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行政化去产能难免导演“僵尸复活记”
在日前召开的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有关方面通报了钢铁和煤炭去产能进展情况。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28个产钢地区和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压减炼钢产能2126万吨,占全年任务量的47%;累计退出煤炭产能9500多万吨,完成全年任务量的38%。
值得注意的是,从通报的情况来看,完成情况较好的,都是去产能任务较轻、压力较小的地区,任务重、压力大的地区,大多完成情况不佳,有的甚至尚未启动。虽然按照各地提出的去产能计划,多数地区都将任务放在了第四季度,其中12月份就占了全年任务的1/3。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原本已被地方政府列为上报压缩“政绩”的产能,也在钢铁、煤炭价格有所回升的情况下,复原了,从而使去产能变成了一场游戏、一幕“僵尸复活记”。这也意味着,所谓的去产能,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那么,去产能的效率与效果,就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名义上的去产能与实际上的去产能,到底存在多大的差距,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极大。
事实上,此轮去产能,很大程度上也与过去的宏观调控一样,过分依赖于行政手段,试图通过行政操控的方式达到目的,而没有充分尊重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因此,地方政府可操纵的余地非常大,既可以按照上面的要求随意上报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可以依据自身需要,随时恢复产能,让地方在去产能中的眼前利益不受损失。真正受影响的,是整个去产能战役。想一想,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就已经遇到了市场的强烈狙击,市场价格的微小变动,就让地方政府和企业无法抗拒了。如果价格反弹再大一些,那么,去产能任务还能达到目的吗?
殊不知,无论是钢铁、煤炭行业还是其他行业,所以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很多都是在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下形成的。而增产能可以给地方政府增政绩、添贡献,去产能则会影响地方政府政绩,影响经济对地方的“贡献”,自然,也就不可能真心去产能,而会想方设法与中央绕圈子、捉迷藏。表现在具体做法上,就是“捉放曹”、玩技巧,就是玩文字游戏,从而导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很大的挑战。
就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去产能的实际情况而言,完全依靠市场化手段,不太现实,也很难达到目的。但是,过度依赖行政化手段,显然也是弊多利少,无法从根本上完成去产能任务。钢铁、水泥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除了产能的绝对量太大之外,还有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亦即高端、高质量产品严重不足,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严重。基于这样的一种结构,有关方面在制定产能压缩计划时,就应当将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利用行政手段给地方政府下达压缩产能的任务,且必须作为刚性任务、政治任务;另一方面,制定极其严格的产品退出机制,对达不到产品质量标准的企业与产品,强行退出,倒副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凡是不按规定退出的,就从税收、环保、能耗等方面给予制裁,迫使其关闭或停止生产某种产品。那么,去产能工作也就不大可能出现“水分”,也很难“捉放曹”了。
而现在的做法,更多的是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切”,把压减任务分解到每个地区、每个企业、每条生产线、每个矿点,看起来很细很到位,实质是完全反市场的,是不利于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也是不利于企业生产更加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的。尤其对善于技术创新、善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善于打造品牌的企业,是不公平的。政策的制定,必须有利于鼓励企业多生产、加工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高效率和高效益的产品,而压减各种没有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投入产出效率极低、能耗过大的产品。搞“一刀切”,只会压制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也正因为如此,有关方面在下达产能压缩任务时,更多的应当通过制定严格的产品标准、能耗标准、资源利用与消耗标准,倒逼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那些真正的“僵尸产品”、“僵尸技术”淘汰出局。行政化去产能,即便能够成功,也只是做了一些量的文章,玩了一些文字游戏,质的文章仍然一团糟,就必然会成为一部“僵尸复活记”,出现许许多多僵尸复活的故事。过去几十年的宏观调控,这样的故事就没少过。好在那时候央行没有大水满灌,市场流动性有限,央要货币政策一收紧,效果立马显现。现在,市场的流动性已经达到了天量的天量,货币政策已经很难再对宏观调控产生作用。那么,如何仍然沿用行政化调控的一套,僵尸复活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只有市场化去产能,用市场手段对企业形成倒逼机制,适当辅之以行政化手段,才能既压缩产量、也提高质量,既淘汰落后产品、又增加先进技术。这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希望达到的目的、实现的目标,是中国经济转型必须迈出的步伐。