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刘峙命令撤退,黄百韬也在撤,为什么还是被围在碾庄?
淮海战役之前,按照杜聿明提供的作战计划,国军放弃郑州、商丘等中原据点,向徐州收缩,彻底集中兵力,将二兵团、七兵团、十二兵团、十三兵团、十六兵团五个重兵集团都集结到徐州附近,依托徐州的永备工事,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以求击破华野全部或一部,使华野遭受严重损失,然后趁机反攻济南,打通津浦线。
这个计划看上去有问题吗?完全没有任何问题,这也是当时国军在关内剩下的反败为胜的唯一机会了。但执行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兵贵神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七兵团已经准备按命令从新安镇向徐州外围撤退的时候,徐州的刘峙突然命令他,等一下连云港的44军,跟着黄百韬一起撤退。这个44军按照事前的计划,那是要海运南撤,直接经南京到蚌埠去的,但这时候要黄百韬掩护一下,带着一块撤退。
黄百韬这一等,就丧失了安全撤退的机会。44军刚接到撤退命令,还没开始向下传达,当地帮刘峙做生意挣钱的老板就找到军部了,要求44军带着他们一起撤退,说这是徐州刘主任的意思。这一来就好了,大家一起玩完。44军本来就不是什么精锐,行动速度比较慢,又带上一大堆机关干部、学生、商人、地主和家属什么的,行军速度就慢下来了。等赶到七兵团防区,共军早都开始追上来了。
黄百韬兵团原本下辖四个军,除了他的嫡系25军,还有临时配属的周志道的100军,以及两个粤军部队63军和64军。结果63军临阵换将,刚来的军长情况不熟,对解放军作战风格也不了解。黄百韬已经下令撤退,他还在窑湾镇磨磨蹭蹭,他还没来得及走,就被华野围住了,一顿猛揍,63军就不敢动弹了,只能就地坚守待援,要求黄百韬派兵支援。
黄百韬倒是不含糊,当机立断,不救援63军,而是要求64军先渡过运河,占领阵地,准备掩护后续部队渡河,100军另外搭浮桥渡河,把自己最得力的25军留下掩护44军渡河。44军倒是渡河过来了,但是随军行动的美援十轮大卡车把运河铁桥卡住了,25军拼死抵抗,才掩护44军渡河完毕,等到25军自己渡河完毕,也已经损失三分之一了。周志道的100军,本来兵力就不多,被华野一顿揍,渡完河也是扒了一层皮,几乎损失一半。
渡完河,黄百韬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十二万人马还剩下七万人,在碾庄坚守是不太行,离徐州太远了,救援不一定能攻得过来。所以黄百韬认为,应该边打边撤,继续向徐州方向撤退。但64军军长刘镇湘不干了,要求就地坚守待援,与华野决一死战,大不了报效党国。这时候黄百韬手下只剩下了四个军,除了64军先渡河,建制完整,剩下的44军战斗力差,他也不信任,25军和100军都是残兵败将,64军不肯走,他也走不了,只能就地坚守待援。
结果大家都知道,黄百韬7万人部队坚守碾庄,死扛了半个月,倒是一点不含糊,打出了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国军和解放军最高的战损比,达到了2.5比1,可是那又怎么样呢?邱清泉和李弥天天在增援,就是过不了潘塘镇一线,黄百韬兵团被全歼,黄百韬本人也报效党国了。
南京国防部的安排有错误吗?没有。黄百韬的撤退有点瑕疵,但本来还是可以挽救的,刘峙非要让他登上44军,又要让44军带上机关人员和各种商人、地主,这是准备去打仗的样子吗?但刘老总可能觉得,自己这时候这么做,显得和刘备携民渡江一样,大仁大义。最后大家一起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