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完早了?这样的大清,迟早药丸,早完早好

按照一般的王朝规律,清朝不是亡得早了,而是亡得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就不断丧师失地,割地赔款。到太平天国起义时,亡国的迹象就已经很明显了,原来的八旗军,绿营军全都不堪一战。但是因为太平天国假托外来的宗教起事,有很多愚昧无知的东西,无法有效吸纳国家的精英群体为自己所用,才有了曾左胡李崛起,勘定太平天国之乱,为清朝续命五十年。

换句话说,清朝能有惊无险的渡过太平天国起义的危机,不是因为清朝自身有什么过人之处,而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本身太渣,才让清朝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清朝比以往朝代,尤其是明朝还有一个聪明的地方就是,在内乱和外患交加之际,清朝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宁与外人,不予家奴。宁可对外割地赔款要什么给什么,但是对内部的叛乱始终坚持毫不犹豫的镇压。

比如在东北开发问题上,清朝始终坚持禁止汉人移民,反对接踵而来的日本和俄国,却毫不吝啬的给予各种开发特权,甚至把东北大地上的各种矿产资源都拿去抵押,向列强借款。在蒙古的开发问题上也是一样,防备汉人远甚于防备洋人。

相比之下,明朝在这方面的表现就差了很多。明朝始终坚持两线作战,不肯在辽东问题上和清朝议和,来为自己平定内部叛乱争取时间,而最后将明朝一手推倒的也不是清朝,而是内乱。

实际上可以说,清朝始终是以外来者的心态在统治中国。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中国人,而是首先把自己当做满人,只是外来的中国统治者。所以,在清朝统治者看来,中国的一切权益都可以出卖给列强,只要能够保证清朝继续统治中国就行。

在晚清以来的国际局势变局面前,清朝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没有把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当做优先考虑的事情,而是始终坚持优先考虑如何延续清朝的统治。

晚清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服务于这一目标,并不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救亡图存,而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所以所有的改革都不彻底,都是虚情假意的。最后的宪政改革更是搞出了一个皇族内阁,以改革的名义加强满人的统治和权力。

因为戊戌变法之后对光绪皇帝不信任,慈禧太后甚至在自己临死前毒死了光绪皇帝,完全没有考虑到在国家形势危如累卵之际,国赖长君,正是需要一个成熟并且富于统治经验的皇帝,而是为了一己之私,拉着光绪给自己垫背。

这种自私自利,好不考虑国家民族利益,只考虑维护自己统治的朝廷,灭亡越早越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