月十五日望月祭拜,民间始效法,兔子原为吐子,后人传诵而成兔子,其中也有尊重忌讳的意思。传说月宫多是仙女,无男性踪迹,据说伐木的吴刚也是仙女化身。《木兰辞》中比喻花木兰女扮男装,用比喻就是兔子,民间把男人女性化的便被誉为扑朔迷离,并被称为兔。月宫属太阴,这也就是男不拜月的原因吧。
京剧中的兔儿爷,为王瑶卿改编的《天香庆节》最为精彩,此剧为清廷应节戏,王瑶卿于民国六年中秋节,在北京第一舞台排演一次,剧中兔爷兔奶奶,均有重头戏,饰演兔儿爷的是王长林,王瑶卿饰演兔奶奶,剧情描写缅甸各国进贡宝贝,兔儿爷夫妇也以夜明珠进贡的故事,王瑶卿当时特意排演,足见其对兔儿爷夫妇的极力宣扬。《唐王游月宫》点缀中秋最好不过了,论角色,生旦净丑齐全,论布景可以极力烘托渲染月宫,论剧情,神话、人物、事件均有,主角以生旦为主。关于唐王游月宫的典故,唐逸史上有记载:“罗公远鄂州人,有邪术,开元中,中秋望夜,侍元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宫看否?乃拄杖向空掷之,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元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气侵人,遥至大城阙,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元宗问曰:此曲何也,曰:霓裳羽衣曲。元宗素精韵律,乃密记其声调遂归。欲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作霓裳羽衣曲。”
这个戏有不同种演法,1931年梅兰芳由香港回到上海,在戏目预告中有《唐明皇游月宫》这个戏,剧情为唐明皇梦游月宫遇到嫦娥,授以霓裳羽衣曲,醒来转授与杨贵妃,梅始饰贵妃忽变为嫦娥,旋又变回贵妃,乃至宫殿衣服扮相,俱于一秒钟内全数变幻,确实奇观,这是二本《太真外传》的情节,从中也看到了梅兰芳的演法。
1933年王泊生编排《唐明皇哭贵妃游月宫》颇受赞誉,他在公演时,还自撰开幕词,阐述了创作思想,很有意思。
1932年《戏剧专刊》
《唐王游月宫》是马嵬坡的后段,唐王哭贵妃,而梦游月宫,这个戏要是由哭贵妃起,唱腔很凄惨,游月宫也是一贯而下的凄惨,其中有段快板转四平调:行行度长桥,桥尽漫俄延,身如梦里飘飘御风旋,听何处奏钧天,想近着桂从边,清辉正显,人来反不见,只见楼台隐隐,暗送天香扑面,早约定此地佳期,怎不见我那玉妃颜,心似箭穿,玉妃你在哪边......这词很是缠绵凄惨。
1938年10月8日新北京
1938年尚小云将《嫦娥奔月》增加首尾,为荣春社排演《唐王游月宫》,孙荣惠饰嫦娥,张荣胜饰唐王,大意就是嫦娥偷吃仙丹之后,飞奔广寒清虚宫,后羿追赶,被吴刚玉兔等拦阻,月宫中仙女数百人,正苦无人管领,遂禀王母,嫦娥成为月宫仙子。嫦娥时有幽怨,寂寞无聊,作霓裳羽衣曲教宮中仙女,各穿缟衣,乘白鹤,歌舞在桂树下。道士罗公作法,请唐明皇中秋夜同游月宫,明皇与嫦娥相见,嫦娥为明皇舞霓裳羽衣曲,席前,玉兔被罗道士嘲弄,而发生争斗,赵知微、洪都客、申天师等正在月下舞剑,赶来为罗助战,后羿因嫦娥奔月曾为玉兔所阻,亦来助阵,太阴星君闻玉兔与人争斗,传旨将玉兔带回发落。明皇回到宫中,将在月宫密记的声调,召伶官仿制霓裳羽衣曲演于宫中。1939年尚小云又将该戏加工整理于中秋期间演出,并成为该社中秋保留剧目。民国初年梅兰芳根据古籍传说改编《嫦娥奔月》,为中秋点缀,其中歌舞繁妙,且为梅兰芳第一出古装戏,很有号召力,观众觉得新颖,旦角纷纷搬演,颇为壮观,其中有段二六:碧玉街前莲步移,水晶帘下看端地,人间夫妻多和美,鲜果旨酒庆佳期,一家对饮谈衷曲,家儿携手步迟迟。字正腔圆,很好听。
嫦娥奔月虽不及后来的古装戏,也不愧是情节热闹,歌舞优良之作,头场先上花脸应工的后羿,使观众感觉不单调,后又有吴刚与后羿开打,使剧增色,可惜场子多而不紧凑,在奔月大受欢迎后,梅兰芳又先后排演了黛玉葬花,天女散花、麻姑献寿、霸王别姬等剧,太真外传等古装戏排出后,嫦娥奔月就逐渐少有演出了。
有传说嫦娥是杨玉环的化身,因此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很多都是与月亮有关的。唐代的《西京新记》有“端正月临端正树,韵香人在韵香楼”描述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传奇。唐明皇游月宫的传奇故事,也被刘禹锡写下“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的诗句,不难发现,中秋还是与唐明皇息息相关的。
不只是长生殿、游月宫当为点缀中秋佳剧,《阴阳河》也是一出中秋应景戏,主要意思就是张茂生经商归来,与久别重逢的妻子李桂莲在中秋夜交欢,致污月而遭天怒,李桂莲被鬼捉去,罚她在阴间挑水百日,恰巧张茂生来此,夫妻巧遇。这是一出梆子戏,旦角赴阴阳河挑水时,肩上要担一双花篮,行走起来手不扶担,颤颤悠悠,换膀时,轻巧,花篮不能放下,也不能掉了,还要表现行路时坎坷的高难动作,所以这出戏很吃功夫,非一般演员能胜任的。梆子的这个戏出色的很多,而京剧比较出色的,北方是筱翠花、朱琴心,南方则是贾碧云、粉菊花。
除此之外还有《琵琶记》《猴王游月宫》《广寒宫》等等,如果加上唱词有八月十五的,那就更多了,比如《捉放曹》“八月十五桂花香”“月到中秋分外明”《武家坡》的“八月十五月光明”《白蟒台》《南天门》中生旦各有“八月十五把寿拜”的唱词,《贵妃醉酒》有“海岛冰轮”“奴本嫦娥离月宫”等等。清廷应节承应戏是《丹桂飘香 霓裳献舞》写八月中秋,月宫桂花飘香之时,桂花神参见月宫嫦娥,众仙子奏霓裳羽衣曲,共贺升平。众仙奉上帝之命同赴月宫霓裳胜会,共祝天朝亿万年无疆。
过去一般都是在中秋来临之际,各买卖商户会结一次账,也是在提示人们这一年已过大半了,虽然现在没有这么多讲究了,祭月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淡化了,但是中秋之夜,家人团聚,品茗赏月,听着悠扬的曲子,念着前人留下留下经典绝句,也别有一番情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还是能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依然寄托人们的一份相思,一份萦绕心头的情感。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这是全网首发的骆玉笙先生1987年的演唱实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