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石供

作者:王晨林

上二篇文章写了东坡赤壁和东坡居士的一些黄州逸事,自觉的意犹未尽,便摇头晃脑的读了东坡文集。当读到东坡居士写于黄州的《怪石供》时不觉拍案叫绝,真千古奇文也!

苏轼也是一位旷古烁今、嗜石成癖的奇人,他对奇石有着特别的情愫,并留下了如:《怪石供》、《雪浪石》、《双石并序》、《咏怪石》、《壶中九华》等诗词文著。因拜石而闻名的“米癫”米元章在苏子瞻面前只能算个晚辈学生。宋代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中“黄州石”一篇也记载了“黄州江岸与武昌赤壁相对,江水中有石,五色斑斓,光润莹彻,纹如刷丝。其质或成诸物像,率皆细碎。顷因东坡先生以饼饵易于小儿,得大小百余枚,作《怪石供》,以遗佛印,后遂为士大夫所采玩。”难道真如杜绾所言东坡的所谓“怪石供”只是小小的鹅卵石而已吗?

黄州东坡赤壁

纵观苏轼文章,其文章表面字意仅仅是个引子,而背后却往往有着更深邃的哲学含义和审美意向,杜绾用写工具书的眼光,当然只能看到表象、产地、材质而已,如苏轼《后赤壁赋》中“人、鹤、道仙”三位一体哲学世界观,《云林石谱》这样的一本工具书岂能窥视,而其所谓“秀丑”、“润燥”的只言片语也只是对赏石的材料产地的辅助说明,不足为论。

前几日,旧友到访虚室,访石于黄州赤壁,在“坡仙石”下品味良久,“放龟亭”内谈论古今,甚是惬意。聚友共复读《怪石供》后畅谈感悟,各抒己见。我等多年前便落下好石的“病根”,所以复读之下,细嚼章词之间,忽觉如灵光乍现,苏子附体,感悟良多!现在整理出几点不太成熟的观点分享,博诸位强为一笑而已。
古代赏石之源、赏石之审美意味为何?一直是个玄而又玄的海市蜃楼,近日千万高价拍卖的赏石也刷足了朋友圈,引得业界大佬们争论不休。或许我们能静下心来,通过解读东坡文章,管中窥豹的找到一些答案。

壹 | 供石之源

风闻学术界有一个比较保守的说法,即“赏石源起于唐宋”,这个观点的基础支撑是唐宋有大量的赏石相关诗词文章流传后世,今我以《怪石供》驳之!
《怪石供》开篇写:“《禹贡》青州有铅、松、怪石......自禹以来怪之矣。”《禹贡》属于名著《尚书》,虽托名为大禹所作,最晚也是战国至初汉时期成书。 以苏轼之才华,经史子集无不信手拈来,东坡先生其实已经很明确的告诉大家从上古、先秦时代就这么玩石头的。所以,今天在黄州齐安江上得到如同玉一般的美石, 这就是《禹贡》中“怪石”。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  西汉青铜错金银博山炉
我以前的文章《搜石记》中已有论证,中国人自古便有山之情结,《山海经》中描写了五座仙山,上古时代人们相信:山为天下之主、山岳乃神之居所,乃通天之道。考古出土了大量汉晋之际的博山炉,为王侯、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烟雾飘渺的幻想媒介。
1971年青州出土北齐线刻画像石,其中“商谈图”中商人身后随从手捧一盆赏石,石状玲珑剔透,呈现山型。有专家断为“珊瑚”,可是细看不类珊瑚更似青州玲珑石;即便真是珊瑚,站在古人的理解层面上,肯定不会认为珊瑚是动物化石,其实还是石头、还是山!
1971年青州出土北齐线刻画像石“商谈图”
江城有石痴好友,藏古石甚巨,其间有一坨黝黑怪石,红皮紧附,油润可鉴,敲击之下磬声悦耳,乃古之灵璧也。其石不瘦而憨、不漏而拙、苍古气息灼然,绝不似唐宋之物。此石通体有修治痕迹,更奇的是石背后的凿刻,寥寥几刀彰显一只怪鸟,图案抽象隐喻,难道是上古先民图腾崇拜之物否?大汶口、龙山、东夷、楚文化对凤鸟的图腾崇拜自古有之,或有些许关联。此石得于北宋京师汴梁,也许与艮岳遗石有关。试想,崇古好古的宋人自然也是百般推崇古石,搜罗上古遗石。

