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朱元璋用人方式不同,杀功臣的理由也不同

朱元璋和刘邦的性格和格局不同,所以他们在用人上也很不一样。

举个例子。

进入楚汉相争阶段之后,刘邦自己也是一直带兵打仗的,但是他发挥的是偏师的作用,而决定性的胜仗基本上都是韩信在指挥。总体战略和具体的战役指挥,刘邦自己也不怎么管,都是交给韩信去筹划。

朱元璋从称吴王开始,关键性的战役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一次是北伐。鄱阳湖决战,朱元璋是自己亲临前线,亲自指挥的。

北伐进入河南之后,徐达本打算直取大都,一战而定。但是朱元璋赶到前线,改变了作战计划,改为向北一线平推,压迫元朝在北方的军队的空间,最后元顺帝不得不自己跑了。

其实,元朝当时在内陆还有三个重兵集团并未被击败,实力犹存。因为元顺帝自己退出中原,这三大重兵集团失去统一指挥,明军又从东往西逐步推进,最后全取北方。这三个重兵集团未能发挥什么作用。

这就是说,刘邦的像一个更加愿意放权的董事长,只要把一件事交给别人去干,他自己就不怎么操心了。至于下属怎么完成任务,那是下属的事,他懒得管。

朱元璋则不同,他基本上都是自己已经有了大体的战略计划,再交给下属去干。下属更多的是负责执行,而不是自己全权负责。

那么,作为下属来说,哪个老板更好呢?要看是什么样的下属。对韩信这种能力超群只是没有原始资本的下属来说,刘邦是个好老板。而对朱元璋的下属来说,因为不是独当方面,计划已经有了,自己只要认真执行就行,不需要再自己去制定计划。

这两种风格的结果也不同。

正因为刘邦基本上就是个甩手掌柜,击败项羽夺取天下的是韩信,所以韩信在战争结束后就比较尴尬了。就算他自己不想反,刘邦也会搞死他。因为你的功劳太大了,皇帝不会相信你真的没有一点造反的想法。

原因很简单,当老板的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下属的。对刘邦来说,他会想,如果我是韩信,这天下都是我打下来的,凭什么让一个不去我的人来管着我,还不如干脆也推翻他,我自己来干。

但刘邦也许不了解,对很多聪明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是这么考虑问题的。他们虽然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们对自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会像刘邦一样冬鞋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

刘邦后来大肆屠戮功臣,其实主要是因为他对这些人不放心,总觉得这些人功高震主了,不会甘心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富贵闲人的。所以,他诛韩信,醢英布,就是要先下手为强。

朱元璋其实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对他来说,所有大将的功劳都离不开他的统一筹划和指挥,将领们只是执行者而已。所以他对自己下属其实是比较有自信的。别说你不想造反,就是你真造反,我灭了你也是分分钟的事。

所以,朱元璋后来诛功臣,就不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人功高震主了,而是纯粹因为他担心这些草莽出身一朝骤贵的下属在他身后桀骜难治,而自己的接班人朱允炆又实在是太文弱了,完全不少这些草莽英雄的对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