江城藏友鉴藏“鸟纹铭石”

安徽含山县出土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遗址

鸟型玉器  距今约5500年

以上例证足以证明,赏石之供,无论是如何供、何处供,其起源应该远远早于唐宋,下限不晚于战汉,而很可能是上古时期既已有之。随着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才慢慢由图腾祭祀活动、庙堂神祗走进庭院、书斋案头,甚至成为文房器具、文人怀袖雅物。这里对“供”字的理解应该是灵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由“神供”走向“清供”。

贰 | 供石之质

宋代《云林石谱》介绍天下奇石所产之地、相关典故、石头品质......,所以说它和字典一样是本工具书,谁会拿着康熙字典当文章去欣赏呢?今日之人又何如,江浙一带名曰“本太”,即苏州无锡本地产太湖石,太湖其他流域所产湖石皆为“泛太湖”即“伪太湖”也。北方人不屑,称不高古,要青州纯青石,带红黑皮色者为上。甚至有轰动赏石界的“祥龙石辨产地、石种之盛会”,观一张古画,欲辨出其产地石质,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完全背离了作画者的初衷,试想宋徽宗若还活在人世间,也会欲辩已忘言!
苏轼在黄州用饼换得怪石二百九十八枚,他介意产地,石质吗?即便放在今天,东坡都是另类,他在意的是雅与俗,在意的是审美,是情趣,至于那些钻营苟且让他人去罢。

虚室供石

东坡在《怪石供》中说的很有哲理:“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 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 则今之凡石复为“ 怪” 矣。”世间万物的美丑之别,都是外表、型质而产生对比的,假如世间的石头都像现在这样, 那么身边很平凡的石头反而会变成 了'怪石'。

叁 | 供石审美

说起赏石审美自然都会想起“瘦透漏皱”,所谓“瘦透漏皱”的奇石观赏之风据传起于宋代米芾,但米芾流传作品未见端倪,宋代杜绾著《云林石谱》、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皆也未见此论。此论出自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题画《石》:“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通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所谓的“相石四法”也许是郑板桥引用错讹,或者说是添加个人见解的托古之言。可现实就是这样,顺口溜往往被作为真理流传后世。
读《怪石供》感觉是一种审美的解放,读完豁然开朗,整篇涵盖了东坡的三层赏石美学意境,真可以说是冠绝古今!
盆供赏石
“得古铜盆一枚, 以盛石, 挹水注之粲然。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 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 强为一笑。”文章中可以看到东坡供石是用青铜盆为器,灌注墨池水,类似现在观赏雨花石。

北宋仁宗永昭陵 手捧盆供赏石人像

可以想象,当时的宋人很难会有将赏石配座的想法,不似今日拍卖场上通通是原配黄花梨、紫檀木座,成了身份和价位的象征。明人文震亨著《长物志》中也提倡用“研山盆”以承之。其实,赏石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来“供”,下部如有壸门,配上木座相反不透“气”了。可以如苏子一般用盆供、也可放置旧布、旧石几上供;当然,得明式家具简约意法的木座,也是赏心悦目,但雕花繁复者绝俗!

藏友旧藏:明代铭文题刻 案头英石
(原配黄花梨木座)

象形之趣

“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所谓“相形”有二层含义,一是指形状外貌,二是指“象形”,即象其他事物,如象人神、瑞兽珍禽、山川五岳、云烟雪浪、灵芝老松等等。所以,象形是审美的一种很有魅力的形式。后文中,东坡专门举了个鲜活例子来证明:“海外有用形语的国家,不说话,而是肢体语言交流,甚至比用语言沟通方便多了。”

《怪石供》又叙:东坡用饼换了298坨怪石,有的象枣、栗子、菱角、芡实果,其中有一块石头象虎豹,眼鼻具全,东坡就封它做了群石的头领!这些苏轼说的很白、很浅显。不象有些赏石界“大神”云遮雾罩的装,好似逼格必须高,一旦被看懂了就立马落俗了一样。
所谓“象形”审美,其实对于每个人是根深蒂固的,就像孩童时代,必须要象形才能明确的感知,到了年长了阅历多了才慢慢具备了抽象的思维和审美。在这一点上,无论绘画、书法甚至音乐都是这样,都是由具象审美走向抽象审美,同时抽象和具象审美又是此消彼长,互为影响的。

广州谭经堂藏:盤陀铭刻太湖石

广州谭经堂藏太湖石一块,憨厚混元,明代赏石,初见不觉滋味,细看之下,石上刻遒劲“盤陀”二字,相传玄奘西行取经,途经瓜州遇胡人石盤陀,受其感化而助玄奘,后吴承恩依此写成《西游记》胡人“石盤陀”即是孙悟空之原型。看罢铭刻再复细品,竟然石中真有石猴岣嵝欲蹦一般,古人、今人通过一块顽石,在审美上的穿越对话,妙哉!奇哉!
怪石之道

《怪石供》最有趣也是最富有哲思的一段就在最后:“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 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从表面字意上看东坡好像在夸赞佛印禅师:禅师用悟道的眼光观察一切,世上万事万物皆空,不为世事羁绊,即使是夜明珠与瓦砾都视为等同,更何况小小的石头......。

但是,我们只要读读《后怪石供》就纳闷了,佛印将《怪石供》文章刻在石头上,东坡却将他嘲弄一番,意思说佛印自己都未读懂《怪石供》之意。那么,苏子瞻这“葫芦”里卖的是啥药呢?纵观苏轼文章,其文章表面字意仅仅是个引子,而背后却往往有着更深邃的哲学含义和审美意向,同在黄州所作的千古名篇《后赤壁赋》中“人、鹤、道仙”三位一体哲学世界观,在《怪石供》中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换成了“苏子瞻”、“怪石”、“禅师”的三位一体了。
黄州东坡赤壁 坡仙石
三位一体的供石观即是苏轼在赏石供石之时,既是自己,又把自己幻化成得道禅师,并透过怪石“道眼”观世界。这里的怪石只是一个借以联通现实自我和虚幻自我的媒介桥梁。通过这三种角色的转换,苏轼完成了佛家对人世间的哲学阐释,如同珠宝玉器和草莽瓦砾一样,在上苍眼中众生万物皆等同,更何况区区一块丑石呢。这也算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寻求的一种心理安慰。
黄州东坡赤壁 坡仙石(剪刀峰)
黄州东坡赤壁问鹤亭前屹立的那块“坡仙石”,便是对苏子供石观的最好解读,此石质为湖北青石,岁月摩挲苍古,手工斫痕明显,人工修治可谓恰到好处,不多不少,整体风格拙趣十足,符合东坡的“丑石”审美,据说是东坡赤壁古代遗留。我先后五次来观此石,每次盘桓良久。此石如一位老叟,佝偻弓背,怪眼洞观世界,处处透着东坡那份“傲气”、那份“怪”意。
无锡竹素园中“丈人峰”

我在以前文章《石马至今踏胡虏》写过霍去病墓石雕“天人合一”的艺术手法,是指“天作一半,人成一半”的创作手段,是技法的层面的解读,而赏石“天人合一”审美则是精神层面的。

石友“山外山”兄惊呼此石与无锡竹素园中“丈人峰”同为人型石,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站在石下注目良久,就像“庄周梦蝶”一样,不知是人看石,还是石观人,或是冥冥之中那位造物主借石之怪眼藐窥天下。真所谓是“一花一叶一世界,一石一人一菩提。”

吾等几人相约黄州访石,聊的投机,不知不觉已日暮西沉,加之口腹饥渴,才意兴阑珊离去,酒肆间麦子兄笑容可掬为大家酌酒,我喫了几块东坡肉,借了二两酒胆,举杯仿坡仙道:“自今日起,欲以此三论读《怪石供》者, 盖自晨林始也!”引得一阵哄笑。
晨林书于江夏虚室
时在庚子年立冬

后附《怪石供》原文如下以供参阅:

《禹贡》:“ 青州有铅、松、怪石。” 解者曰:“ 怪石, 石似玉者。” 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与玉无辨, 多红黄白色, 其文如人指上螺, 精明可爱, 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 岂古所谓“ 怪石”者耶?

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 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 则今之凡石复为“ 怪” 矣。海外有形语之国, 口不能言, 而相喻以形;其以形语也, 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 忽焉而成, 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

齐安小儿浴于江, 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 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 小者如枣、栗、菱、芡,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 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 以盛石, 挹水注之粲然。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

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 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虽然, 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 强为一笑。使自今以往, 山僧野人, 欲供禅师, 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 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 盖自苏子瞻始。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书。

生活的洒扫是美学也是修行,乘物游心入境界,虚室生白合知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